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期末複習總結

2021-10-23 13:45:50 字數 4806 閱讀 1898

人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於差異,並**其發展變化規律的科學,即研究人地關係,**人地關係地域系統形成,發展變化與分布規律的科學。

地理學:把地球表層作為人類活動的空間來研究,地球表面是人類生存活動最直接、最重要的場所,人類的生存、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理環境。

地理學二分法:人文,自然

三分法:人文,自然,經濟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性是社會學、區域性、綜合性。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傳統:人地關係、區域研究、空間分析的傳統

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五大主題:人文事象的空間表徵—文化區、

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擴散、

文化與環境的關係—文化生態學、

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一一文化整合、

文化景觀 。

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

① 形式文化區:是指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絡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

特點:它具有乙個文化特徵表現典型的核心區、文化特徵相對一致而又逐漸弱化的外圍區及邊界較為模糊的過渡帶。這種文化區是該文化現象在自然狀態下,不受外部的某種作用而形成的。

② 功能文化區 :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 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絡從而確定其分布區範圍的文化區。例如乙個國家、乙個城市、乙個農場、乙個教區、乙個學區都是。

特點:功能文化區都有中心,它是對該區內某種功能起著協調和指導作用的所在地。功能區的邊界沒有乙個交錯的過渡帶,而是由明確該功能中心的範圍所劃定的確切界線。

③ 鄉土文化區:是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

特點:存在人們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會在某種利益活動中表現出來,有的則扎根於當地的民俗中。

三者區別:功能文化區與形式文化區由於其形成機制的差異,兩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則是相互重疊,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

鄉土文化區與功能文化區相比即無功能中心,有無明確的邊界線,與形式文化區相比區內缺乏形式文化區那種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舉例說明如何確定形式文化區(例如確定乙個民族的總的界限) : 1. 首先要確定作為研究物件的某一種或幾種文化現象,然後通過調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現象落實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圖上。

例如,我們選擇某種語言作為研究物件,先需要根據語言學家的成果,確定能反映該語言的典型詞彙的語音,然後進行調查。

2. 一般情況下,經過調查,把有關資料表現在適當比例尺的圖上,就能發現該語言分布現象的特徵。大體上,在該語言分布的相對中心區域,典型詞彙的語言表現不僅典型,而且掌握這種典型詞彙語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 從這個中心區向四周擴充套件, 舉例越遠, 其典型性就越弱。

到一定距離後,就會與其他語言相遇,開始出現操其他語言的人。不同語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語言就出現相互混雜的現象。

3. 對乙個民族來說,民族往往是根據語言、宗教、風俗、心理等因素來劃分。這些因素劃分出個因素的文化區並非一定都彼此吻合,這樣在確定該民族的總的界限時就會有取捨。

文化擴散的概念:

擴充套件擴散:接觸(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刺激擴散

文化擴散:

遷移擴散:

1. 擴充套件擴散的特點:這種擴散的特點是空間上的連續性,新的分布區由舊的文化區擴大而成,舊的分布區較小,而位於新的分布區內。

2. 遷移擴散的特點:是由具有這種文化的人傳播出去,比擴充套件擴散要快,而且易於保持這種文化的本身特點。

擴充套件擴散:是指某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

接觸擴散或傳染擴散: 源生點向外擴散,目的性強

等級擴散:,有明顯的等級順序,以漢語在少數民族的普及為例,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城市中,漢語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鎮上交往的場合也多用漢語,而在當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別是婦女之間,漢語的使用就大為減少。

刺激擴散:文化形式變化大。

文化整合:是指在乙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這就是該文化系統實現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觀:亦稱人文景觀,是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

人地關係論:環境決定論,可能論,適應論,生態輪,環境感知論,文化決定論,和諧輪。

可能論:也稱或然,強調環境在人地決定關係中的決定性作用,

文化決定論:人地關係中人是通過文化在起作用。

和諧論:人地關係和諧,(順其自然,優化調控)

湯因比的挑戰與應戰學說:原則--挑戰和應戰,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研究文明興衰,實質是人類文化的重要成就及其興衰,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將客體的自然、人文環境與主體的人結合起來,並從其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的力度來分析其挑戰,為人地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了解)農業革命之前的人口發展特徵: 1. 極低的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 人口分布:由於採集狩獵群體對居住場所有著較高的要求,一般選擇朝陽、乾燥、場地較為開闊、地勢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禦外來危險的場所作為固定或半固定營地,因而分布相對集中

農業社會的人口呈現出如下特徵:1. 嬰兒存活率低 2.

