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中後期管理技術意見

2021-09-23 15:54:14 字數 3406 閱讀 7038

永業科學研究院

目前,我省(山西省)小麥從南到北已進入起身拔節階段,正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從近期苗情墒情調查看,苗情長勢不容樂觀。全省小麥受旱面積420萬畝,佔到全省小麥面積的42%,苗情比例3:

4:3。如果旱情持續下去,苗情有持續惡化的危險。

目前距離小麥收穫還有兩個月的時間,還要經過多個關口的考驗,抗旱抗災任務十分艱鉅,各級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及時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旱情,查病蟲情,制定田間管理意見,搞好技術培訓和諮詢,指導農民乙個環節乙個環節的緊抓,一項措施一項措施的落實,全力以赴奪取今年小麥好收成。

我省今年小麥中後期管理的指導思想是:立足抗旱,以促為主,千方百計擴大澆灌面積,及時有效地抓住關鍵時期的水肥管理,積極預防小麥生長後期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取得抗災奪豐收。

一、旱地麥田中後期管理

我省去年秋冬雨雪偏少,旱地小麥生產經歷播前底墒不足,播種困難,播期推遲,播後乾旱雨雪較少,氣溫異常偏高,加上春季持續乾旱、氣溫回公升、風多,土壤失墒嚴重,小麥生長受阻,表現為春季分蘖少,次生根少,群體比較小,晚播弱苗面積是近年來最大的一年。尤其是晉南小麥主產區苗情更差。因此,立足抗旱,保群體,爭取穗大粒多是中後期旱地麥田管理的中心任務。

積極挖掘水資源、設施資源,利用高灌、小白龍、拉水車等措施,盡量擴大旱地麥田澆水面積;充分

發揮傳統旱作農業措施的作用,中耕鬆土、保墒提墒,促進生長,是目前應對乾旱的有效措施。

(一)做好鋤劃保墒,促進個體發育。當前小麥已進入起身拔節期,旱地麥田管理重點是中耕鋤劃,鬆土保墒,促苗生長,同時消滅雜草,確保麥苗穩健生長。中耕時要淺鋤勤鋤,雨後及時劃鋤,儘量減少地表蒸發和土壤水分的散失。

處於起身期的中部麥區,可以採取石磙鎮壓的辦法,提墒抗旱保麥,盡量減輕乾旱的危害。

(二)旱地晚播弱苗田,應在拔節期間抓住有效降雨過程,每畝溝施尿素6-8公斤。

(三)所有旱地麥田都應在防治紅蜘蛛和麥蚜時混噴含腐殖酸水溶性生命素葉面肥和抗旱保水劑,以減少葉面蒸騰,提高小麥自身抗旱能力,提高成穗數,增加穗粒數和粒重。

(四)旱地地膜小麥要做好中期護膜保墒、後期揭膜防早衰工作。地膜破損會大大降低保墒增溫效果,對出現破損或揭膜的地膜麥田應進行培土護膜,並用土封堵膜上較大破洞,減少土壤蒸發,並進行膜側中耕保墒除草。生育後期為降低地溫,延長灌漿時間,預防根系早衰,地膜小麥應在小麥灌漿中期揭掉地膜。

二、水地麥田中後期管理

由於去年秋糧作物收穫較早,水地小麥因而播種整體偏早,適播面積大,由於播種後10月、11月氣溫比歷年平均偏高1-2℃,部分麥田出現長勢偏旺現象,南部麥區這類麥田已經拔節;而播種晚又未澆蒙頭水或越冬水的麥田,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苗情偏弱偏差;今年

水地麥田旺苗弱苗並存。

因此水地麥田中後期管理上應根據苗情分類指導,巧用肥水,科**籌肥水,控旺促弱,理,構建合理成穗群體,促進穗大、粒多、粒飽。重點要抓好以下技術措施:

(一)三類苗以促為主,促弱轉壯

畝總莖櫱數小於60萬的晚播麥田,管理措施上應以促為主,盡早澆水,並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對已追澆返青肥水的麥田,可在拔節期初期結合澆灌拔節水畝追尿素5公斤,促進個體發育,增加中小櫱成穗,提高畝穗數,促進小花分化,實現穗大粒多。澆水後及時中耕提溫保墒。

(二)二類苗促控結合,促壯維穩

畝總莖櫱數60-80萬的二類苗麥田,應促控結合,適當將澆水時期推遲到拔節中期,並畝追施尿素6--8公斤;對起身期已追肥澆水麥田可只澆拔節水,不施肥,減少小花退化,促進穗大粒多。

(三)一類苗控促結合,維穩防旺

畝莖櫱數80-100萬左右的一類苗麥田,應控促結合,如目前土壤墒情較好應將澆水時間推遲到拔節末期,並畝追施尿素5-7.5公斤,以促進大小櫱兩極分化,防倒伏或貪青晚熟;土壤墒情較差或出現脫肥症狀的麥田,應在拔節初期澆水,並畝追施尿素6-10公斤,以防根系早衰,粒重降低。

(四)旺長苗以控為主,控旺轉壯

畝總莖櫱數在100萬以上的旺長麥田,應在起身期採取深中耕,深度

7-10厘公尺,切斷部分根系,或在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小麥緩苗劑,起到蹲苗和控制第一節間長度,防止倒伏,促進大小櫱兩極分化的效果,以構建合理群體,減少水肥消耗,改善田間通風透光等生態環境,減少病害發生,實現穗大粒多。

