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活動課課堂教學

2022-08-17 12:24:04 字數 4690 閱讀 5763

活動式課堂教學初探

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是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資訊科技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思維,也對傳統教育體制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中小資訊科技課程的開設,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資訊科技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從新課標看初中資訊科技活動課

從新課標可以看出,現在的教育更關注學生的情感、學習能力、生存能力、研究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具體地說,在資訊科技活動課中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豐富的體驗,包括「責任感」、「成就感」等,要給學生創設情景,幫助學生實現技術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結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中成長,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基於以上兩點分析, 「合作學習法」的理念不僅十分貼切初中資訊科技活動課的培養目標和特點,而且也易於在活動課中應用實施。北師大的肖川教授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

「合作學習法」正是為應用類的資訊科技活動課搭建了這樣乙個「漁場」。

二、合作學習法

(一)合作學習的模式

合作學習的一般模式如圖1所示。

圖 1(二)資訊科技活動課中採用「合作學習法」的實施原則

依據合作學習法的模式理論,在資訊科技活動課中應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項原則:

1.講究互動性

互動不僅是師生間的雙邊互動,也更包括生生互動。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就要考慮所設計的任務是否有利於小組成員間的合作。這種互動不僅可以緩解學生的能力差異,減輕教師負擔,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增進學生之間的友情和教學效果。

2.任務設計要有目標導向性

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主**的過程,學生只有在明確各階段的具體任務和了解預期成果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順利學習,達成目標。

3.教師要進行角色轉換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充當管理者、促進者、顧問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使學生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得到解決。

4.集體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

活動課的教學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也是學生們樂於接受的。但如果完全按照傳統活動課的教學方法,學生很有可能在整個活動結束以後,回憶起來更多的只是乙個個的活動片段,而缺乏對所學知識的系統構建,這樣一方面不利於學習方法的總結和知識遷移,另一方面,學生也缺乏一定的小組合作基礎,不利於提高效率。所以在資訊科技活動課上,可先以集體授課為基礎,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和方法,然後再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並在每個活動階段進行恰當的小結,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5.適時地採用競爭與合作

合作學習並不排斥競爭與單幹,適當的競爭和個體活動能夠增益於合作學習。在教學中,通過採用組內角色分工和鼓勵的方式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積極合作,通過安排小組交流活動促進組間合作,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小組競賽活動,讓各小組在相互競爭的同時,也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努力使「合作」「競爭」和「個體活動」相容互補,相得益彰。

三、合作學習法在資訊科技活動課中的實踐分析

教學案例:

[課題]

小報製作(約4~5課時)。

[教學物件]

初一學生。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在小組中合作學習的方法。

2.在製作小報的總任務下,進一步掌握和熟練資訊搜尋、用wps軟體進行版面設計、製作的技能、技巧。

3.培養學生主動積極思考,會與人分享、互助的學習方法,增強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與責任感。

[教學結構]

活動課程論:活動課程式的教與學的過程就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活動的過程,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活動緊密結合的過程,是圍繞活動的主題的任務展開的,它一般包括活動準備、活動匯入、活動實施和總結評價四個階段。因此將整個活動分成了前期(活動準備、活動匯入)、中期(活動實施)、後期(總結評價)三個階段,再結合「合作學習法」的模式,確立了如圖2所示的「合作學習法」教學結構:

圖2[任務描述]

按照小組進行活動,由組長負責,先主持小組內的任務分工,而後小組討論規劃、設計並製作小報,主題自定(要求積極健康,有趣味或有意義),內容不少於2個a4版面,在不同階段適當安排各小組交流匯報,最後由學生評委根據給出的標準,選出優秀作品與優秀小組。

[教學過程]

課前已有的知識基礎:初步掌握了wps的各項編輯、排版功能,網路基礎知識。

學習環境:計算機網路機房、學習資源(優秀作品範例、基本要求、技能技巧等)、部分**素材。

(前期)

1.明確目標。教師對全班進行引導教學,說明學習目標與須要完成的任務,並簡介合作學習的方法,以及組內的角色分工。

2.進行分組。學生通過自願組合,全班分成了8個小組,每組約6人,教師再依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進行細微調整,每組有一位組員自己推薦的組長。

3.小組學習活動。

包括角色分配以及按照學習目標進行討論。角色主要分為「支援工作角色」與「學習工作角色」兩項。對於「支援工作角色」,小組成員在不同階段宜平均且輪流分擔;對於「學習工作角色」,則應是每位成員在每次的討論中都必須參與的。

總之,讓每位學生有平等的機會參與作品創作。

請各小組依據各角色的職責與個人愛好特長進行討論分工,安排如下:

以小組為單位上報「小報規劃設計方案」,在全班交流。

內容包括:

