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概論複習

2022-09-28 13:42:03 字數 2462 閱讀 1059

1.資源(廣義):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現實存在的可以被人類預見的能夠被人們利用的所有要素。

狹義定義:指自然資源。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被人們利用且能為人們創造福利的所有要素。

2.自然資源:耗竭資源和非耗竭資源。耗竭資源:質不發生改變,但蘊藏著隨著開發越來越少,最終枯竭。

非耗竭資源:蘊藏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會有一定速度的增加。

3.土地:指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陸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泊等水面,是由空氣、土壤、水文、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組成的綜合體,其性質隨時間而不斷發生改變。

4.土地資源:在一定技術和經濟條件下,能為人類所利用,能夠創造財富和產生經濟價值的那部分土地。

5.土地退化:指由於使用土地或由於一種營利或數種營利結合致使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水澆地或草原,牧場,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經濟生產力和複雜性下降或喪失。

6.土地資源退化:由於人類利用不當或受某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影響造成的土地資源質量下降,表現為土地生物生產能力逐漸減退和產品質量降低的過程。

7土地規劃:指人們為了實現規劃區域內的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起合理的土地利用結構,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該區域的土地利用做空間上的優化組合設計計畫及實現該計畫的時間安排。

8土地管理:指國家運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現有的土地資源保護好,保證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對土地使用活動進行管理、控制的過程。

9水量平衡原理:自然界當中水在不停的運動和迴圈著,不過這種運動迴圈只是其形態和存在場所的改變,它既不會自消自滅也不會無中生有,就全球而言水在數量上保持著平衡。

10水汙染:指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物理,化學,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類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7.天氣:某一地區一定時間內各氣象要素綜合作用所形成的大氣狀態。

8.氣象要素:表示大氣物理狀態,物理現象的因素。

9.氣候:多年的天氣特徵。

10.氣候資源:氣候要素中能被人類利用的那一部分物質和能量。

11.積溫:指氣候生長期或作物生長某一階段內日平均氣溫的累積值。

12.氣候生產力:指在土地管理、農業技術等都處於最優狀態,充分利用當地光、熱、水等氣候資源,某一作物將太陽輻射能轉化為化學物能形成農產品的最大能力。

13.生物資源:指對人類具有實際或潛在用途或價值的遺傳資源、生物體或其他部分,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中任何其他生物組成部分。

14.生物多樣性:指一定時間、空間內所有生物物種及其生態系統組成的複雜性和變異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而總和。

15.資源動植物:提供物質原料,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需要的被利用動植物。

16.生態系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所存在的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複合體。

17.生態平衡:在一定時期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狀態,系統內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狀態。

18.肥料:能夠直接為植物提供養分的無機物或有機物質,習慣上分別稱為無機肥料和有機肥料。

19.生物富集:又稱生物濃縮。指生物有機體通過體表,腸管和腮將環境和汙染物質吸收並蓄積在體內,使體內汙染物質的濃度超過環境中相應物質濃度的現象。

20.土壤環境:土壤能夠提供給陸地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21.土壤環境背景值:沒有或很少受到汙染的土壤,元素的組成與含量就是環境背景值。

22.土壤環境容量:指土壤環境單元所容許承納得汙染物質最大允許量或負荷量。

23.逆境土壤:指存在著對植物生長有各種限制因素的土壤。

24.。

25.大氣汙染:指由於人為或自然的過程,改變了大氣圈中某些原有組分和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物質,致使大氣質量惡化,影響原來有利的生態平衡體系,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正常的工農業生產,以及對建築物和裝置財產等損壞的現象。

26.溫室氣體及溫室效應:大氣中某些痕量氣體具有吸收近地面的長波輻射從而是大氣增溫的作用,稱之為溫室效應。具有這種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

27.農業資源:所有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物件。

28.農業環境:指對農業的生物生產具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外部條件的總和。

29.農業環境質量:是外部條件好壞影響程度的綜合體現。

30.農業環境管理:指農業環境管理機關為了使農業經濟與農業環境協調發展,依據農業生態環境科學理論和規範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對農業環境進行的決策、計畫、組織、指揮和控制。

31.農業環境規劃:是農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環境規劃是農業環境保護的長遠計畫,是一定時期內農業環境決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具體安排。

32.可持續農業:指一種能夠長期的保證農業所依賴的環境質量和資源基礎,為人類提供必須的食物和纖維的農業生產體系,既能支援目前整個社會的需要,又具備適應長期發展能力的農業生產體系。

33.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技成果與傳統農業技術精華結合起來兒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農業系統。

34.食物鏈:生態系統中植物製造的初級能源,通過生物進行一系列運轉,形成一種捕食與**食的食物營養紐帶的連鎖關係。

環境保護概論複習要點

第一章1 環境的概念及其按環境要素的分類 2 近代及當代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特徵 3 環境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素 4 人類環境保護歷史上的三個路標的時間 地點 主要內容 5 中國治理汙染的重點區域 三河 三湖 兩控區 的具體含義 第二章1 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成分 2 氮在生態系統中的迴圈規律 3 ...

資源科學概論考試重點複習

1 人地關係 環境決定論 人地協調論 人類決定論。2 科學發展的乙個重要趨勢就是走向綜合與交叉。3 資源科學分為自然資源學和社會資源學。4 資源地理學 研究資源種類 數量和質量的地域組合特徵,空間結構與分布規律,以及資源的合理分配 利用 保護和經濟評價,最終提出對資源開發的遠景估計與戰略規劃,並從中...

人力資源管理概論複習

一 單選題 1 好吃懶做 唯利是圖 符合下面哪種思想假設。a 經濟人 假設 b 社會人 假設 c 自我實現的人 假設 d 複雜人 假設 2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解正確的是 a 以事為中心 b 消費性部門 c 視人為物 d 用人看重潛能 3 馬克思稱之為用 飢餓政策 進行人事管理的階段,其人性假設的基礎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