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善問會問

2022-07-07 17:06:05 字數 4871 閱讀 7567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在迅猛地發展,到處充滿機遇和挑戰。這種形勢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讓學生從小就能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把這方面的培養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就是依據這點制定的。下面,我就從質疑、解疑、拓疑三方面來談談如何讓學生善問、會問。

一、營造和諧氛圍,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敢想敢問,有的問。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

學有所疑,才會學有所思、有所得,才會產生興趣,形成動力。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創新教育的起點。所以在教學中,要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敢想、敢問,有的問。

(一)營造和諧氛圍才能讓學生敢想、敢問。

和諧的學習環境會使每一位學生都心情舒暢,他們心情一好,學習積極性就高,學習的動力就大。有這些因素,才能使他們高質量的完成學習任務。因此,在課堂上,我放下架子,不以權威者的形象面對學生,而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情感傳遞給學生親切、信任、平等的資訊,使學生感到教師是與他們平等相處、是一起探索研究的。

課堂上,我允許學生有比較自由的坐姿,不強求學生個個正襟危坐。即使學生蹬蹬幾步來到講台前指點一二,我也會笑臉相迎,舉雙手贊成。當學生發言受阻,我也報以微笑,然後說:

「看,一激動給忘了怎麼說了。沒關係,坐下好好想想,想起來我們還聽你說!」當學生發言精彩,我會毫不吝嗇地大加讚揚,「真精彩」「太棒了」「好樣兒的」不絕於課堂。

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我會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迪,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二)問題情境創設到位,才能讓學生有的問。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要給學生製造懸念和障礙,讓學生覺得有個問題必須得解決,不吐不快,有強烈的質疑衝動。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就注重創設了適於學生的問題情境,注意誘發學生的質疑衝動。例如:我在講《厘公尺、用厘公尺量》時,先讓兩個跳遠成績相當的小學生比賽跳遠,然後問其他「小裁判們」誰跳的遠,誰跳的近?

學生們爭論不休。我在這時藉機引問:「怎樣才能知道他們誰跳的遠,遠多少呢?

」學生馬上大喊:「用尺子量!」我順勢問:

「你們會量嗎?有什麼問題嗎?」學生們的問題都脫口而出:

「拿什麼尺子量?怎樣表示量的結果?」隨後我就引導學生認尺子,學習測量。

又如,我在講《乘法的初步認識》示範課時,創設了這樣乙個情境:二年級的全體學生進行加減法豎式計算訓練,每個學生一天做5道題,兩天共做幾道題?學生們列式:

5+5=10(道);接著我又問:3天呢?學生們又很快列式:

5+5+5=15(道);我繼續發問:「10天一共做多少道?┅┅100天一共做多少道?

」當我問到100天做多少道時,開始學生們還列式:5+5+5+┅,沒列多會兒,孩子們就不列了。我問:

「有什麼問題嗎?」許多學生就回答:「太多了,列不完」,「有別的辦法嗎?

」「不連加行不行?」知識面寬的學生就說:「我知道,用乘法!

」我順勢引問:「用乘法怎麼列?」生:

「100×5」。其他學生都很困惑,我大加讚揚:「你真棒!

說對了,是用乘法。」隨即板書「乘法」。我出示課題之後,又引導學生依據課題質疑「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學生的問題整理如下:1、為什麼用乘法?2、什麼是乘法?

3、乘法有什麼用?4、為什麼列式100×5?5、怎麼算乘法?

當時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衝動被大面積地調動了起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進行了新課的學習。

二、教師要充分高效地把握調控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輔助引導學生順利解決問題。

問題的提出充分顯示了學生的學習願望,在教師對學生問題進行疏理並且提出本課的教學要求的同時,就實現了教師的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學習願望有機的結合。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願望,勢必會期盼結果,也就是問題的答案。解疑這一環節利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最有效的。

這也同時要求教師要把握調控好這一學習過程,使學生順利解決問題。把握這一過程,我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複習要到位。

在進行學生自主**之前,要充分複習相關知識。主要是啟用相關的知識,即根據由舊引新,由舊探新的需要,再現處於教學起點位置的已有知識,以及作為**依據的知識。以引導學生順利遷移。

例如我講《萬以內數的數字順序》時,重點是掌握萬以內數的數字順序及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因為學生已經認識了個位和十位,知道了「滿十進一」這個道理,所以再認識百位、千位、萬位完全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自學。因此在課前複習時,我充分複習了「滿十進一認識新數字」這一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就用這個方法來認識新的數字。

縱觀整節課,因為複習充分,學生知識的遷移非常到位,自主學習的效果非常好,不僅認識了百位、千位、萬位三個數字,而且通過計數器的輔助操作,對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也理解的很透徹。複習這一環節要省時高效,以確保主要環節的教學時間,但如果怕起點知識距離本課知識點較遠,很早就學過了,課前短時的啟用再現效果不好,可安排在前一天的輔導課先做一下準備。

(二)難易要適度。

要求學生討論**,自主解決的教學內容,難易要適度。所謂難易適度是指既要有挑戰性,能夠喚起學生操作熱情和**慾望,又要適合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水平,能夠使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有所收穫,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跳一跳,夠得著」。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的自信心,在下一次自主學習時,又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自主學習的內容大致有兩類:第一類內容就是新舊知識聯絡緊密,只要複習充分,學生知識遷移到位,全部教學內容都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上面提到的認識新數字)第二類內容就是只要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計算、推理,就能發現新知。

