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學複習 01

2022-09-25 09:51:02 字數 4997 閱讀 2077

1. 土壤基本組成物質:礦物質、有機質、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及土壤空氣(氣相)三相五種物質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體系。

2. 肥料:凡能直接供給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養分、改善土壤性狀以提高植物產量和品質的物質

3. 根據肥料的性質和**不同,可以分為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兩類

4. 有機肥料(也稱農家肥)的特點:不僅能為作物提供全面營養,促進生長,而且肥效長,可以增加、更新土壤有機質,增強保水保肥能力,促進微生物繁殖

5. 無機肥料(也稱化肥)的特點:養分濃度高,肥效快,便於貯藏,不僅是快速實現農業增產的重要因子,而且害能培肥土壤,增加有機肥源

6.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提出「植物礦質營養學說」,在19世紀中葉,標誌著植物營養學的建立。

7. 土壤有機質:指存在於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它包括土壤中各種動物、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8. 土壤有機物質的轉化過程:進入土壤的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著極其複雜的轉化過程。這種轉化可包括:有機質的礦質化和腐殖質化過程

9. 一般來說,微生物組成自身的細胞需要吸收1份氮和5份碳,同時還需20份碳作為生命活動的能源,即微生物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需要有機質的碳氮比約為25:1。

當有機殘體的碳氮比在25:1左右時,微生物活動最旺盛,分解速度也最快,如果被分解有機質的碳氮比<25:1,對微生物的活動有利,有機質分解快,分解釋放出的無機氮除被微生物吸收構成自己的身體外,還有多餘的氮素存留在土壤中,可供作物吸收。

如果碳氮比》25:1,微生物就缺乏氮素營養,使微生物的發育受到限制,不僅有機質分解慢,而且有可能使微生物和植物爭奪土壤中原有的有效氮素養分,使作物處於暫時缺氮的狀態。

10. 團粒結構對土壤肥力的調節作用:1)大小孔隙兼備。

團粒結構土壤總孔度大,水、氣總容量大;大小孔隙兼備 ,蓄水(毛管孔隙)與透水、通氣(非毛管孔隙)協調。2)水、氣矛盾的協調。團粒之間是通氣孔隙(非毛管孔隙),可以透水通氣;團粒內部是毛管孔隙,可以儲存水分。

3)養分消耗與積累的協調(保肥與供肥)。團粒的表面(大孔隙)和空氣接觸,利於微生物的活動;團粒內部(毛管孔隙),通氣不良,利於養分的儲藏。

11. 土壤水分為:吸濕水或膜狀水、毛管水、重力水

12. 吸濕水:由於乾燥土粒的吸附力所吸附的氣態水而保持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稱吸濕水(又稱緊束縛水)。

特點:(1)吸濕水的大小主要決定於土壤固相的比表面積和大氣相對濕度;(2)吸濕水受土粒的吸持力很大,不能移動,具有固態水的性質,對溶質無溶解力,為無效水。

13. 膜狀水:把達到吸濕係數的土壤,再用液態水來繼續濕潤,土壤吸濕水層外可吸附液態水分子形成水膜,這種由吸附力吸附在吸濕水層外面的液態水膜叫膜狀水(或薄膜水、松束縛水)。

當膜狀水達到最大數量時的土壤含水量稱之為最大分子持水量。

特點:性質與液態水相似,但粘滯性較高而溶解能力較小,它能移動,但速度非常緩慢,屬有效水,可被作物利用;而吸力大於15atm的內層膜狀水,作物不能利用,為無效水。

14. 毛管水:當土壤含水量超過最大分子持水量後,那部分水就在毛管力的作用下,保持在毛管孔隙中,這種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主要特點:(1)能自由移動,且速度快(2)有溶解養分的能力,也有輸送養分到作物根部的能力(3)既能被土壤保持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15. 重力水:當土壤水分超過田間持水量,多餘的水分就會受重力的作用沿土壤中大孔隙向下移動,這種不被土壤保持而受重力支配的水叫重力水。

重力水不受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的作用。它是植物根系能夠吸收利用的水分。

16. 土壤水勢及其分勢(p93):土壤水在各種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作用下,與同樣溫度、高度和大氣壓等條件下純自由水相比(即以純水作為參比標準,假定其勢值為零)其自由能的差勢能來表示,稱為土水勢。

