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代書法鑑賞

2021-09-20 23:46:34 字數 3610 閱讀 7305

隸書清 16.5×50厘公尺

水墨紙本,扇面。鈐印:伊秉綬印、柘湖。收藏印:老竹鑑賞、蔡氏晨笙藏扇。

伊秉綬伊秉綬(175l~1815),字組似、墨卿,號墨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曾任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後出任廣東惠州和江蘇揚州知府。伊秉綬善詩文,工書法,尤長於隸書,為求科舉功名,曾改習小楷。伊秉綬早年曾臨習過《蘭亭序帖》,尤其得法於顏真卿,他的行、楷書成熟較早。

後來隨著宦途的遷徙和公升降,結交了桂馥、黃易、孫星衍等金石名家和書法高手,書風才開始有了很大轉變。

伊秉綬的隸書獨具特色,不十分強調漢隸特有的波磔,但字畫中實,善於根據字的不同結構,或四邊充滿,或有意識地拖長末畫,以使字型方整。宇野雪村先生將日本學界對伊秉綬隸書的不同研究成果的共通之處,歸結為兩點: —點是沒有漢隸獨特的波勢;另一點則是嚴密的分間布白。

不過根據伊秉綬作品的款識可知,他曾臨寫過裴岑、韓仁、尹宙、孔宙、乙瑛等的漢碑,但是與原碑並不同。伊秉綬那裝飾性的書寫樣式,大約是在40歲前期完成的;當他過了50歲,點畫逐漸清晰;隨著進入晚年,點畫越發清晰,處處顯示出分間布白明晰的現代式的造型。他的字形大體上是縱長的較多,但這也刁;是完全一樣,也有扁平的。

特別是在處理橫額時,伊秉綬更是煞費苦心,盡量注意抑揚,運筆時將全身之力注於筆尖,故能給人以自然、寬裕之感。

伊秉綬最善大字,越大越佳,他還擅長寫楹聯,在方嚴整肅的隸書旁,他經常寫上一兩行行草書的邊跋、邊款,很像明代的李東陽。他與李東陽一樣,學顏而又別開生面,兩人的書格有不謀而合之處。但李東陽基本囿於顏書一家主體,伊秉綬則溢於隸法,比李氏的行草書更富體勢寬博平正、筆法圓轉勁健的篆隸遺意。

伊秉綬的篆書留傳較少,大體如玉箸篆法,筆畫均圓勁直,然轉折處卻用隸法,是篆隸兼參的一種方法,基礎仍是隸書的化用。

行書十字格言

清 107×47.5厘公尺

水墨紙本,立軸,壬申年(1812)作。此幅大字書法以顏真卿筆意為功而又兼收並取,自抒新意。筆畫分布均勻,且有長短相生變化。

體勢寬博平正,頗具氣勢。筆法更具圓轉勁健的篆隸遺意,凝重之外又別具韻致。

篆書 清

145×27厘公尺

紙本,立軸。鈐印:鐵鄧琰、石如。鄧以蟄、蠲叟邊跋。

篆書七言聯

清 145×27厘公尺

紙本,立軸,癸亥年(1803)作。鈐印:鐵硯-房圖書,鄧石如字完伯。此篆書七言聯以李斯、李陽冰篆法為基礎,稍有隸意。書作保持7篆書「婉而遒」的特點,並具有清雅之風。

鄧石如鄧石如(1739—1805),初名琰,字石如,後因避嘉慶皇帝名諱,遂以字行,又字頑伯(一作完伯),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安徽懷寧人。他工篆、隸、楷諸體書,又善篆刻,開創:書法、篆刻新流派,是碑學書法的代表人物,篆刻則被稱作皖派。

包世臣撰有《完白山人傳》一篇,非常詳盡地記載了鄧石如的身世、書學經過、藝術創造及風格特點等。鄧石如是一位出自寒門的書法家,從小就酷愛書法、篆刻,稍長立志外遊,經當時書法名家梁獻介紹,認識了金石碑刻收藏家梅謬,客居梅家8年。諸如三代鼎彝、石鼓秦篆以及晉唐碑版等,日夜臨摹,積累數百本。

「五年篆書成,乃學漢分」,「三年分書成」,因此他兼善楷、行、草諸體書。

鄧石如的楷書,有鄭道昭、梁碑及《瘞鶴銘》的筆意,秀逸之氣溢於字外。早期楷書作品婉柔,結構偏平,後來逐漸向險峻風格轉變。不過嘉慶以後的作品,明顯地呈現出梁碑姿態。

他的篆書,以李斯、李陽冰為法,後來逐漸轉向嶧山、泰山碑的書風,筆勢強勁,字型也向狹長發展。中年以後,採取"巳三公[11》、《天發神讖碑》、《琅琊臺》、《開母廟碑》等筆意,用筆也不像以前人們那樣燒筆尖或剪齊筆尖,而是「以柔剛作篆,博大精深」(《藝舟雙楫》),是一種新的用筆法。他的隸書,廣學漢魏、六朝碑刻,「移篆、分以作今隸」。

初期的作品圓潤,呈扁平的姿態,顯然出自《曹全碑》。後來,原有的圓潤逐漸消失,有時出現《夏承碑》的體勢,有時又出現《衡方碑》、《白石神君》、《西嶽華山廟碑》的體勢。到了嘉慶年間,其作品表現出更加厚重粗壯,強勁而呈沉鬱之趣。

