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敢問 會問 善問

2022-07-07 17:06:05 字數 3058 閱讀 3159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敢問、會問、善問,促進學生養成善於質疑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能力。

一:營造和諧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數學**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數學教學應該如《數學課程標準》所指出的那樣:「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這就要求我們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絡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創設一種數學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生活的氛圍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就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來看,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現象並不多見,他們或膽小或怕說錯或根本無疑可問。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要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消除學生提問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敢問。

哪怕學生的問題幼稚可笑,問的「離譜」,也不能輕易否定甚至諷刺挖苦,要正確引導、耐心解疑。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提出問題,本身就說明學生正在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教學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敢想、敢說、敢做,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教學中,也要鼓勵學生不迷信教材、教師,敢於闡述個人意見,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習慣。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會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乙個年幼的人不是作為冷漠的旁觀者,而是作為勞動者,發現了許許多多個『為什麼』,並且通過思考、觀察和動手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在他的身上就像有火花燃成火焰一樣,產生獨立的思考。」而啟發學生思考的關鍵在於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

所以教師要善於把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符合學生數學現實的背景之中,讓學生從情境出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基於經驗提出問題。

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有利於調動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學「加減法」時,先投影出示一群天真可愛的小朋友去商店。接著出示三個小朋友邊走邊交談的畫面(****錄音,並出現相應的條件),一學生說:

「我們班有43人,要買每人一塊糖果」又一學生說:「我們班有40人,準備買40塊糖果」第三個學生說「我們班有45人,也要買每人一塊糖果」。聽了他們的對話,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學生1:我想知道三個班一共買了多少糖果?學生2:

我想知道一班和三班共買多少糖果?等等。可見,只有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問題情境,才便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創設操作式的情境,讓學生基於直觀提出問題。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關係的重要途徑,也是誘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在認識三角形時,老師引導學生拿出3厘公尺、4厘公尺、5厘公尺、8厘公尺的小棒各一根,要求學生利用這些小棒圍出不同的三角形。學生在操作中發現了問題:

為什麼用3根小棒有時能圍成三角形,有時卻圍不成三角形呢?這些有意義的問題,為後面學習三角形三條邊的關係打下了基礎。

3、創設衝突式問題情境,讓學生基於矛盾提出問題。

教師根據教材因素,創設一種引發學生「認知衝突」的情景,引導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變老師提問為學生質疑。教學「線段」時,給出2個點,讓學生畫出一條線段,給出3個點,讓學生繼續按照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看看能畫幾條;給出4個點、5個點讓學生接著畫線段。對4個點能畫出幾條線短的問題學生有不同意見,紛紛提問:

「為什麼3個點連成3條線段,4個點就不止連4條線段呢?」「那5個點可以連成幾條線段呢?」也有學生小聲嘀咕:

是不是有什麼規律在裡面呢?

三:指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善問」

要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捕捉「提問契機」,不但敢問、會問,而且善問。

1、由課題生疑,明確學習目標。

課題往往揭示了教學重點內容,圍繞課題質疑,有利於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啟用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帶著問題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教師出示情景:「飛飛的父親是一名火車司機,每工作3天後休息1天。飛飛的母親是一名飛機乘務員,每工作1天後休息1天.

從9月1日開始算起(出示一張9月份的日曆)請先用「△」標出父親的休息日,用「○」標出母親的休息日。找出飛飛父母同時休息日?」這時,揭示課題並提問:

看了課題,你想到了什麼?學生一下子提出了許多問題:什麼叫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怎樣求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有什麼用?

2、質疑解法,訓練求異思維能力。

在解決問題的時,都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時,要鼓勵學生在傾聽別人意見的同時,能夠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提出異議。曾聽一位老師教學這樣一道題:

生物組同學飼養兔子和鴿子,飼養乙隻兔子一天需1元,飼養乙隻鴿子需0.5元,該小組每月有90元活動經費,能養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鴿子?(每月按30天計算)一位學生列出了以下算式:

可以飼養兔子90÷(1×30)=3(只),可飼養鴿子90÷(0.5×30)=6(只)。另一位學生立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從題中條件「生物小組同學們飼養兔子和鴿子」到問題「他們能飼養幾隻兔子,幾隻鴿子?」應該既養了兔子又養了鴿子,而上面的做法中只考慮了其中一種,所以我認為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90÷(30+15)=2(只),即能養2只兔子和2只鴿子。這時,教師鼓勵學生展開討論。一會兒,又有學生提出新的想法:

如果只飼養1只兔子,那麼可飼養的鴿子數應為(90-30)÷15=4(只)。課堂上頓時變的熱鬧起來……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滿足了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3、質疑課本,拓展學習的渠道。

課本呈現的學習的內容是濃縮的,靜態的,為學生學習提供了重要載體,但其中也有許多「空白」需要學生通過其他渠道來豐富和補充。教師應引導學生科學的對待課本。有時敢於質疑課本,能激起學生進一步**的慾望,把數學知識從課堂延伸到更廣闊的課外。

為什麼同一時刻我們這裡的時間和別的國家不一樣……這些問題將引導學生進行更積極的探索。

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培養學生敢問、會問、善問,才能喚起學生創新意識,勃發學生創新慾望,啟用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從而造就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完成新時代賦予數學課堂教學的使命。

讓學生敢問 會問

古人曾說 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在小學教育中,學生是否會提問對起獨立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就要讓學生敢問 回問。一 創設良好輕鬆的課堂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敢於提問。教師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會學好,要親切自然,尊重學生意見,熱情鼓勵 積極啟發引導學生。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尊重別人發言的良好的習慣,應...

讓學生在科學課堂敢問 善問 樂問

作者 陳九兒 江西教育b 2018年第05期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2017版 中指出 小學科學教育對從小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一度被忽視的關於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話題,越來越受到科學教師...

如何引導學生善問會問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在迅猛地發展,到處充滿機遇和挑戰。這種形勢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即如何讓學生從小就能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把這方面的培養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就是依據這點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