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總結

2021-12-22 13:06:34 字數 4714 閱讀 9268

工作原理是利用引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發出的γ射線經碘化鈉晶體產生螢光,螢光光子再與光電倍增管的光陰極發生相互作用,產生光電效應。光電效應產生的光電子經光電倍增管的打拿極倍增放大後在光陽極形成電脈衝,其經過放大器放大成形,在經過位置計算電路形成x、y位置訊號。各個光電倍增管輸出訊號之和為能量訊號z。

x、y訊號經處理後加入顯示器偏轉極,z訊號加入啟揮極,從而在螢光屏上形成閃爍影像。利用濾波反投影方法,借助計算機處理系統可以從一系列投影影像重建橫向斷層影像,由橫向斷層影像的三維資訊再經影像重建組合獲得矢狀、冠狀斷層或任意斜位方向的斷層影像。

2.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定義和基本原理是什麼?

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的化學分子作為示蹤劑,應用射線檢測儀器通過檢測放射性核素在發生核衰變過程中發射出來的射線,來顯示被標記的化學分子的蹤跡,達到示蹤目的,用於研究被標記的化學分子在生物體系中的客觀存在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類核醫學技術。。同一性表現在:放射性核素標記化學分子和相應的非標記化學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學及生物學性質,只是某種物理學性質不同。

可測性表現在:放射性核素與穩定核素在物理學效能方面不同,放射性核素能自發地在其核衰變過程中發出射線,能夠有效地被相應的放射性探測儀器所檢測到,可對標記的物質進行精確的定性、定量及定位的研究。

3.簡述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的原理。

放射性核素顯像技術是根據放射性核素示蹤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在體內代謝分布的特殊規律,從體外獲得臟器和組織功能結構影像的一種核醫學技術。臟器和組織顯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性核素的示蹤作用:不同的放射性藥物(顯像劑)在體內有其特殊的分布和代謝規律,能夠選擇性聚集在特定臟器、組織或病變部位,使其與鄰近組織之間的放射性分布形成一定程度濃度差,而顯像劑中的放射性核素可發射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射線,可為放射性測量儀器在體外探測、記錄到這種放射性濃度差,從而在體外顯示出臟器、組織或病變部位的形態、位置、大小以及臟器功能變化。

4.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主要優點有那些?

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的主要優點:(1)靈敏度高:由於射線的物理特性、放射性測量儀器的檢測能力,以及標記化合物的比放射性可以很高,在以放射性核素作為示蹤原子時,可以精確地探測出極微量的物質;(2)方法相對簡便、準確性較好:

由於放射性核素其自發性核衰變規律不受其它物理和化學因素的影響,同時放射性測量受反應體系中其它非放射性雜質的干擾很輕,並可借助可靠的方法加以校正,提高了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3 )合乎生理條件:可使用生理量乃至示蹤量的化學量來研究物質在整體中的變化規律,方法靈敏度高,所需化學量很小,不致擾亂和破壞體內生理過程的原來平衡狀態,所得結果更接近於真實情況。

(4)定性、定量與定位研究相結合:放射性核素示蹤技術不僅能準確地定量測定和進行動態變化的研究,而且也可以進行定位觀察。

5.試比較放射性核素顯像與其它影像學檢查。

(1)與以顯示形態結構為主的ct、磁共振顯像(mri)和超聲顯像相比較,放射性核素顯像是一種功能影像,影像的清晰度主要由臟器或組織的功能狀態決定,其成像取決於臟器或組織的血流、細胞功能、細胞數量、代謝活性和排洩引流情況等因素,而不是組織的密度變化,並且可用於定量分析,具有較高的特異性,有可能在疾病的早期尚未出現形態結構改變時診斷疾病。而ct、mri及超聲顯像主要是顯示臟器或組織的解剖學形態變化,有時也顯示其功能變化,但仍然是建立在形態學基礎上。(2)放射性核素顯像與其他顯像技術另一不同之處是不同臟器顯像需應用不同的放射性藥物,同一器官不同目的的顯像需不同的顯像劑,而ct和mri只有平掃和增強之分。

因此,放射性核素顯像從技術條件等方面比其他顯像技術更為複雜。受引入放射性活度的限制,放射性核素顯像的解析度不高,在顯示組織細微結構方面不及其他影像。

6.簡述甲狀腺攝131i試驗的基本原理。

碘是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故131i能被甲狀腺攝取和濃集。甲狀腺攝取131i的量和速度與甲狀腺的功能有關。131i能發出γ射線,用甲狀腺功能測定儀可測得甲狀腺在不同時間對131i的吸收情況,以判斷甲狀腺的功能狀態。

7.簡述甲狀腺攝 131i試驗的臨床意義。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對未經**的甲亢患者,其判斷標準為:a.最高攝131i率高於當地正常值上限;b.

