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人都成為自己的CEO

2021-09-18 18:44:31 字數 4947 閱讀 6412

一位當了十幾年校長的朋友曾經很認真地問我:「管理到底為了什麼?」因為,他似乎進入了乙個管理的高原期。

面對社會、學校和師生們的變化,他這樣乙個看上去十分簡單的問題卻不可以簡單回答,即使翻遍那些權威的管理學鴻篇巨制,也不一定能找到乙個你需要的答案。因為,在這樣乙個如此簡單的問題背後,有著複雜而深刻的管理背景。這位校長朋友問這樣的問題絕不是僅僅因為管理理論的欠缺,也並非由於管理實踐的困惑,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豐富的管理經驗基礎上對管理學的哲學追問。

管理是什麼,我們可以說出很多;管理為什麼,我們同樣可以說出許多。然而,時至今日,如果僅僅在管理學固定的領域裡尋根究底,我們已經很難找到真正的答案,也無法應對變化了的世界。

誕生於大工業時代的管理學儘管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修修補補,但卻始終難以遮掩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尤其是以任務為導向,將大部分精力著眼於做事的思維方式,不可避免地經常帶來對人的輕視,儘管其中也有專門有關人的詮釋,但骨子裡的東西根深蒂固,以至於造就了多少迷信胡蘿蔔和大棒的管理者,人為地把人們分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兩個陣營。領導學的創立,令人眼睛一亮,不僅僅是因為創新,更關鍵的是它順應了這個時代,本質上還是順應了人性。撇開資訊時代不說,即使在農耕時代、工業文明裡,也同樣需要每乙個個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而領導學的全部努力恰恰在於激發每乙個員工本身固有的內在特質,發現他們的潛能並讓其充分發揮。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發現每乙個人可以偉大的地方,並讓其行走在一條通往偉大的道路上。這樣一來,我們必然會創造乙個生機勃發的組織,每一位員工都心明眼亮,十分清晰自己未來要去的地方,當他們奔跑的時候,早就有人為之壯行,當他們張開翅膀,前方即是飛翔的天空,古人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生態理想,正是乙個領導型組織的追求。

說到這裡,「管理到底為了什麼」也許可以有了乙個答案:說得時髦一點就是,讓每乙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說得質樸一點,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為了激發每乙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哲人提醒我們「自然需要說明,而人需要理解」,傳統哲學的侷限性,使我們對生命,尤其是對具有主體意識的人的認識失真,繼而找不到教育的本質。

人的發展,是主體性的發展,而主體性的核心是價值追求。情感是價值意識的基礎、本源。正如江蘇特級教師孫雙金指出的:「關注人的情感發展,是教育中的乙個本源性、根基性的問題。」

「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真正的教育中,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激發和學生的自我激勵,都離不開情感因素。

列寧之所以強調「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於真理的追求」,就是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價值與真理是統一的,對真理的追求和對價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孤立地強調真理原則,忽視甚至否定價值原則,就會造成「教育全域中情感缺失」。所以在追求價值和真理的過程中,情感等價值意識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需要充滿激情**自己如何「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因此,真實的自我教育必須是含有情感因素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教師如果沒有強烈的激情,如果不對**、虛偽、侮辱人格、不講原則等現象懷著毫不妥協和不可容忍的感情,那麼要想在青少年的心靈中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的體系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只有教師真情的激發,才有學生的動情的回應,也才有真實的自我教育。

喜歡自己,才能發展自己。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乙個少年,只有當他學會了不僅仔細地研究周圍世界,而且仔細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時候;只有當他不僅努力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而且努力認識自己內心世界的時候;只有當他的精神力量用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完善的時候,他才能成為乙個真正的人。

這裡說的就是學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領域裡的自我教育。」「他們希望自己付出一定心血培養的小同學變得更好。這種願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我深信,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使每乙個少年把這種願望當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只有當乙個少年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時候,他才是真正地開始了自我教育。」

學生「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在自己變革的物件中發現、直觀自身,「才是真正地開始了自我教育」,也就是喜歡自己,肯定自己,才能發展自己。

