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學考試《生理心理學》複習要點總結

2022-06-25 09:24:04 字數 3006 閱讀 9823

第五章學習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

一、什麼是聯想學習、種類、特點?

答:聯想式學習是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刺激所引起的腦內兩個以上的中樞興奮之間,形成的聯結而實現的學習過程。根據外部條件和實驗研究方法不同,分三種型別:

嘗試與錯誤學習、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三種型別的共同特點:是環境條件中那些變化著的動因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接近性,造成腦內兩個或多個中樞興奮性的同時變化,從而形成腦內中樞的暫時聯絡。

因此3種學習模式統稱聯想式學習,包含外部動因間的聯結、刺激-反應聯結和腦內中樞間的聯結(暫時聯絡)。

二、非聯想學習分幾種?區別?

答:兩種非聯想式學習模式:習慣化與敏感化。

非聯想式學習是因為行為變化僅由單一模式的刺激重複呈現而引起,與之相應在腦內引起單一感受系統的興奮變化。兩種非聯想式學習模式的區別,在於習慣化刺激是由生物學意義不明確的無關刺激重複作用而引起;敏感化則有顯著生物學意義的刺激,如痛覺刺激重複作用所造成。

什麼是程式性學習?其必要的腦中樞位於哪?其經典代表實驗是什麼?

答:無論是聯想式學習還是非聯想式學習,經過多次訓練可以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這時的學習模式出現了新的特點,短潛伏期的快速反應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其腦機制中最必要的中樞是小腦深部核。

在生理心理學研究中,以兔瞬眼條件反射為其典型代表。

認知學習:與經驗式學習不同,高等靈長類和人類的許多學習過程,並不總是建立在重複的個體經驗基礎之上,往往一次性觀察或摹仿就會完成。這種學習模式建立在視覺認知過程的基礎之上,又可稱認知學習。

味-厭惡式學習:味覺刺激具有長時間延緩的學習效應,味覺刺激與毒物間的學習效應強度大於味覺與**痛刺激間的學習效應,使味-厭惡學習行為模式,既具有聯想式學習的特點,也具有非聯想式學習特點。

印記式學習:鳥類和低等哺乳動物中,存在的特殊的習得行為模式。

簡述何為腦的等位論?用什麼實驗證明?

答:2023年,美國學者拉施裡著手研究動物聯想式學習的腦定位問題,以尋求一些腦結構在聯想學習中的作用,即腦的機能定位關係。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大腦的等位性、整體性機能原則,只要10%-50%的大腦皮層損壞,動物學習行為就受到影響。

其動物學習障礙與損毀皮層部位的大小成正比。損毀50%皮層就使動物完全喪失學習能力。

腦等位論與機能定位的對立?答:上面的腦等位論先回答上。

湯姆遜在總結學習記憶的生物學基礎時指出,切除大腦的動物仍可建立經典瞬眼的條件反身,條件反射建立的基礎,即暫時聯絡的接通是神經系統的普遍特徵,並不是大腦皮層的特殊功能。簡單運動條件反射最必要的中樞位於小腦;簡單空間辨別學習的中樞位於海馬;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變化的快速條件反射,形成的中樞位於杏仁核;複雜空間關係或視覺認知學習,由下顳葉或顳頂枕聯絡區皮層實現;複雜時間、空間綜合學習由前額葉皮層完成。由此可見,儘管暫時聯絡的形成是神經系統的普遍功能,符合腦等位論思想,但因學習型別和複雜程度不同,完成學習過程的腦網路組成也就有所不同,這又符合機能定位的思想。

腦機能的整體性和等位性與機能定位性同時存於學習過程,是腦功能對立統一體的兩個側面。

學習過程是腦的高階機能,不是某一種特殊分子變化的結果,而是有多種物質經過複雜的代謝環節參與學習過程。由幾個亞單元組成的受體蛋白或酶蛋白,可以同時接受條件刺激和非條件刺激的影響發生變構作用,實現兩種刺激間的聯結。蛋白分子變構作用是學習記憶的基本機制。

神經生物學發現兩大類受體蛋白分子,即配體門控受體家族和g-蛋白相關的受體家族,均是參與學習機制的主要分子。

聯絡區皮層

顳下回的功能?通過什麼實驗來證明?(或什麼是延緩的物體不匹配訓練?