鄧石如往往以篆草筆勢寫隸書;行草又以篆分之法入之,一洗圓潤之習,遂被尊為清代碑學之宗。鄧石如書法的偽作以晚清**初期仿造居多,同時代則較少,且以篆書、隸書為主,立軸、楹聯、冊頁兼有。

行書 清

101.5×57.5厘公尺

紙本,鏡心,戊中年(1788)作。鈐印:鄧琰、石如,古浣子。此幅融會了鄧石如篆書的勁折婉遒、隸書的圓渾古樸、楷書的魏碑意趣,並加以變化,形成了既凝重遒勁又流美清雅的書法風貌。

行書(區域性)

清 30×18厘公尺

水墨紙本,冊(10開),辛丑年(1781)作。鈐印:禮印。此冊結字穩健,不過分圃於顏書間架的平整和筆畫的豐肥,顯得瘦硬清秀。為張鏡榮舊藏。

行書八言聯

清 126×30.5厘公尺

水墨紙本,對聯。鈐印:錢坫之印(白文)、獻之(朱文)。

篆書四言聯

清 137×33厘公尺

水墨臘箋,對聯。題識:彪蔚龍驤才無與偶,聲高行潔德有其鄰。

錢灃。鈐印:灃印,南園。

鑑藏印:曾藏工惕安處、劉氏道生所藏、健黃。裱邊題跋:

南園人品書畫,世所推重,得之者視同球璧,此聯法兼顏、柳,深得魯公《麻姑仙壇記》神髓,流麗端莊,尤可寶貴,道生兄于燕市得之,異常忻幸,囑題數語以誌墨緣。似樓孫忠亮時丁亥年(]947)秋日同客故鄉。鈐印:

孫忠亮。

錢灃、錢坫

錢灃(1740~1795),呻:東注,——字約甫,號南園,人喜稱錢南園,昆明(今屬雲南)人。乾隆三十六午(1771)進士,曾提督湖南學政,後為言官。

正值權相和坤當政,錢灃仗義上疏,;7;懼權勢,常慷慨直言,朝廷卜的眾臣僚多敬畏他。錢灃善詩文、工書畫,畫馬尤神。他的書法出自顏真卿,兼及柳公權,大楷書從《顏氏家廟碑》、《自書告身》、《大唐中興頌》、《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贊碑》等大量顏書碑版人毛;行書則師法《爭座位帖》、《祭侄文稿》等帖,為有清一代學顏書無與倫比的書法家。

他寫出的字結體穩健,不過分囿於顏書間架的平整和筆畫的豐肥。他的字比顏書瘦硬得多,清秀得多,這與他兼得柳法,後又轉學歐陽詢、褚遂良有關。錢灃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十蘭,嘉定(今屬上海)人。

乾隆三十九年(1774)鄉試中副榜,授陝西乾州州判。他是錢大昕族子,曾入畢沅幕下。錢坫精幹訓詁、說文、地理以及金石碑版之學,兼工金石篆刻與畫梅,又以善書小篆而名重於世。

他的篆書得力幹李陽冰《城隍廟碑》,面貌不止一種,除了均勻方整近於王澍一路外,還有一類字形瘦長、結構錯落參差者,一望可知是加入了金文的字形特點。有些筆畫的轉折處,特意寫出稜角,帶有濃郁的金石味道。錢坫於嘉慶二年(1797),右手偏廢已不能執管作書,而改用左手寫篆,形成了古茂生動的風格。

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錢坫在嘉慶四年(1799)所寫的小篆墨跡精品,便是他改用左手書篆後第三年的作品。此軸字寫得筆力遒勁,氣魄巨集大,結體上吸收了隸書結體的某些特點,變篆書的長方為扁平,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新意。錢坫自己亦頗以此自負, 曾專刻一印日:

「斯、冰之後,直至小生。」

篆書 清

57×144厘公尺

水墨紙本,橫帔。鈐印:錢坫之印,獻之十蘭、少華山長。

隸書 清

108×172.5厘公尺

紙本,橫幅。鈐印:桂馥、馥、樹德務滋。鑑藏印:曾為北平李季雲考藏。

隸書 清

水墨紙本,扇面。題識:瓦當文字,長生未央,漢鏡銘詞,仙人不老。

岩上西嶽,峻極穹蒼,奄有河朔,遂荒華陽,乾隆乙卯{1795)夏五月有二,心齊六弟屬,老紿桂馥,鈐印:桂馥之印記,未谷,雩門居士。

隸書四言聯

清 125.5×31.5厘公尺

紙本,立軸。鈐印:冬卉、未谷、左琴右書。鑑藏印:太原溫雲心鑑賞印。

演講稿 中國人來養活中國人

前不久,有個外國人發了一篇題為 誰來養活中國 的 談及中國的糧食問題,說什麼21世紀中國將喪失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面對 誰來養活中國 的提問,我們這些跨世紀青年的回答是 中國人來養活中國!在我們回答這個足以震撼我們整個民族自尊心的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仔細聆聽一下這個來自大洋彼岸的聲音,他給我們總結了...

中國人過年習俗

臘月二十三,俗稱 小年 傳說這日是 灶王爺上天 之日。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人們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

中國人壽廣告

中國人壽柞水營銷服務部 廣告宣傳策劃方案 一 廣告指導思想 以構建和諧社會,促進家庭穩定,呵護子女健康成長為主題,圍繞 關注學生成長,國壽與您同行 系列活動,通過電視 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 的形式,宣傳學生保險在分擔家長因孩子意外事故或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喚起廣大家長對投保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