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黑馬測試

2022-10-09 11:18:07 字數 2917 閱讀 2483

《黑馬》學案

自學指導

一、欣賞此詩,可暫不管詩中「黑馬」的含義,大聲誦讀,感受那種峻急、迫切的節奏,並在頭腦中盡量去想像「黑馬」神奇的形象。在「黑」所形成的無邊壓抑感中,駿馬奔突的語言節奏,也有了一種更醒目的效果。

二、為了強化黑馬之「黑」,詩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誇飾,從「烏煤」「夜晚」這樣有形的形象,到「針的內部」這樣驚人的比喻,可以將它們找出來,看詩人是怎麼步步公升級,將具體的「黑」濃縮為一種抽象的精神的。

三、在這一單元,我們還讀過布萊克想像的《老虎》,這裡的「黑馬」,也不是一匹真實生活中的馬,也是詩人的一種想像。它如此神秘、黑暗,不僅代表了外部世界的禁錮,也暗指人內心中潛意識的世界(「我們的體內是漆黑一團」)。最後一句「它在我們之中尋找騎手」,是點題之句,含義雋永,「黑馬」也成為人迸發的主體力量的象徵。

參考資料

布羅茨基《黑馬》導讀(陳超)

《黑馬》寫於2023年,是布羅茨基早期詩歌的代表作。它不乏深刻的象徵意味,卻不是那類「以形象指代思想」的簡單化的象徵詩歌。在這裡,形象自身有著獨異的生命,而構成它的方法也是自足和堅實的。

如果我們一味忽略形象本身而只關注、索解其「象徵」內涵,則不免辜負了這首傑作在形式上的貢獻。因此,對此詩的「能指」和「所指」我們要同樣關注。

乙個夜晚,難耐黑暗和寒冷的人們燃起了一堆篝火。此時,一匹黑馬來到他們身邊,詩人頓時感到一陣奇異的激動湧上心間。那真正逼退黑暗的不是短暫的火光,而是比黑暗更黑的馬兒。

這匹黑馬無疑是「黑」的,但「它無法與黑暗融為一體」。它的「黑」不是瀰漫的、向外的,而是內凝的、有著巨大壓強的。它是地層深處的煤,是鐘的內部,是地窖深處的籽實……充盈著緊張和悸動。

它的毛色凝定不變,黑得更為高傲、獨立、清醒;它的眼睛「射出黑色的光芒」,乃成為黑暗的離心部分。詩人曲盡形容,以能指的洪流描述了「如此漆黑,黑到了頂點」的馬匹,它堅卓獨立,「呼吸著黑色的空氣」,直到也使「我的體內漆黑一團」。

黑馬之黑「令人膽戰」,更令人清醒。「它為何在我們中間停留?」「為何把壓壞的樹枝弄得瑟瑟發響?

」「為何從眼中射出黑色的光芒?」詩人說,那是由於它的孤獨,它的命運夥伴──騎手的缺席所致:「它那沒有鞍子的脊背上/卻是另外一種黑暗」。

因此,它在無言地召喚著那些能夠並敢於深入黑暗的核心的騎手,在茫茫的黑暗中尋索,在幽冥的征途上保持內心的方向感。「它在我們中間尋找騎手」,尋找能與黑暗對稱和對抗的意志力。我們是否配騎上這匹黑馬?

在緘默中,詩人已從內心中挖掘出了答覆。

此詩有如一具黑色的鋼雕,以奇異的黑暗和寒冽直逼人心。全詩語象集中而強烈,圍繞乙個完整的語義單元反覆隱喻、層層疊加。直到窮盡語象的全部意味,在結尾處詩人才返身「扛住」了能指的洪流,清晰地迸濺出鋼鏨與鋼雕再次撞擊後閃爍的火花。

對這樣的詩,我們應全心沉浸於語象自身的魔力之中,而它們的象徵意義,自然會從語象中一點點地滲透出來。反之,如果我們一味跳離語象,急切地尋求「思想」,會給這個精純的文字帶來極大的損害。

黑馬(選自《當代外國詩歌佳作導讀》,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思考與**參***

一、許多詩歌一經翻譯,原有的形式特徵就會丟失或改變。試比較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之一)》一詩的原文和譯文,體味有哪些不同,試著自己翻譯一下。

(原詩略)

這是一道實踐性的題目,沒有標準答案,目的是讓學生在原文與譯文的比較及翻譯過程中,能夠對詩歌(特別是翻譯詩歌)的形式特點有更切身的體會。惠特曼的原詩十分淺近,沒有太生僻的詞彙和複雜的句法,可讓學生先不參考現成的譯文,自己查閱生詞、弄懂詩句,並大聲朗誦,感受此詩在句法、節奏上的特點,而後試著進行翻譯。翻譯過程中,在盡量做到準確、精練的同時,也要注意保留原詩的形式特徵,如相同句式的重複使用。

