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二作業

2022-10-09 12:12:03 字數 4730 閱讀 2363

數學建模關注的是建模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更多的是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

數學建模對教師、對學生都有乙個逐步的學習和適應的過程。教師在設計數學建模活動時,特別應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起始點要低,形式應有利於更多的學生能參與。比如,新課標六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的意義,教材形象的使用了圓等分的模型;應用題解決上,使用了長方形等分、線段圖的模型。

這樣在數學模型的形象指引下讓學生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釋一些實際結果,描述一些實際現象,模仿地解決一些比較確定的應用問題,再到獨立地解決教師提供的數學應用問題和建模問題,最後發展成能獨立地發現、提出一些實際問題,並能用數學建模的方法解決它。

由於知識產生和發展過程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建模思想,因此老師既要重視實際問題背景的分析、引數的簡化、假設的約定,還要重視分析數學模型建立的原理、過程,數學知識、方法的轉化、應用,不能僅僅講授數學建模結果,忽略數學建模的建立過程。

總之,數學建模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學生數學探索的情感體驗;有利於學生自覺檢驗、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促進知識的深化、發展;有利於學生體會和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模組三作業:

聯絡生活,建立數感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例項去教學數學知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能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在認識單位「1」時,先請學生說出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學生例舉出:1位同學、1本書、1支鉛筆、1棵樹、1把尺子、1個班級、1個學校、1捆小棒……隨後引導學生說出幾位同學是乙個班?

幾個班級是乙個學校?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1位同學),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合(1各班級);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1個國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1根粉筆)。即而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又比如:認識「0」時,啟發學生自己說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一下高漲了起來,「在體育比賽的比分上見過」;「在溫度表上見過」;「**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學生直觀體會「0」。除了表示沒有以外,在溫度表上、方向圖上表示分界點;在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曆上表示日期;在**、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

這些都是學生身邊的事,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樣,在生活中體會了數的含義,在現實生活中初步地建立了數感。

二、實踐體驗,深化數感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數感,從室內擴充套件到室外,從校內延伸到社會,更多地讓學生接觸和經歷有關情境和例項,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聯絡起來,使學生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下感受體驗,內化知識,深化數感。如:學生學過步測後,讓學生到操場上走一走、量一量,感受50公尺、100公尺、400公尺的距離有多長;學過「克和千克」的重量單位後,讓學生尋找並稱稱、掂掂硬幣(1克),兩袋鹽(1千克)的重量,感受1克、1千克的實際重量。

通過這樣的實踐體驗,讓學生更深刻更具體地把握大小,產生了積極情感體驗,深化了數感。

三、動手操作,增強數感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智慧型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

」動手操作,使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是兒童認識事物的基礎和起點,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公升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有助於學生正確、全面、深刻地感知數、認識數,理解數的意義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數感。因此,我在教學時,特別注重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設定教學內容和學生內在需求的「不平衡」,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建立數感。

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平均分4個橘子或8塊糖,並且讓學生一邊動手一邊思考:你們有幾種分法?

平均分成了幾份?乙份佔整體的幾分之一?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充分體驗,逐步認識到平均分的不僅可以是乙個物體,還可以是幾個物體。

這樣學生們對單位「1」就有了很清楚的理解,很容易地、順理成章地聯絡實際,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也有了初步的理解,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四、鼓勵估算,發展數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新教材也同時把原選學的估算內容作為必學內容。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加強估算教學,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學會對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如:估計100步大約有多長?

500張紙大約有多厚?一群小雞大約有多少只?學習重量單位後,估一估一頭水牛有多千克?

一匹馬有多少千克?等等,讓學生這樣的估算猜測,並說出各自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解釋,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策略,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五、解決問題,昇華數感

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過: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的例子,將有助於他們把所學習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絡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絡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係建立起聯絡。要使學生學會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從乙個複雜的情境中提出問題,選擇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對運算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數感,同時也使已具備的數感得到了強化。

例如,在實踐活動課中,教師創設情境,如:春天來了,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麼事情呢?「春遊」。

在組織春遊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或者你能用數學知識解決什麼問題?同學們紛紛想出了很多問題,有租車問題;有購票問題;有計算耗油量的;有根據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的;有設計路線的。

