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教育碩士教育學考點總結

2021-12-22 06:52:51 字數 4626 閱讀 7052

名詞解釋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1.教育:廣義的教育:

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2.形式化教育:教育著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內容相對規範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學制:即學校教育制度。是乙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5.義務教育:是國家用法律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

6.普通教育:是以公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教育。

7.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某中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

8.終身教育:終身教育思想強調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的一體化,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體化;把終身教育等同於**教育或職業教育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讓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和使中青年脫盲

10.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中享有教育資源機會的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師生關係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動、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民主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擇的機會。

11.教育世俗化:與公立教育發展相適應,教育逐漸從宗教中分離出來,有些國家明確規定,宗教、政黨不得干預教育,教育目的和內容向世俗化方向發展。

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發展

1.人力資本理論:2023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是指人所擁有的諸多知識、技能以及其他類似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來薪水和報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資本形態,因為它體現在人身上,屬於人的一部分。

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2.教育資本儲藏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時期內教育支出的總額。通過教育資本儲量的測定,可以分析乙個國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3.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認識活動,還是一種社會建制即某種共同的規範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4.技術:是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科學原理發展而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它還物化在生產工具、裝置中,體現在對生產程式的策劃、規定上。

第三章教育與人的發展

1.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複雜整體的個人在從生命開始到生命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這是人的各方面的潛在力量不斷轉化為現實個性的過程。

2.內**:認為人的身心發展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3.外鑠論: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4.主體實踐論:把個體積極投入實踐的活動,看作是內因與外因對個體身心發展綜合作用的匯合點,也是推動人身心發展的直接的、現實的力量。這稱為「主體實踐論」,即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力來自個體活動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5.發展關鍵區:即發展最佳期。是心理學家根據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而提出的。

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對個體某一方面的訓練可以獲得最佳成效,並能充分發揮個性在這一方面的潛力。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6.成熟:人的某中先天素質的發展過程。

7.最近發展區: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機基提出: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指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

8.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以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保證。

9.人的潛能:是人足以區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是能夠把未成熟的人培養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養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條件。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教育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

2.培養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定的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的也因受教育物件所處的學校級別而變化。是針對特定的物件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對所培養人才的特出要求。

3.課程目標:是課程計畫中各個學習領域和/或這些領域之下的一些具體的科目所規定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應達到的要求。

4.教育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或產生的變化結果。

5.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有鮮明的階級性。教育目的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萬古不便的教育目的是沒有的。

6.體育:是授予學生有關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自我保健的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

7.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8.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質,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第五章教師與學生

1.教師職業特點:教師職業最大的特點在於職業角色的多樣化。具體包括:傳道者角色、授業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範者角色、父母與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學生的本質屬性:學生是處於迅速發展時期的人。學生是具有能動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物件。

3.師生關係: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態度等。

第六章課程

1.課程:廣義的課程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內容的綜合及其程序安排。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通常指廣義:即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規定的學習科目及其程序的總和。

2.學科中心論:其出發點是學科本身。主張學科本身應以各科知識的分類為基礎,以學科教學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目標。

3.兒童中心論:其出發點是兒童。主張兒童的需要、興趣、能力及經驗來設計課程,提倡活動課程、經驗課程。

4.學科課程:就是分別地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的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並叢課程體系出發,整體安排他們的順序、授課時數及期限。

5.活動課程:是從兒童的興趣和需要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各種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課程。

6.綜合課程:是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的一類課程,它打破傳統的從一門科學中選取特定內容構成課程的做法,根據一定的目的,從相鄰相近的幾門科學中選取內容並將這些內容相互融合,構成課程。

7.核心課程:是圍繞人類基本活動來確定中心學習內容的一種課程。

8.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是相對於顯性課程而言的。「潛在課程」中的「課程」並非實指,只是借用「課程」一詞,來說明學校中還存在著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但又無法控制的教育因素。

9.必修課程:是課程計畫中規定所有學生必須修習的課程。

第七章教學理論

1.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活動。

2.教學任務:是受人們追求的教學價值取向決定的,它指明各教育階段、各科教學應實現的目標要求。

3.基本知識:是指形成各門學科的基本事實、相應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統。

4.基本技能:是指各門學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學習工具,如閱讀、協作、計算、問題解決,以及哩、化、生學科的實驗技能等。技能通過多次操練,可以發展為技巧。

5.智力:一般指人們的認識能力,即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認識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那些穩定的心理特徵。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維力是核心。

6.體力:主要指身體的正常發育成長與身體各個器官的活動能力。

7.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目的、任務和學生心身發展的特點,通過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畫地掌握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和體力,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及培養道德品質、發展個性的過程。

8.認識的間接性:是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習書本知識間接地認識世界。認識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了的認識過程,有多種模式,且同樣以教學實踐活動為基礎。

9.教學規律:指教學現象中客觀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穩定性、普遍性的聯絡,對教學活動具有制約、指導作用。

10.**式學習:是借助提供結構化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操作與思考而獲得知識的方式。

第八章教學工作的方法、組織形式與評價

1.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共同活動中採用的方法。

2.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以及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3.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系統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4.談話法:又叫問答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

5.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得知識的方法。

7.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通過對實物或直觀教具的演示和組織教學性參觀等,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或現象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8.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方法。

9.參觀法: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的要求,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展覽館、大自然和其他社會場地,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和研究而獲得知識的方法。

10.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是指通過練習、實驗、實習等時間活動,引導學生鞏固和完善知識、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在職教育碩士心理學考點總結

名詞解釋 第一章心理學的物件 任務和方法 1.心理學 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 發展規律的科學。2.個性心理特徵 是在個體身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包括能力 氣質和性格。3.認識過程 是人通過感覺 知覺 記憶 思維 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 聯絡或關係的過程 4.心理過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動...

在職教育碩士教育學心理學試題與答案

2013年在職研究生教育碩士考試教育學心理學綜合 第一部分教育學 一 選擇題 1 隱性課程是 a通過課堂式教學方式實施b始終圍繞教學就行c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揮影響d具有可控性 2 借助結構化的材料來指導學生進行操作與思考而獲得知識的方式是 a 式學生b發現式學習c自主性學習d參與性學習 3 嚴禁向...

教育學考點

20 學生年齡特徵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徵。21 課的型別一般分為單一課和綜合課。22 教師各課三方面工作 鑽研教材 了解學生 設計教法。23 教育過程以認識為基礎,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24 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 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25 知識能力誰為主兩種教育論 形成教育論 能力為主 實質教育論 知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