攝131i率高峰提前出現;c.2小時與24小時攝131i率之比值大於80%;凡符合上述a及b或a及c者,均提示甲亢。

②甲狀腺功能減低(甲低)甲狀腺攝131i速度緩慢、數量減少,各次攝131i率均低於正常值下限。

③亞急性甲狀腺炎早期攝131i率明顯低於正常,而恢復期可以偏高;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炎的攝131i率變化較大,早期可正常或增高,後期多呈減低。

④單純性甲狀炎腫如青春期的甲狀腺腫或地方性甲狀腺腫,表現為甲狀腺攝131i率增高,但無峰值提前,可與甲亢鑑別;結節性甲狀腺腫可正常或增高。

目前甲狀腺攝131i 試驗主要是了解甲狀腺組織攝取碘的能力,計算投入多大劑量的放射性131i**甲亢或甲狀腺癌或其他甲狀腺疾病。

8.簡述正常甲狀腺顯像表現。

正常甲狀腺影像位於頸前正中,氣管兩側,甲狀軟骨和胸骨切跡之間。前位呈蝴蝶狀,分左右兩葉,中間有峽部連線,每葉上下長徑約為4.5㎝,橫徑約為2.

5㎝,峽部或一葉上方有時可見放射性較低的錐狀葉影像。甲狀腺內放射性分布均勻。

9.影響甲狀腺攝131i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生理因素:兒童及青春期、妊娠6週後及絕經期。

②環境因素:沿海及山區等。

③藥物因素:含碘及含溴的藥物、甲狀腺素及抗甲狀腺藥物、激素、硫氰酸鹽、過氯酸鹽及硝酸鹽等。

10.簡述靜態甲狀腺顯像的臨床應用。

診斷異位甲狀腺,尋找有功能的甲狀腺癌轉移灶,甲狀腺結節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的診斷,鑑別頸部腫塊的性質以及判斷甲狀腺的大小、形態及位置。

11.簡述甲狀腺動態顯像的原理。

甲狀腺動態顯像以99mtc為顯像劑,主要觀察甲狀腺血流灌注部位。甲狀腺癌組織中血管增多,血管擴張,血流增加;甲亢時因心率增快,通過甲狀腺時間縮短,頸動脈、頸靜脈和甲狀腺顯影時間提前。

12.甲狀腺的核醫學檢查方法有哪幾類?每一類各舉兩法說明之。

研究甲狀腺的核醫學方法有四類:

①反映甲狀腺攝取無機碘,有機化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等過程的方法。如甲狀腺攝131i率的測定,甲狀腺顯像的檢查。

②反映迴圈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方法,如血清游離甲狀腺激素濃度測定。

③反映下丘腦垂體前葉甲狀腺相互關係的診斷指標,如血清促甲狀激素濃度的測定,促甲狀腺釋放激素的濃度的測定。

④反映甲狀腺免疫功能狀態的診斷指標,如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測定,甲狀腺微粒體抗體的測定。

13.試述甲狀腺靜態顯像對甲狀腺結節的分類及其影像表現,有何臨床意義。

甲狀腺靜態顯像上甲狀腺結節有四種型別,分別為熱結節、溫結節、涼結節、冷結節。根據甲狀腺內放射性分布與鄰近正常甲狀腺組織比較,影像表現為:放射性濃度增高為「熱結節」;放射性水平相近為「溫結節」;放射性密度減低為「涼結節」;放射性分布缺損為「冷結節」。

四類結節的臨床意義

①「熱結節」:結節部位放射性高於正常甲狀腺組織,或僅結節顯影或結節顯影而結節周圍有不同程度的顯影,常見於自主功能性甲狀腺腺瘤、結節性甲狀腺腫、區域性甲狀腺組織增生增厚,極少數分化較好的濾泡型甲狀腺癌也可呈現為「熱結節」。

②「溫結節」 :結節部位放射性等於或接近周圍正常熱結節組織,「溫結節」多見於甲狀腺瘤,少數結節性甲狀腺腫或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也可表現為「溫結節」。

