《中庸》尊德性與道問學 本土生命教學思想初探

2022-10-14 14:36:11 字數 1328 閱讀 7159

《中庸》尊德性與道問學:本土生命教學思想初探

作者:李卯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年第01期

摘要:當前我國流行的生命教學理論大多是西方的舶來品,移植照搬色彩濃厚,缺乏對本土生命教學思想的關注。《中庸》作為儒家表達性命之學的經典著作,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生命教學思想,具有本土生長性,適應本土性,實踐操作性等本土教學論的典型特性。

《中庸》的生命教學思想精闢地表達為「尊德性而道問學」,從方法和內容層面簡練地展現了儒家生命教學思想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生命教學思想,對構建我國本土特色的生命教學理論和解決當下我國生命教學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具有重要的借鑑和指導價值。

關鍵詞:《中庸》;尊德性;道問學;生命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4)01-0052-05

一《中庸》在「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生命教育宗旨下,明確提出了「自誠明」、「尊德性」與「自明誠」、「道問學」的生命教學路徑和方法思想。這一思想成為傳統中國人安身立命、做人為學的指導原則。

生命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中西方哲學討論的主要命題。生命教學是屬於人之生命(屬人性,即只有人類才有的活動和行為)、出於人之生命(人為性,即是人的生命有意識從事的活動而不是本能的行為)、為了人之生命(為人性,即以發展、完善和擴充人的生命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主體和物件是乙個個有血有肉、有意識有情感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生命教學不在生命之外而是內在於生命之中 [1 ],是從生命本質出發、依據生命固有特徵、順應生命天性、遵循生命發展規律、發揮生命能動性、激發生命潛能並最後達成生命完滿的活動。

我國當下流行的生命教學理論大多是舶來品,移植照搬西方色彩較濃,南橘北枳、水土不服現象明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的生命教學理論面對我國現實生命教學問題時作用並不十分明顯,因而並不能完全解決我國現實中存在的諸多生命教學問題。而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強勢影響下,本土文化因明顯處於弱勢從而在文化傳承**現了某種斷裂現象。

當下的人們似乎並不十分清楚地知曉我國文化中也有著十分豐富的生命教學思想,他們也許由於文化的緣故更能解決當下的生命教學問題。其實,在漫長五千年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思想。正如黃濟教授在《中國傳統教育哲學思想概論》一書中所說:

「中華民族……在哲學和教育學方面也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遺產,有自己的一套特殊概念、範疇和命題,有自己所特有的爭論和討論的問題……」 [2 ]僅有區區三千多字的《中庸》儘管沒有直接提到生命教學這樣的字眼,但其精練的語言中高揚著生命主體意識,簡潔的文字裡蘊涵著豐富深刻科學的生命教育思想。《中庸》運用獨特的概念、範疇、命題和思維方式全面闡述了生命及其教育問題,生命教學思想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與西方生命教學思想相比,《中庸》所闡述的生命教學思想不僅時間更早,內容非常系統全面,而且論述的深度和廣度也絲毫不遜色。

亞里斯多德理智德性與倫理德性的關係

亞里斯多德把德性的概念用於所有生命物及其現實活動。他認為 人的德性就是種使人善良,並獲得其優秀成果的品質。亞里斯多德認為,德性是指靈魂方面的優秀,而不是肉體方面的優秀,人的生活是依靠靈魂而不是其他的東西,所以 德性就在靈魂中 靈魂分為理性和非理性 慾望 兩個部分,與之對應的德性也分為理智德性和倫理德...

先秦儒家德性源流 以「天命天道」與「禮」為中心

大凡哲學思想體系,均需解決五層對待之關係,即天與人 人與社會 人與人 人之德與行 人之心與德此五層同心圓者。若合而言之,則為宇宙創生與價值賦予,若終而論之,則為天人關係。儒家之起,當溯於上古之 絕地天通 蓋上古至殷,均窮於神人之際,迄 絕地天通 方人神兩分,其神分為至上 祖先 自然三者,則先民之努力...

唯物辯證法」與 中庸之道

在潛意識裡,我會把唯物辯證主義與中國古代所講究的 中庸之道 之間畫上約等號,它們之間彷彿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唯物辯證法中的發展聯絡矛盾,更像是物質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隱含的更多的是相對的部分。而辯證否定則是在現實的基礎上,對事物進行批判認知,從而使得世間的萬物都和諧化,這與 中庸之道 的追求社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