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第一》1稿

2022-10-01 22:36:12 字數 3280 閱讀 1060

——我的「學生主體」踐行

「學生第一」這個題目得益於當代教育名師李希貴的《學生第二》這本書。站在校長、局長等領導的位置上,他提出了「學生第二」的教師發展觀,我沒有他的高度,但是我卻有我自己的位置,那就是教師。站在我的位置上,「學生第一」這四個字正是我對「學生主體」的理解與完全概括。

是的,「學生第一」。我想「學生主體」不光只是我們很多老師看到的這個短語,嘴裡經常說的這句話,更關鍵的是要打心眼兒的認可與不斷的思索,並且真正落實到行動中。如果我們做到了不斷思、不斷做,想的時候把學生放到第一,做的時候也把學生放到第一,那麼「學生主體」也就落到了實處。

今天我就想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我的「學生主體」觀。

一、提高教師的「學生主體」意識

有一句話叫做「一切行動聽指揮」。這裡的指揮指的就是我們頭腦中的「學生主體」意識。我們教師首先得有這種「學生主體「的意識,在我們的課堂中才可能體現這種想法。

意識不到位就算正在做也是不倫不類。

說實話,以前的我雖然對「學生主體」這樣的提法感覺很熟悉,如雷貫耳,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去理解它,也可以說是沒有理解其本質,以為上課多讓孩子回答問題,多做一些表面上的小組合作,課堂熱熱鬧鬧就是「學生主體」了,其實,這樣的課就如我剛才提到的顯得是那麼的「不倫不類」。而這一年,我認為是我上班18年多來成長最快的一年,是那種意識上的成長。多年來,我聽過很多特級教師的課,這些來自全國的特級教師、名師的風格迥異的課就像一桌美味的大餐,令我激動萬分、感觸良多。

心想:這不就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數學課堂嗎?但是,反思我的課堂,為什麼就很少出現名師課堂上的那種你說我辯、越辯越明的活而不亂,時而熱鬧、時而沉思的收放自如,數學知識、方法與思維並進的策略引導……

回來後,我感覺,我真的急需轉變觀念、提公升意識,我的做法就是多看書,多學習。幾個月內,我看了不少的書籍:華應龍的《我就是數學》,雷玲主編的《小學數學名師的課堂藝術》、李希貴的《學生第二》、《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邱學華的《邱學華怎樣教小學數學》,《吳正憲與小學數學》,名師們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乙個共同的中心,呼喊出了一句共同的心聲,那就是關注學生的生命課堂,關注動態生成,關注「學生主體」!

讀了這麼一些書,我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正是這「頓開茅塞」的經歷,使我的意識發生了變化。意識決定形態,我決定對自己的「學生主體」觀重新定位,並且正積極努力的將自己的認識付諸到我的課堂中去。

二、喚起學生的「學生主體」意識

正如上面的原因,我在做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得就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首先得使學生充分明確學習的目標及意義,但是一年級的小朋友,讓他明白學習的目標及意義無意顯得非常困難。而我的做法是在課堂上給學生多一些自己是主人的自由的體驗,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換給學生。如——讓學生走上講台。

這批孩子是我的第五批學生,我努力彌補上個年級做得不夠好的遺憾,我在一年級就開始慢慢訓練他們。把過去老師一統天下的講台給讓了出來,讓他們可以自由的走上講台,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力求變「講台」為「學台」,變「黑板」為「展台」,變「教鞭」為「學棒」。雖然他們才一年級,不過在我的課堂不時可以這樣的鏡頭:

乙個小朋友在上面拿著教鞭有聲有色地匯報自己的想法,還要接受下面小朋友的提問,台上台下像模像樣地有問有答。下面急性子的小朋友還會站起來「我來補充」 「我不同意」……一年級的孩子,雖然他們的講解不見得很透徹,他們的反駁也比一定那麼的有力,但是這樣的課堂卻成了孩子們真正的舞台,而我正學著站在下面認真傾聽,關鍵時刻站出來點撥!