③「涼結節」:結節部位放射性低於正常甲狀腺組織。

④「冷結節」:結節部位呈放射性缺損區,「冷結節」中約有30%為惡性病變,甲狀腺癌、甲狀腺腺瘤囊性變、退行性變(出血、纖維化、鈣化等)、胚胎畸形、結節性甲狀腺腫、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等均可表現為「冷結節」。

14.神經受體顯像:受體顯像顯示神經受體的分布、密度、親和力和功能。有助於神經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鑑別診斷、療效觀察、預後判斷以及認知功能的研究。

15.腦代謝顯像的原理:18f-dg是一種dg類似物,具有與dg相似的通過血腦屏障能力。

當腦細胞攝取18f-dg後,經細胞已糖激酶磷酸化轉變為6-磷酸-18f-dg。這種分子不能參與dg的進一步代謝,又不能很快擴散透出bbb,而滯留在腦組織中一段時間(>45分)有利於體外進行pet顯像。(包括葡萄糖代謝顯像、氧代謝顯像、氨基酸、膽鹼等代謝顯像)

16.區域性腦血流顯像的原理:應用一類能自由通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進入腦細胞的放射性示蹤劑,其在腦細胞的分布量與腦血流量成正比,通過ect顯示腦內各區域性放射性分布狀態而獲得rcbf(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區域性腦血流)影像。

經過計算機處理,可算出rcbf量,從而反映腦區域性的血供及代謝情況。

17.甲狀旁腺減影顯像:利用201tl或99mtc-mibi顯影所得影像(可得到甲狀旁腺和甲狀腺兩個腺體的合影)減去99mtco4-顯像所得影像(甲狀腺影像)

18.甲狀旁腺延遲顯像: 99mtc-mibi雙時相顯像

早期相:顯示甲狀腺和甲狀旁腺影像

延遲相:甲狀腺影消退,功能亢進的甲狀旁腺組織影可清晰顯示

19.簡述腎上腺髓質顯像的基本原理。

原理:131i-間位碘代苄胍(131i-mibg)是一種神經元阻滯劑,其化學結構類似於腎上腺素,所以它可以被髓質細胞所攝取,而儲存於兒茶酚胺庫內,使腎上腺髓質、異位的嗜鉻細胞和具有分泌兒茶酚胺功能的細胞所攝取,用以診斷神經內分泌腺瘤,特別是嗜鉻細胞瘤和神經母細胞瘤。

20.骨骼靜態顯像的原理:骨骼由有機物和無機物組成

有機物--骨細胞、細胞間質、膠原

無機物--佔其組成的2/3,主要為羥基磷灰石晶體,其表面積相當大,通過化學吸附和離子交換兩種方式從體液中獲得磷酸鹽和其他元素來完成代謝更新。

利用骨的這一特性,將 99mtc標記於磷酸鹽上, 通過骨的化學吸附和離子交換,沉積於骨內,通過核儀器而完成骨顯像。

標記了99mtc的磷酸鹽,1/2進入骨骼內,另1/2通過腎臟排除體外,故在骨骼顯像時,除了可見骨骼的影像外,尚可見雙腎和膀胱的影像。

06級臨七核醫學總結

一 核醫學基礎 核醫學使用的射線為核射線,包括 四種 而放射科使用的射線為x射線。a 原子結構 核素 nuclide 具有特定的質量數 原子序數與核能態,且其平均壽命長得足以被觀測的一類原子稱為核素。同質異能素 isomer 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數及核子數而核能態不同的核素為同質異能素。b 放射性衰變 ...

核醫學科管理簡章

核醫學科是將放射性核素及相關技術應用於疾病的診斷 和醫學研究的臨床科室。其主要工作包括核素顯像 核素 臟器功能測定和體外免疫分析等。核醫學科是發展迅速的一門臨床學科,近年來隨著核技術的應用推廣,臨床核醫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收益。因此,規範化的操作 嚴格的質量管理與控制不僅是實現醫療...

核醫學科SPECT技術操作標準

一 準直器選用 根據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射線的能量和顯像專案選用適當的準直器。一般情況下可使用通用型 靜態圖象 斷層和全身掃瞄可用高解析度型 動態圖象可用高靈敏度型。二 能量窗設定 按顯像核素設定能量窗位和窗寬,通常採用對稱於光電峰的15 或20 的窗寬,以使能量窗包括大部分光電窗。對發射多種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