翻譯之後,可以將自己的譯文與課本中的譯文相比較,找出不足之處,也可讓學生們相互交流,選出較好的譯文。這種翻譯與比較,不僅可以鍛鍊學生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也可讓他們細緻入微地體味到詩歌翻譯的諸多環節,如詞彙的選擇、句子的構造、風格的把握等。

二、「分行」是現代詩歌重要的形式特徵。以魏爾倫的《秋歌》為例,分析詩歌的情緒、意蘊與「分行」的關係,或試著為這首詩重新分行,看有無新的效果產生。

魏爾倫的《秋歌》採用了獨特的「分行」方式,它由長短錯落的詩句構成,每一節其實都是由乙個完整長句不斷分割而成,短則乙個詞,長也不過幾個字。這樣分行首先在視覺上給人以一種搖曳生姿的感覺,詩行本身就像一根飄盪的游絲、一根秋風中的琴弦。這種感覺與詩歌的整體意境有內在的一致性,如泣如訴、似斷實連的外在形式,恰好服務於幽怨、感傷的情緒傳達。

如果換一種分行方式,效果可能會大有不同,如:

秋聲,像悠長嗚咽的提琴,

單調、憂鬱

劃破了我的心。

當鐘聲敲響

一切窒息,一片蒼茫

回首往事,眼淚汪汪。

我走了,迎著厭人的西風。

風吹我到這裡,那裡,

像一片枯葉在飄零。

詞句都未改變,只有「分行」的方式變了,但原詩外在形式與內在意蘊的統一性,卻被破壞了。

三、公尺斯特拉爾的《三棵樹》,記錄了客觀的事件,敘事性很強,試改寫成一篇散文,並注意在改寫過程中可以刪掉什麼,增加什麼。

本題是通過從詩歌到散文的改寫,讓學生進一步體味詩歌與散文的微妙區別。表面上看,《三棵樹》有一定的敘事性,記錄了一樁樹木被砍伐的「故事」,描寫了樹木的形象和「我」的心理變化。然而細想一下,這個故事並不完整,比如除了「小路的邊緣」「落日的餘暉」等簡單提示外,故事發生的具體時間、場景都沒有交待;伐木者為什麼將樹木遺忘,「我」的身份是什麼,為什麼「我」要與樹木廝守在一起,都是詩人留下的空白。

詩歌的重點還在「同情」的想像,讓樹木和人之間有一種情感的交流與共振。

思考與**參***在改寫成散文的時候,要提醒學生盡量發揮自己的想像,填充詩歌中的空白,努力將故事敘述得清晰、完整。文章寫完後可與原詩進行比較,看發生了哪些變化。當所有的空白被填充,事件的呈現也變得完整,是不是原有的情感衝擊力卻降低了,被過多的敘述所「稀釋」。

通過這個練習,可讓學生總結一下詩歌與散文的區別:同樣是記述生活,為了形成經驗更集中、更生動的表達,詩歌可以說是一種「留出空白」的藝術,抓住最具表現力的場景或瞬間,鋪展一種獨特的體驗,比起填充所有的空白,更能激發讀者的想像空間。

高二語文初級測試

高二語文試題9 一 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題。曹操墓考古發布何以引來眾聲喧嘩 胡印斌2009歲末曹操大墓的考古發現,頗有些 驚世 驚詫 驚魂 的意味。距今1800年的曹操,再度成了乙個巨大的文化漩渦,將 學界乃至社會公眾一併裹挾了去。專程進京宣布發現曹操墓的河南專家,面對別的專家質疑時言之...

高二語文必修5一二單元語文測試

肇慶加美學校2014 2015 上 月考試題 高二語文 考試時間 150分鐘滿分 150分 一 默寫 每空1分,共16分 1知來者之可追。2風飄飄而吹衣。3 問徵夫以前路 4時矯首而遐觀。5鳥倦飛而知還。6 景翳翳以將入 7 既窈窕以尋壑 8 寓形宇內復幾時 9臨清流而賦詩。10 山原曠其盈視 11...

高二化學測試

2012年秋黃陂區部分學校高二10月聯考化學試卷 第 卷 選擇題,共54分 一 選擇題 每小題僅乙個選項符合題意。每小題3分,共54分。1 已知 h2 g f2 g 2hf g h 270 kj mol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2l氟化氫氣體分解成1l的氫氣和1l的氟氣,吸收270kj熱量 b 1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