由於引起土水勢變化的原因或動力不同,所以土水勢包括若干分勢,如基質勢、壓力勢、溶質勢、重力勢等。

17. 基質勢:在不飽和情況下,由於土壤基質(固相顆粒)吸附力和毛管力產生的土水勢變化值稱為基質勢

18. 比表面積也可叫做比面積:是指每單位重量(或體積)物體的總表面積:比面積=表面積/重量。由於表面的存在而產生的能量,叫做表面能

19. 土壤的陽離子交換量:是指ph值為7時每kg乾土所吸收的全部交換性陽離子的釐摩爾數,以cmol(+)/kg表示。

一般用cec表示。它直接反映了土壤的保肥性、供肥效能和緩衝能力。(1)陽離子交換量大於20 cmol(+)/kg,保肥力強;(2)陽離子交換量在10-20 cmol(+)/kg,保肥力中等;(3)陽離子交換量小於10 cmol(+)/kg,保肥能力弱。

20. 土壤的供肥效能:是指土壤**作物所必須的各種速效養分的能力,也就是將緩效養分迅速轉化為速效養分的能力。土壤供肥效能的強弱可用土壤供肥能力的大小來反映

21. 土壤的供肥能力主要內容(p133):(1)土壤**速效養分的數量;(2)緩效養分轉變為速效養分的速率;(3)速效養分持續**的時間

22. 土壤酸鹼反應的原因:土壤酸鹼性是土壤溶液的重要性質,當土壤溶液中氫離子濃度大氫氧離子濃度是呈酸性反應;反之,氫氧離子佔優勢時呈鹼性反應;而當氫離子與氫氧離子相等時呈中性反應。

土壤中的氫離子和鋁離子是土壤酸性的根源;碳酸鈣是維持中性至微鹼性反應的物質基礎;碳酸鈉的存在是土壤呈鹼性與強鹼性的原因

23. 活性酸:土壤活性酸是由土壤溶液中游離的[h+]所表現出的酸度。通常用ph值表示

24. 潛性酸:是由於土壤膠體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這些離子吸附的時候不顯酸性,只有解離或被交換出來時才顯酸性。

25. 土壤酸鹼性與作物生長的影響:不同的植物對土壤酸鹼的要求不同,但大多數作物都喜歡近中性的土壤環境,以ph6.

0~7.5為宜。一些植物對土壤酸鹼條件要求苛刻,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酸鹼範圍內生長,可以為土壤酸鹼度起指示作用,所以這類植物被稱為酸鹼指示作物。

如鐵芒箕、茶等只在酸性的土壤上生長;蒼耳、甘草等是石灰性土的指示植物;芨芨草、鹼灰菜等是鹼土的指示植物。

26. 判定植物必需營養元素的標準(阿隆*斯托德提出的「三大判定標準」):(1)這種元素對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長發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該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2)這種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缺乏這種元素時,植物會表現出特有的症狀,只有補充這種元素後症狀才能減輕或消失――專一性(3)這種元素必須直接參與植物的代謝作用,對植物起直接的營養作用,而不是改善環境的間接作用--直接性

27. 大量元素(0.1%以上):(1)非礦質元素 :c、h、o;(2)礦質元素:n、p、k(營養或肥料三要素)、ca、mg、s

28. 微量元素(0.1%以下) :fe、mn、zn、cu、 b、mo、cl、ni

29. 土壤中養分到達根表的方式:截獲、質流、擴散

(1)截獲: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長過程中直接接觸養分而使養分轉移至根表的過程(2)質流:是指由於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養分離子向根表遷移的過程(3)擴散:

是指由於植物根系對養分離子的吸收,導致根表離子濃度下降,從而形成土體-根表之間的濃度梯度,使養分離子從濃度高的土體向濃度低的根表遷移的過程。

30. 不同養分的遷移方式不同,鈣(ca2+)、鎂(mg 2+)和硝態氮(no3-n)主要依靠質流;h2po4-、k+和nh4+等主要靠擴散遷移。養分的遷移方式,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土壤溶液中各種養分的濃度。

養分濃度高有利於質流,養分濃度低時,擴散作用相對較大。

31. 離子的被動吸收:主要是通過擴散作用進行的,膜外養分順濃度梯度(分子)不需消耗代謝能量而自發地(即沒有選擇性地)進入原生質膜的過程。

32. 離子的主動吸收:膜外養分逆濃度梯度需要消耗代謝能量、有選擇性地進入原生質膜內的過程。

33. 木質部運輸和韌皮部運輸的比較:(1)木質部運輸:

