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類古詩鑑賞題得分技巧

2022-09-13 11:48:02 字數 4182 閱讀 8958

一、題型示例

1.對古詩中某一字詞的比較鑑賞

例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蝶戀花(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麼?請簡要賞析。

示例解析 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2.古詩中某一詩句的比較鑑賞

例2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此詩第四聯"多病所需惟藥物",有的版本作"但有故人供祿公尺",你覺得哪一句更好,為什麼?

示例解析 "但有故人供祿公尺"更好。此句表面上雖是喜幸之詞,而骨子裡正包藏著不少悲苦之情。說"但有",就不能保證必有;說"更何求",正說明已有所求。

詩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眼前優游閒適的生活,正是建築在"故人供祿公尺"的基礎之上的。可見,此句包含著對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強烈控訴。

3.不同詩人同一題材的詩句的比較鑑賞

例3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①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②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注】①郭:外城。②幾:幾回。

下面是南宋詞人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潮》中寫漲潮的句子,試與潘詞中畫線的句子作比較,說明你更喜歡哪首詞的描寫,為什麼?

鰲①戴②雪山龍起蟄③,快風吹海立。

【注】①鰲:傳說中海中的神龜。②戴:頭頂著。③蟄:動物冬眠、蟄伏。

示例解析周密連用三個比喻,將"潮"喻為神龜揹負雪山,蟄龍從海底驚起,颶風將海水吹得豎立,雖寫出驚人氣勢,但虛擬的物象難以讓讀者感受到。而潘閬能從觀潮人的心理感受中寫出滄海彷彿要倒空的氣勢,而且伴之以"萬面鼓聲"似的轟鳴,令觀者為氣勢、為聲威所懾服,誇張而不失實,形象鮮明具體而真實可感,較之周詞要超出許多。

4.對同一詩人同一題材的兩首詩的比較鑑賞

例4【甲】小池(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乙】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里)

泉水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朝楊萬里的這兩首小詩,你更喜歡哪一首?試作簡要分析。

示例解析

我更喜歡甲詩。因為它從"大"處著眼,顯得境界開闊。乙詩前兩句虛寫,直陳西湖六月的風光不與四時相同;後兩句實寫,運用互文辭格再現西湖六月的特異風景:

滿湖蓮葉、荷花,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與豔紅真是好看極了。虛實結合寫法的運用,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①我更喜歡乙詩。因為它從"小"處入手,寫得細緻入微。此詩取景很特別,"流"是"細流",荷是"小荷",葉是"尖尖角",且這"尖尖角"上還立著個小小的蜻蜓。

不僅如此,本詩還表現出一種動態的美。詩人捕捉到新荷剛出水面,那小小蜻蜓已自立於其上的稍縱即逝的一瞬,讓蜻蜓和荷花相依相偎這一自然界的和諧情景在一瞬間留下永恆。這種寫法是乙詩所不具備的。

5.對不同詩人同一題材的兩首詩的比較鑑賞

例5題烏江亭(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兩首詩都是針對同一歷史事件所寫的詠史之作,其議論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認為哪一首更好,為什麼?

示例解析 ①杜詩好。杜詩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好男兒應包羞忍辱,永不言敗。憑著胸懷壯志的江東子弟,是完全可以東山再起的。全詩格調昂揚樂觀,積極向上。

②王詩好。王詩冷靜客觀理智地思考了當時的形勢,指出項羽的失敗已無法挽回,是歷史的必然,指出江東父老是不會跟隨他捲土重來的。

6.對原詩和改詩的比較鑑賞

例6 原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改詩:清明時節雨,

行人欲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原詩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唐朝詩人杜牧的詩歌,後來有人將原詩作了改動。你認為原詩與改詩相比,哪一首更好?為什麼?