學生從多角度考慮,設計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對自己設計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釋。學生運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細緻周到地考慮到了每個方面。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不斷完善自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與認識,並不斷建構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新的意義,使學習者與真實的實踐有效地聯絡起來,強化數感。

總之,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也是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必須在實際教學中進一步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具體內容有意識地設計具體目標,提供有助於培養學生數感的情景,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把培養數感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這樣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體驗現實,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且這也會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想,隨著數感的建立、發展、形成和強化,學生的整體數學素養也會有所提高

在做中學

空間觀念,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抽象的。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做的過程,不僅是乙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象、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質。比如操作、測量、實驗、設計、欣賞、推理和論證的訓練以及合作學習、探索性活動都應成為「空間與圖形」教與學的重要形式。

在學習「平移與旋轉」一課時,教材**現的「畫一畫、折一折、描一描、搭一搭、移一移」等等都是要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圖形變換的知識並形成技能。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協調統一多種感官,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感受、探索、發現未知。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真正掌握了「平移、旋轉」的特點。

這個過程就是「在做中學數學」,只有做,學生才能真正理解。

平移、旋轉的現象在生活中雖隨處可見,但平移旋轉的特點要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很難。在這節課上,我針對三年級的學生在運用嚴謹的數學語言進行描述的不足,在圖形的變換中,我引導學生用紙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學生親自動手,讓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通過內容豐富的圖形符號感知及實際操作**活動,有利於空間觀念的形成和鞏固。

讓學生產生需要對資料分析的動機

資料分析觀念就是讓學生體會到資料是蘊含資訊的,是為人們服務的,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的資料分析觀念。經過本專題的學習和自己的實踐經驗,談一下我的想法:

設計情境激發動機

在求平均數時,我們在枯燥的資料上融入一些生活實際背景。比如:小明和小亮進行打靶比賽,兩人分別打了十次,結果如下

小明:75、80、78、85、90、85、85、90、70、80、95;

小亮:80、75、85、80、90、85、89、95、90、95、75。

設計問題是,如果學校派一名同學參加比賽,你會選誰?為什麼?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感覺到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

開展實踐激發動機

資料分析觀念的培養,絕對不能僅僅靠課堂教學。因為它跟實際生活密不可分,課堂教學中往往很難完全的展示乙個統計的過程,所以我們可以適當的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將課內外結合起來。比如:

統計家裡一周扔幾個塑膠袋;統計放學後戶外活動時間;統計一年級同學掉牙情況;統計最愛收看的電視節目等,並分別提出乙個問題。開展這樣的一些實踐活動倒不一定非得要最後得出乙個多麼正確的結論,而是在這個過程中使學生意識到了原來統計能夠幫助我們來決策。在動機的驅動下一點一點的養成資料分析的觀念。

模組六作業

1、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可結合例項談一談。

2、結合自己的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

3、嘗試設計出一套分層次的課堂練習,並簡要說明如何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完成不同層次的題目。

分層練習設計

在對學生有了充分的了解後,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如作業速度、上課紀律)等,我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a層知識基礎、水平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b層知識基礎和智力水平一般,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c層基礎紮實,接受能力強,學習自覺,方法正確,成績優秀。針對三個層次學生的特點,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設計了a、b、c三組題目:

a組題目

一、填空題

1、時鐘的分針轉動一周形成的圖形是( )。

2、從( )到( )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半徑。

模組二活動3作業

1你是否認同左老師對這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的設定?答 我很認同左老師對這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的設定。很明顯左老師對學習者特徵進行了分析,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的 情感的 社會的特徵都將對學習的資訊加工過程產生影響。因此,設計的教學方案是否與學習者的特點相適應,或在多大程度上適應學習者的特...

國培美術第二模組作業

一 你認為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稿 中最值得我們堅持的東西是什麼 答 我認為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 實驗稿 中最值得我們堅持的東西是課程性質,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二 在美術課程的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涵義是什麼?答 新課程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作了全新...

作業指引模組二作業2 總結與反饋 一

模組二作業2 總結與反饋 一 步驟1 開啟 作業模板 模組二作業2 總結與反饋 一 以下逐一說明作業內容 1 填寫自己的資訊資料 2 回答問題一 在你的課題中,你準備安排哪些由學生進行自主 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哪些活動關注到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哪些活動是與學生學習方法的運用有關?請在下表中逐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