階段性的饑荒和低營養,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3.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4. 死亡率呈現大幅度波動狀態,出生率也相對變化,平均壽命低

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人口再生產型別(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型別(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長率)的過渡。

法國人口學家蘭迪的「三個序列」:第一序列即原始階段,特點是極高的出生率、極高的死亡率和極低的自然增長率。第二序列即中間過渡階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兩者較原始階段為低)和低自然增長率。

第三序列即現代階段,先是死亡率持續下降、出生率卻維持不變、人口增長加速,後是出生率也開始下降、自然增長率由高又轉入低。

蘭迪的「三個序列」理論奠定了人口轉變理論研究的基礎。

英國人口學家布萊克的人口轉變五階段模式:①高位靜止階段 ②早期擴張階段 s>c③後期擴張階段 s↓c↓ ④低位靜止階段 ⑤減退階段。(c出生率s死亡率)

人口與發展

自然環境對人類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 :(二者關係)

1.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環境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

2. 自然環境給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生存資料的同時,人們所從事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一切物質條件也都**於自然資源

3. 自然環境的優劣對人口發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會帶來重大影響

人口的發展狀況也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1. 適量的人口是開發環境的動力,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存在,便談不上開發環境;

2. 過量的人口增長會對環境造成壓力,從而不利於協調人口發展與環境的關係。

人口與經濟發展

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現出兩重性特徵: 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而存在 。

1. 作為生產者來看,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勞動力是整個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人口是社會生產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人口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主體。

2. 從作為消費者來看,經過生產領域所產生的物質資料最終是要經過分配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從而使再生產流動過程中的終點落在人口生活和生產的消費商。而這種生活和生產上的消費需要,反過來又推動下一次的再生產運動,因此消費又成為起點。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時間內人口在一定地區範圍的空間分布狀況。它是人口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標,它反映一定地區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單位土地面積上居住的人口數。

世界人口分布表現出明顯的趨向性:即趨向暖濕地區(中低緯指向)、低平地區和岸邊(海岸、河岸)。

中國人口分布有什麼特徵?

氣候、水源、地勢

(重點)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① 自然因素:一般來說,生產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就越重要、越明顯,有時候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這種影響會逐漸變小。

a. 氣候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氣溫和雨量來實現的。一般來說,過於寒冷、乾燥或濕熱的地區均布適合人類居住。。因此,氣候較為適應的中低緯度地區成為人類密集的地區。

b. 人口分布多趨向於低平地區,其原因是氣溫和氣壓都隨著海拔的上公升而降低,直接制約著人們的生理機能。因此,一般而言,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山區和高原人口分布較稀疏。

c. 土壤是發展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各類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適耕效能,會導致人們對其開發利用程度的不同,進而影響到人口分布

d. 水體除了作為水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農生產所用外,還是一種重要的交通載體和通道,也是人類副食品的乙個源地,水體往往成為人口分布的先決條件。

e. 自產業革命以來,某些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成為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

② 社會經濟因素:雖然自然因素對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響,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人口分布更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經濟因素特別是生產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

a. 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由於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分布具有明顯不同的特點。

b. 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現今的人口分布在居住歷史長、開發較早的地區人口較為稠密,而開發較晚的地區人口稀疏。

人們長期在乙個地區居住生活會養成對當地環境的適應,因此人們通常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所為故土難離。

c.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也較大,有時短時間內便可改變人口分布狀況。例如,兩次世界大戰使世界政治地圖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每一次都伴隨著人口的大規模移動。

人口移動(遷移):包括所有人類個體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的移動。

世界種族的劃分:白色、黃色、黑色、棕色種族群。

地理人種: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系統、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有一定影響,導致地理區範圍內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民族:是在歷史上形成的乙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是人們最主要的社會劃分形式之一,屬於歷史學、社會學的範疇。

(考)民族的特徵:共同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

人文地理複習大綱總結

1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 2人文地理學科特性 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3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物件 人地關係,區域研究,空間分析 4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 經驗主義方 實證主義方 人文主義方 結構主義方法 論。5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一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答案

漫談人文地理 講座知識測試題答案 2014.3.17.班級學號姓名得分 1,研究人口聚落的是 城市和鄉村 地理學 研究家鄉人文地理的是 鄉土 地理學 研究民族 起源地的是 民歌 地理學。2,1843年上海道臺 宮慕久與 巴富爾簽訂出租上海土地的條約 19世紀40 年代後西方在 外灘 建了許多 哥特 ...

人文地理學複習

1 地理學概念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地理環境的結構 分布及其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地關係的學科。2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以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以人地關係為基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 擴充套件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地域結構形成的科學。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狹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