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2022-02-11 06:36:40 字數 1656 閱讀 6399

本次教研活動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 自主學習合作**

上課伊始,讓學生交流蒙眼睛走路的感受,明白眼睛的重要作用。然後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讓學生發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於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設下疑問,激發學生**的慾望。

然後,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3-6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準備好的**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學生自學後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 電教引路清晰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教師用課件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來探路飛行的。這樣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通過讀文、演示、講解、練習,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激發了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了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實實地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又使學生受到了科學的教育。

然後,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

並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三、拓展延伸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

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於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麼呢?

讓學生們聯絡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公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回顧與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巧設疑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於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於參與興趣濃厚。

2、多層次、多回合、大面積的語言訓練,積累和運用課文語言。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大面積的練說,如三次試驗的過程,我讓學生在默讀的基礎上,完成**裡的內容,在小組裡交流,然後對照螢幕進行複述,使每乙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都能說充分。既注重了面向全體學生,又注意了說的層次性,幫助學生積累課文語言。

3、利用板書,突破重難點。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的工作原理之間的聯絡是課文的重點,也是課文的難點所在。為了突破這一重難點,我採用了簡單示意圖,直觀地顯現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然後指導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畫出雷達的工作示意圖,再借助這兩份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化難為易。

二、不足之處:

1、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

2、對課文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儘管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說的訓練,但思考和問題過於淺顯,對學生的思維素質沒有很大的促進和影響,生成性的東西較少,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後,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高英枝本次教研活我準備了 蝙蝠和雷達 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於領會掌握文中...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迪口中心小學童玉蘭 本次教研活我準備了 蝙蝠和雷達 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 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係。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 這一課主要講了科學家通過反覆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並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絡,激發熱愛科學 樂於觀察與 的興趣。學生很容易地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