(1) 小報的主題與名稱。

(2) 成員的任務分配情況。

(3) 小報的主要版塊、風格與創意設計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所提供的一些設計範例,在組內進行學習、討論完成方案,形成較詳細的文字材料,最後由小組長交流匯報。

方案設計是乙個反覆**的過程,學生由於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侷限性,最初大多數的小組沒能合理地劃分版塊,欄目單一或過多且條理不清晰。此時,教師要適當地進行點評,提出一些建議,指出學生在設計中的閃光點,並與大家分享,引導學生在充分交流、探索、分析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方案。經過此環節,學生的設計方案得到明顯的改善提高,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意識和合作關係逐步建立。

(中期)

4.製作過程。

在此過程中,學生主要是在小組內互助學習,實踐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主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與自主**能力。布魯納說過:所謂知識,是過程,不是結果。

活動課中的學習雖然需要學習結果,但更注重學生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也許學生們最終得出的結果沒有多大價值,但有價值的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

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地關注而不要過多地管束學生的思維,只須指出他們在設計製作過程中的一些知識性錯誤和不足即可,另外注意督促各小組組長把握製作進度和協調小組合作,及時表揚小組學習成就或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方法。

教師給學生提供一些優秀作品作為參考,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分析,歸納總結一些對自己有參考價值的東西,為我所用。

每隔一階段,教師就要組織各小組匯報交流各自的工作進度,並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及時調整各自的計畫等。這一過程對各組不僅可以起到監督作用,還可以促進各組間的交流學習。這個活動在最後評價階段前進行了2次。

(後期)

5.最終評價。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團體評價和學生個人評價。評價考察兩方面:「績效」與「過程」。

「績效」評價:通過對學生集體創作的作品來評價學生所習得的知識技能及其實踐能力;「過程」評價關注學生參與合作活動和探索學習時的態度、積極性、合作精神、設計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培養學生的態度與能力。評價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1) 團體評價

組間評價:各組代表演示匯報,將小組的經驗及成果展示出來,並鼓勵其他同學發表意見和建議,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和善於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的品質。根據教師給出的評分標準,由各組組長組成的評委團進行打分。

教師點評:教師針對各小組的合作互動等情況進行點評、打分。

綜合以上兩項,評出乙個優秀作品和兩個優秀小組。

(2) 學生個人評價

以團體評分為基本分,以個人在活動過程根據評價表自評和組內他評的得分為調節分,由「基本分」與「調節分」之和得到對學生的個人評價。

四、課後小結

1.大多數學生學習興趣高,討論積極,實踐踴躍,合作意識增強。但前期的情況並不理想:在沒有老師的指揮與灌輸下,約三分之一的學生表現茫然,不知所措。

但這種情況在第一次的交流匯報活動後得到了較明顯的改善。這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目前我們的學生自主學習與創造的意識不強,需要教育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是學好資訊科技的首要條件。

第二:學生在實踐後更易懂得如何合作,並汲取了其它小組的經驗。同時也要求教師要密切地關注各組的程序,發現問題,及時反饋,通過採用鼓勵(與欣賞式結合)或動作糾正(與啟發式結合)的方法,管理和促進教學活動。

2.前期規劃工作要充分,各小組務必在動手操作之前先設計好小報規劃方案。通過採用過程性評價表督促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小組活動、與他人合作,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

3.在團體評價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熱情都很高,積極地討論各組作品,對自己和對作品的評價大都準確客觀,並在此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五、結論

總的來說,在活動課中採用「合作學習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了培養創新思維的良好環境,增強了學生的協作意識,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地都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希望此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健 《活動教育引論》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2.魏國棟,呂達 《活動課程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資訊科技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坦 《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

5.肖川 《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中成長》

6.曹原 《協作式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

資訊科技活動課總結

本學期資訊科技活動課本著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資訊素質為主要目標,使學生能夠把技術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相結合,進行創造性活動,獲得可持續發展,善於獲取 處理 傳遞各種資訊。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學會篩選知識和創造知識,就必須建立起一套以新的資訊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基本技能培養體系,...

資訊科技課課堂教學評價量表110322

4 教學過程 目的 以問題解決為思路,於問題,最後用於問題解決,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資訊科技素養。1 體現學科的實踐性特點,以問題解決為主線,注重形成立體學科教學環境,使學科學習成為 發現和創造的活動。2 科學調控教學程序,自然出現 的層次性和梯度。3 創新教學方法,講究教學藝術...

如何提高資訊科技課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 王偉 現代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3年第06期 摘要 新課程改革幾年來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 領會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的原因,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 低效化現象。提公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關鍵字 提高資訊科技教學效率途徑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