三、給足孩子們探索的時空

師生的意識到位了,而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的基本保證之一就是給足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以便實施有利於主體發展的學習活動。而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誘發爭議,讓學生在質疑思辨中越辯越清晰」「如何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上公升到數學思想的高度」。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意義與自我的雙向建構。

而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動態生,教師根據生成不斷調整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就將「學數學」變為了「做數學」,學生在這種生成、質疑、合作、**、交流中充分展示,促進主體作用的發揮。

如,在上10以內加法減法的整理與複習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的情節:每組同學的學具袋裡都放了所有10以內的加法算式。請同學們想辦法將這些加法算式按照他們的想法進行整理。

同學們紛紛投到探索中去。有的小組提出按得數來整理,有的小組提出按照第乙個加數來整理,還有的小組提出按第二個加數來整理,等等。下課鈴響了,儘管同學們沒能在課堂上根據加減法表反覆做一些練習題,畢竟他們在較充裕的時間內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進行探索,經歷了發現、概括、找出規律的全過程。

難道這不比多計算幾道題更有價值嗎?

四、培養學生主動傾聽的學習習慣(傾聽者——思考者——發言者)

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通過教育培養起一種良好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 ,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像給足學生充足**時間一樣,是將主動權換給學生的基本保證。因為「學生主體」課堂的一種最理想狀態就是,不再是以前我們常見的「師—生—師—生……」一問一答式,更多的是「師—生—生—生……師」這種生生活動、生生交流式。課堂對教師的要求高了,對同學的習慣要求也更高了!

對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又特別是獨立思考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仔細觀察的習慣等等。

比如,為了訓練他們認真傾聽和思考的習慣,我首先是讓學生在聽、在想,我經常請他們:「問問自己,我在聽嗎?問問自己我在思考嗎?

」然後訓練讓他們聽懂、會思考,課堂上不論是老師講或是學生發言,我會不時問一句:「剛才,某某講的聽懂嗎?你能把他的意思再給大家說說嗎?

」「剛才誰和誰的發言有什麼不同?」「對他的說說,你有什麼補充的嗎?有什麼疑問要提出嗎?

」等等。不停地對他們的習慣養成進行提醒並強化。

五、讓學生在評價中感受成就

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適**價對學生帶來的激勵作用相信已經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而讓學生看到評價的變化,並從變化中思考怎樣獲得更好的評價,充分感受學習的成就,為獲更高的成就,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已達到「學生主體」的學習,也是評價所帶來的好處。

而目前,我們正在改變傳統的評價。我們將一次結論性的評價變為多次的過程性評價;把單一的知識評價變為知識、能力及學習方法、態度的多元評價。並且我們還展開課堂上的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試著假如了課後的家長評價!

最後,我想送給大家一句佛語——心誠則靈

佛說,心誠則靈。我喜歡這個詞語。心誠則靈強調的是心理暗示給人的行動的積極引導作用。

作為教師的我們把「誠」作廣義理解為一顆永不放棄的真誠的心,把「靈」看作是乙個值得期待,值得嚮往的美好結果、理想狀態!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永不放棄的真誠的心,好的結果自然水到渠成、容易出現——「靈驗」,正如我們正在竭力追求的「學生主體」。

成都市金牛區天回小學校張繼

位址: 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下街53號

**:136********

1第一單元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案 王琳潔第一組單元備課 一 單元學習內容 編排本組課文的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 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 如何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 三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通過背誦 練筆等形式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圍繞本組專題,口語交際 習作 安排了三方面的內容供...

小學第一周廣播稿 1

化龍小學2017年春季學期廣播稿 第一周 開學第一課 甲 敬愛的老師,乙 親愛的同學們,合 大家中午好 甲 化龍小學紅領巾廣播又和大家見面啦!希望大家能喜歡。我是六年級的 乙 我是 新的學期,我們帶著對暑假生活的美好記憶,懷著對新學期的嚮往,又回到了學校,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甲 新學期,新氣象,好的...

高一 1 第一學期家長會發言稿

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高一 14 班家長會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長,大家下午好 你們的孩子來到這裡已經半學期了。今天,我們在這裡相聚,目標只有乙個,那就是為了孩子們能更好地成長和學習上能取得更大的進步。首先,我代表我班的全體師生,對大家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你們來這裡參加家長會,說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