示例解析原詩更好。改詩第一句刪去了"紛紛",失去了雨的形象;"路上行人"在雨天奔走,本是乙個非常清晰的畫面,第二句刪去了"路上",就破壞了這個畫面,使形象變得有些朦朧;"借問"和"遙指"描繪了兩個人的對話,第三句刪去"借問",就去掉了對話的一方;第四句再刪去"牧童",就把對話的另一方也去掉了。改詩去掉了原詩的形象,破壞了原詩的意境。

沒有形象,沒有意境,只有概念的東西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

二、得分技巧

1.把握比較類古詩鑑賞題的題型特點

考題開放,答案多元是比較類古詩鑑賞題的突出特點。此類試題旨在倡導"個性化閱讀",鼓勵考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考題給考生在內容和形式上以較大的發揮自由度,而且以開放性的評價鼓勵考生發表獨到的見解。考生無論喜歡哪個字、哪句詩或哪首詩,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談出各自的特點,均為符合要求。

這就要求考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以及認識能力來完成眼前的考題。

2.掌握比較類古詩鑑賞題的解題要領

①古詩中字句的比較鑑賞

可從詞法(詞類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辭(擬人等辭格)、意境、音韻、心理感受等角度展開,言之成理即可。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注】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麼?

"失"、"闊"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更好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準確就行。可從意境、音韻或心理感受等角度展開分析。

解答示例例①"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有迷茫的感覺,給人無盡的想象。

②"闊"字更好。它是對實際的描寫,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給人的感覺更加真實;而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

②整首詩的比較鑑賞

《考試大綱》將古詩鑑賞定位在鑑賞評價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上。考生要善於借助各種知識和資訊,通過對古詩語言的感悟,從形式到內涵,由表及裡地分析詩歌的情與景。對同一首詩歌,值得評價鑑賞的內容會很多,切入的角度也可不同,要注意開放性試題的答題規範,根據命題的要求把握物件的特點作答。

就比較類古詩鑑賞題而言,還應特別注意詩歌的提示性資訊--題目、作者以及注釋等等。這些資訊很可能是理解古詩的關鍵,它有助於考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藝術構思。試比較下列兩首詩歌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此詩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 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

這兩首詩,同為唐朝詩人李白所作,一寫洛城聞笛,一寫遊黃鶴樓聽笛。《春》詩抒寫的思鄉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折柳"這首曲子寓含惜別懷遠之意,而這種思鄉之情就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那麼,《與》詩抒寫的是否也是一種思鄉之情呢?

《與》詩注釋告訴我們,此詩為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經過武昌時游黃鶴樓所作。這已暗示出,《與》詩更多地包含著遭遇貶謫的惆悵之情:第一句點明被貶,像賈誼一樣無辜;第二句"不見家"點出羈旅之愁,也有對朝廷的眷戀;三、四句寫夏天的江城本應炎熱,但詩人聽笛覺得梅花飄落,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

3.積累解答比較類古詩鑑賞題的專用術語

比較類古詩鑑賞題重在"比"。回答此類試題,重在理解,重在分析,重在感悟,但也要注意用語準確,表達到位。與古詩鑑賞有關的常用的名詞術語有:

意境、意象、聯想、想像、詠物、襯托、韻律、虛實、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以及比喻、擬人、借代、對比、雙關等修辭手法。在關注表現手法的同時,要學會答題,學會從動態、靜態、正面、側面等多方面去分析,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去欣賞。

古詩比較鑑賞題

限時對點規範訓練8 古詩比較鑑賞題 用時 45分鐘滿分 24分 1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然後回答問題。10分 衰荷 唐 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無人解愛蕭條境,更繞衰叢一匝看。題敗荷 元 王翰 曾向西湖載酒歸,香風十里弄晴暉。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1 兩首詩都寫 殘荷 但在表...

古詩鑑賞技巧

技法點撥 一 古代詩歌鑑賞的快速解題 一 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 願斫五弦琴 注釋 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 慍,疾苦 怨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 孔子家語 記載 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 南...

古詩詞鑑賞技巧

一 整體把握全詩的內容。要鑑賞詩詞的形象 語言 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鑑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做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做到整體理解和區域性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例如陸游的 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