證明什麼問題?)答:顳下回可分兩部分:

遠離枕葉的部分與三維物體的認知學習有關,與枕葉距離較近的部分與二維圖形鑑別學習有關。實驗:對猴進行了延緩的物體不匹配訓練。

首先讓猴觀察乙個圓柱體,當它將圓柱體移開就會發現下面有一小塊食物。間隔10秒鐘以後,猴的面前出現兩個物體,一種是剛剛見過的圓柱體,另乙個是未見過的長方形。這時猴移動長方體也會得到一小塊食物,如果它移動曾見過的圓柱體,則得不到食物。

訓練幾日,這種行為模式就得到鞏固。對猴手術損毀與枕葉相鄰的兩半球顳下回,需對之進行73次訓練才能重新習得這種行為;而損毀與枕葉遠隔部位的顳下回,則訓練1500次仍不能重新學會這種行為模式。將行為訓練中匹配時間間隔從10秒逐漸延長可達120秒,損毀與枕葉相鄰的顳下回,不影響這種逐漸延長的延緩反應;損毀遠隔枕葉的顳下回,則猴不能學習這種延緩的不匹配行為。

根據這一實驗結果,他們認為在認知學習行為和物體記憶中,遠隔枕葉的顳下回具有重要作用。電刺激顳中回和記錄顳下回神經元單位發放的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顳下回在不同顏色物體匹配學習和延緩記憶中具有重要作用。

(考過論述)什麼是延緩反應和交替延緩反應,它證明了什麼問題?

關於前額葉皮層與學習記憶的關係問題,2023年傑克遜的延緩反應實驗,一直被譽為經典研究的範例。實驗:讓猴觀察眼前的兩個食盤,其中一盤內有食物,然後將兩食盤蓋起來再用幕布將它們遮起以避免猴盯食盤。

幾秒或幾分鐘後將幕布拿開,觀察猴子首先開啟哪個食盤蓋。如果猴開啟原先放好食物的食盤蓋,它就會得到食物獎勵。對實驗程式稍加修改,只有當猴記住前一次獲得獎勵食盤的位置,下一次開啟另一位置食盤的蓋,才能再次得到獎勵。

這種行為模式稱為交替延緩反應。延緩反應和交替延緩反應既是空間辨別學習模式,又是短時記憶的行為模式,即是時間、空間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正常猴對於不同延緩時間的延緩反應,甚至是幾分鐘的延緩反應,也很容易建立起來。

但是,對雙側前額葉損傷的猴即使是建立1-2秒鐘的延緩反應,也十分困難。前額葉皮層損傷引起短時記憶障礙,是導致延緩反應或交替延緩反應困難的主要原因。仔細分析延緩反應的行為模式,我們可以將之歸納為兩個不同的因素:

空間辨別反應和時間延遲反應。只有兩個因素同時存在,前額葉損傷行為障礙才能表現出來。如果僅僅要求動物進行空間辨別,則前額葉損傷並不影響這種行為模式的訓練;對動物僅進行延緩條件反應不伴有空間辨別,這種行為模式也不受前額葉損傷的影響。

由此可以認為,□△前額葉聯絡區皮層與時間和空間關係的複雜綜合功能有關。

海馬在學習中的作用

輻射形8臂迷津證明空間辨別學習;

海馬損毀的動物,多次重複某一新異刺激,朝向反射也不消退;在食物強化的延緩條件反射中,動物在延緩期內就出現過多的過早食物運動反應,這些事實說明海馬具有抑制性調節作用;

情緒性學習的調節:邊緣系統內部的相互聯絡。

2023年自學考試《生理心理學》複習要點總結 1

間腦位於大腦與中腦之間,被大腦兩半球所遮蓋,由丘腦 上丘腦 下丘腦和底丘腦四大部分組成。丘腦是皮層下除嗅覺外所有感覺的重要整合中樞。它將傳入的資訊進行選擇和整合後,再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特定部位。上丘腦參與嗅覺和某些激素的調節功能。下丘腦是神經內分泌和內臟功能的調節中樞。底丘腦是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調節...

2023年自學考試《生理心理學》複習要點總結

非隨意的眼動 微顫的生理心理學意義是什麼?什麼是適應現象 感受器的適應 答 在兩次掃視之間,眼球不動,稱注視,其持續時間約在150 400毫秒之間。注視期間,眼睛並非絕對不動 事實上此時眼睛發生快速微顫。微顫運動保證視網膜不斷變換感受細胞對注視目標進行反映,從而克服了每個光感受細胞由於適應機制而引起...

2023年自學考試《生理心理學》複習要點總結 2

抑制分為非條件抑制和條件抑制兩大類。超限抑制 任一刺激強度過大,不但不會引起興奮過程,相反會引起抑制。外抑制 當機體進行某項活動,周圍出現異常可怕的聲音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這種現象就是外抑制。簡言之,現時活動以外的新異刺激所引起的抑制過程就是外抑制。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