(五)合理運籌水分,滿足後期生長需要

拔節期要增量灌水,一般畝灌水應不少於60m3,不僅可滿足中後期小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對水分的需要,而且可預防晚霜凍害(低溫冷害),提高成穗數和穗粒數。抽穗揚花期、灌漿期如遇高溫乾旱,要澆好抽穗揚花水和灌漿水,以保根護葉,防止早衰,提高粒重。

三、中後期抗災減災措施

(一)加強病蟲害監測與科學防治

據目前各地監測,我省麥區小麥蚜蟲和紅蜘蛛等蟲害點片發生,部分地方偏重發生,許多田塊已達到防治指標,隨著氣溫回公升,不排除病蟲突發暴發,達到危害高峰,因此應加強田間病蟲害監測預報,做到早發現,早預防,降低病蟲害損失。

(二)清除雜草,減少與小麥爭水、爭肥、爭光

今年我省麥田雜草以輕度為害為主。但不能低估雜草的為害,一旦溫濕度適宜,就會造成較大為害。因此,中部麥區之前未進行化學除草或防除不徹底的麥田,起身期應抓住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晴好天氣開展化學除草。

南部小麥拔節後嚴禁採用化學除草,而應人工拔除,以徹底清除雜草,減少爭水、爭肥、爭光,降低來年雜草基數。

(三)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科學預防晚霜凍害

每年4月上中旬,南部麥區都不同程度發生晚霜凍害,對處在拔節至孕穗期小麥造成不同程度凍害或冷害,使抽穗延遲,或麥穗中部分小穗空癟,僅有部分結實,嚴重影響產量。因此應採取科學預防和及時補救等措施,降低凍(冷)害造成的損失。低溫來臨之前採取灌水、煙燻或葉面噴施生命素,可有效預防和減輕低溫冷害的發生;一旦發生冷害應及時追肥澆水,促進小麥正常灌漿,提高粒重。

(四)抓好後期「一噴三防」,預防乾熱風,減輕病蟲為害

小麥生育後期(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常遇到乾熱風,造成葉片青枯逼熟,粒重下降。因此應密切關注氣象預報,一是巧灌麥黃水,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乾熱風危害;二是在乾熱風來臨前用含腐殖酸的生命素或醋酸等化學調控劑葉面噴施,最好結合病蟲害防治開展「一噴三防」提高小麥抗旱、抗熱能力,預防乾熱風,提高粒重。小麥後期「一噴三防」是預防和減輕病蟲害、乾熱風等危害和預防小麥根系早衰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應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和天氣變化,選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混合配製,抽穗後葉面噴施2-3次,能有效提高粒重。

葉面肥可選用500倍生命素+1%-2%尿素+0.2%磷酸二氫鉀溶液,每畝40-50公斤,均勻噴施於小麥葉片的正反兩面。

生命素含有大量的黃腐植酸和氮、磷、鉀及錳、硼、鉬、鋅等微量元素,是一種植物有機葉面肥,具有快速補肥的功效,能夠促使作物強健;同時,生命素可誘導作物自然防禦系統,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因子,其科學原理是噴施於小麥葉面後能使葉面氣孔閉合,減少蒸騰,

有效抑制作物的水分蒸發,提高葉片含水量,增強作物光合作用,增加幹物質積累。從而延長作物抵禦乾旱的時間,增強小麥植株的抗旱能力。經連續五年試驗表明噴施一次,抗旱效果可持續15天左右。

使用生命素還可有效提高植物的抗逆、抗病作用,並可改善農作物品質,提高小麥產量。一般選擇晴天使用稀釋500倍的生命素,均勻噴灑與小麥葉片的正反兩面。切實讓腐植酸「一噴三防」產品在小麥防災、減災、穩產、增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小麥中後期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我縣小麥中後期主要病蟲害有 小麥條銹病 白粉病 全蝕病 赤黴病 紅蜘蛛 蚜蟲 吸漿蟲等,這一時期 4月中下旬 5月上中旬 是防治小麥病蟲害的關鍵時期,現將其危害特徵及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 小麥條銹病 1 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梢 莖桿和穗部。病葉上形成條狀隆起鏽斑,當春季溫暖多雨時,...

稻茬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措施

作者 何賢芳劉澤趙莉 現代農業科技 2015年第08期 摘要結合安徽省2015年春季稻茬小麥的苗情 長勢 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針對秸稈還田下小麥的生產形式,提出因苗追施拔節肥 加強赤黴病防治 防漬 防早衰 採用加裝粉碎拋散裝置適時機收等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措施。關鍵詞稻茬麥 秸稈還田 生育程序 中...

水稻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

摘要介紹了水稻中後期田間管理技術,主要包括水肥管理 病蟲害防治 適當延遲收割期等內容,以期為水稻的高產栽培提供參考。關鍵詞水稻 中後期 田間管理技術 水稻的分蘖盛期 拔節孕穗 始穗期是培育壯稈大穗 鞏固有效穗數 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的關鍵時期,對產量和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應因地制宜,適時看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