水和無機體離子通過木質部向地上部輸送,單向運輸。運輸的主要機制是質流,動力是蒸騰作用和根壓,一般情況下蒸騰拉力起主要作用特別是對b、si、和ca等養分運輸影響很大。(2)韌皮部運輸:

其運輸特點是養分在活細胞內雙向運輸。養分在韌皮部的運輸受蒸騰作用的影響很小。

34. 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的養分轉移:

順濃度梯度滲漏作用

木質部韌皮部

逆濃度梯度轉移細胞

缺素症狀表現部位與養分再利用程度的關係:如下

35. 超積累植物:在長期的適應環境和進化過程中,有些植物形成了超量吸收和積累某些元素(特別是一些重金屬元素)的能力,這些植物稱為超積累植物。

36. 作物營養最大效率期:指某種養分能夠發揮最大增產效能的時期

37. 養分歸還學說(李比希):一、內容:

(1)隨著作物的每次收穫,必然要從土壤中取走大量養分(2)如果不正確地歸還土壤的養分,地力就將逐漸下降(3)要想恢復地力就必須歸還從土壤中取走的全部養分。二、意義:對恢復和維持土壤肥力有積極意義。

38. 最小養分律(李比希):一、要點:

(1)作物產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對含量最低的養分所制約。也就是說,決定作物產量的是土壤中相對含量最少的養分(2)而最小養分會隨條件變化而變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養分的肥料,不但難以增產,還會降低施肥的效益。二、意義:

強調施肥要有針對性

39. 植物對氮的吸收與同化(p190):(一)植物對硝態氨的吸收與同化:

植物一般主動吸收硝態氨,代謝作用顯著影響硝態氨的吸收。進入植物體內的硝態氨大部分先在根系和葉片內被同化為nh4+,然後進一步轉化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小部分儲存在液泡內。但是,如果氮肥使用過多,液泡會大量積累硝酸鹽,蔬菜和飼料中的硝酸鹽過多,則對人、畜造成危害。

(二)植物對銨態氮的吸收與同化(三)植物對有機氮的吸收與同化:1、醯氨態氮;2、安基態氮

40. 氯化銨:施入土壤後,發生以下反應:土壤膠體-nh+ + nnh4cl 土壤膠體-nnh4+ + nhcl

土壤膠體-nh+ + nca2+(或mg2+)+ 2nnh4cl 土壤膠體-2nnh4+ +ncacl2(或mgcl2)

氯化銨適用於水田,一方面可以防止cl-在土壤中積累;另一方面cl-可以抑制硝化作用,減少稻田氮肥的損失。此外,氯化銨不宜用於耐氯能力差的烤煙、糖料作物、果樹、薯類作物等。氯化銨可做基肥和追肥,氮不宜做種肥,以免影響發芽。

41. 硝態氮肥的特性:施入土壤之後,不被土壤膠體吸附或固定,與氨態氮肥相比較,移動性大,容易淋溶損失,肥效較為迅速;能被土壤微生物還原稱為氨(硝酸鹽還原作用)或反硝化成氣態氮;本身無毒,過量吸收無害;主動吸收,促進植物吸收鈣、鎂、鉀等陽離子。

土壤肥料學重點複習

緒論名詞解釋 土壤 是覆蓋於地球陸地表面一層疏鬆多孔的物質,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條件下,能夠生產植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生態條件。土壤肥力 是土壤經常地 適時適量地供給並協調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 養分 空氣 溫度 扎根條件和無毒害物質的能力。肥料 是指施用於土壤和植物地上部...

土壤肥料複習思考題

緒論一 名詞解釋 1 土壤 2 土壤肥力 3 肥料 4 土壤生產力 二 填空題 1 土壤肥力可分為和。2 施肥能,提高,改善,增加。3 綠色植物的生活要素有 和。二 思考題 1 土壤和土壤肥力在農業生產中的有什麼重要意義?2 肥料在農業生產中有何作用?3 土壤肥力的幾種觀點是什麼?4.土壤肥料在農業...

土壤肥料學知識點及答案

第一章土壤 陸地表面由礦物 有機物質 水 空氣和生物組成 具有肥力且能生長植物的未固結層。肥料 能夠直接供給植物生長的必需的營養元素的物料。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質組成 土壤的三相組成 固相 固體土粒,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 液相 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質 氣相 土壤空氣 土壤肥力 在植物生活的全過程中,土壤具有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