(例如: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一立方厘公尺的小正方體擺成任意的長方體,再數出長、寬、高的長度、長方體的體積大小,進行記錄,通過觀察計算、分析推理,最後得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總之,自主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全部新知,也可以是新知的一部分。

(三)引導要及時。

學生自主**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巡視。當學生在**過程中有操作成分時,如:

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研究圓柱和圓錐的體積關係時,為了避免誤差太大,影響正確結果的得出,教師要在操作前給予適當的示範,並在自主**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在知識方面小組內學生出現困難時,教師要適機引導,或組織組與組之間的合作;在學生交流成果時,要注意傾聽,發現學生思維上的疏漏及時給予糾正;當發現學生表述有困難時,要及時給予鼓勵,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使學生順暢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四)時間要充分。

學生自主**學習是學生從已有認知結構中抽取再現有助於解決當前問題的舊知識,並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組內合作、交流、辯論,最終突破難點,解決新問題。因此,教師必須給予充分的**時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入研究學習資料,才能進行充分的互幫互學,交流研討,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五)交流要辯論,

在學生**完之後,必須重視學生對成果的反饋與交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由於思維水平的差異,思維角度的不同,思維策略的不同,對同一問題,有時產生不同的思維結果。針對學生所呈現的不同的思維結果,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一種質疑式的辯論。

通過討論,可使學生思維不清晰的變清晰,不嚴謹的變嚴謹。只有展開大面積的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才能使學生準確透徹地掌握當前課的知識,才能有利於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水平。

總之,解疑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平台。因此,這一環節教師要把握調控好,必須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創設開放性的小結,鼓勵學生拓展問題。

拓展問題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這裡說的帶著問題出課堂並不是沒有解決的問題,而是通過學習又產生的新問題。是學生在準確紮實掌握當前知識基礎上的一種發散、提高與延伸。而這種延伸有助於深化拓展本課的知識,又有利於拓寬學習的思維和知識面。

所以「拓疑」的環節很重要。

(一)創設開放性的小結,鼓勵學生拓展問題。

教師在最後小結時,可以這樣問:「關於這部分知識你還有什麼想了解想學習的嗎?」在前一階段的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會提出兩類問題:

一類是有關本課知識的一些課外知識的問題,如在講「元、角、分」的認識時,學生最後提出人民幣上的圖是哪?為什麼畫這幅圖?哪國的錢值錢等等?

那麼教師如果知道就給予解答,有其他學生知道的,就引導生生解疑,一些不能夠當堂解答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拓展到課外,如詢問家長,上網查詢,蒐集閱讀資料等等。對於拓展出的問題,教師必須要引導反饋交流,不能不了了之,否則會打擊學生的拓疑熱情。另一類是以本課知識為基礎又比本課知識深的問題,在講完20以內的進製加法,如「6+5」、「9+7」…後,學生拓展質疑時提出「16+5」、「19+7」、「29+7」…怎麼做?

那麼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自學後面的內容,第二天教師要詢問他們的自學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

(二)創設拓疑情境,引導學生拓展問題。

除了創設開放性的小結,我還創設拓疑情境。就是讓學生發現有一些問題,本課的知識解決不了,必須要再學習新的知識。我在講完《厘公尺、用厘公尺量》後,最後的練習是填上合適的單位,前面的幾個題都是對本課知識的鞏固,最後乙個題是這樣的「一條公路長2 」,這個問題出來之後,有的學生立刻填「2厘公尺」,當時有許多同學都樂了。

我及時引導:「怎麼不行啊?」他們說:

「哪有這麼短的公路?」我問:「那應該填什麼?

」生:「填厘公尺不行,要用別的單位」。我問:

「別的單位是什麼?」爭論又開始了。最後,我們把這個問題拓展到了課外,學生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調查比厘公尺更大的單位。

拓疑的環節是一節課的結束,而又是拓疑的環節使學生重新產生新的問題,把解疑的過程又延伸到了課外,使本已「結束」的課又「開始」了。

總之,經過一段時間的課改,我深深地感到傳統教學的種種封閉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迫切需要乙個展現自我,發展個性的平台。我校的課改教學模式就是從學生的自主發展出發,讓學生在乙個開放的環境中體驗自主、體驗過程、體驗創新、體驗成功。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到極至,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這樣的教學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我會把課改進行到底。

讓學生敢問 會問 善問

數學課程標準 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敢問 會問 善問,促進學生養成善於質疑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能力。一 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 敢問...

如何利用學案導學培養學生「會問 敢問 善問」的習慣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學生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 學習。而實現這一轉變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問題意識,也就是說,學生應善於提出問題。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成為我們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必須面對與解決的乙個問題。我在政治教學過程中就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讓學生會問

何利民在 中學語文 2002年第4期撰文,認為教學生 會問 應該是每一位教師的學法指導的第一要義。它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可以以問引問,但更需要提供高質量問題的範例,使學生在教師引問的潛移默化中學會發現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漸縮短自己產生有創新性問題的時間。第二,教師不僅要釋疑 解疑,而且要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