但讓學生喜歡自己,並不是簡單地貼上標籤,誇獎幾句,而是引導學生在行動的結果中看到自己的本質力量。發現自己的本質力量,喜歡自己,這才是進行自我教育,發展自己的原動力。

我首先談乙個問題:教育的第一目的是甚麼。這也涉及到回歸古典,就是回歸到教育的原始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這一最基本的道理進一步演繹就是教育應把人本身作為教育目的,而不是把教育變成實現其他事務的手段,即不是為政治服務的手段,為市場服務的手段或實現某種特別技能的手段。我今天要強調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生存技能」與「生命質量」,並且要很決斷地說:我們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生存技能」,而是要提高「生命質量」。

也就是說,教育應當把培養優秀的人性、培養有質量的生命作為第一目的。這一思路,正是回到教育的原始目的和古典目的。原始目的是指中國從孔夫子開始(他是一位大教育家),就把培養人作為第一目的,教育宗旨是學為人、學做人。

換句話說,教育的第一目的不是培養職業的技能、生存的技能,而是提高生命的質量。關於這點,李澤厚在和我的對話當中曾用哲學語言表述,說我們應該是以培育人的情感本體與倫理本體為第一目的,以塑造工具本體為第二目的。我們培養學生,當然也要培養某些技能,比如當醫生、當律師的職業技能,但這是第二目的;第一目的應是培育倫理本體、情感本體,讓他們成為乙個真正的人、完整的入,這才是教育的根本。

這恰恰是當年孔夫子強調的,他強調教育在於學做人、學為人,這是中國教育非常優秀的傳統,我們應當回歸這個傳統。

那麼,提高生命質量的關鍵是甚麼?如果必須用一句話問答,那麼,我要說,這就是要使人了解生存的意義與人生的根本,從而確立人的靈魂維度。現在,不光是我們中國、美國很多學校也有這個問題,就是讀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書、學了一些技能,但走出校門時卻不知人生的根本是甚麼。

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們的教材很多含有人文教育的內容,但他們愈來愈重視技能的教育,同樣忘記人生的根本。我在美國十幾年,很喜歡讀幾個美國散文家的書,像愛默生、梭羅的散文。愛默生的思想影響整個美國,他有一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他說:

「人生唯一有價值的,是有活力的靈魂。」他還說過一句更絕對的話,「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只有人是一切。」靈魂的健康和靈魂的活力,這就是生命的質量。

這個意思,我再用另外一位歷史學家、哲學家的語言來表述,這就是史賓格勒寫的《西方的沒落》這本書所闡述的觀念,這本書講了乙個意思,就是人的建設關鍵是靈魂的建設,也就是人文維度即靈魂維度的確立。如果只有知識和技能,那麼人還是平面的,只有長度和寬度;人類知識愈來愈多,寬度和長度增長了,但是缺少乙個東西,即缺少第三維度,這第三維度就是人文維度;只有具備了第三維度,人才有深度,生命才是立體的。生命質量就是要求人要具有內在深度,具有完整的立體的生命。

乙個只有生命長度、寬度的人,跟乙個既有生命長度寬度,又有深度的人的生命質量是不一樣的。人與人的差別最根本就是生命質量的差別,就是第三維度的差別。這第三維度就是靈魂的維度。

史賓格勒道破這一點,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情境下,特別是全球化、高度現代化的情境下,更顯得重要了。也就是說,乙個卓越者,他除了生存技能、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有深厚的一面,比如說,他的理想追求、人文精神、歷史眼光、道德素養、良知體系、審美能力、生活態度,還有他的人格水平等,這些就是人深厚的一面,就是第三維度。錢穆光生用更簡明的語言來表述這個問題,他用中國的哲學語言表述。

中國古代認識論中早就有「格物致知」的命題,從《禮記·大學》到《朱子語類》(朱熹)、《傳習錄》(王守仁),都講「格物致知」,錢穆則提出另外乙個概念:「格心」。「格」就是去領悟、去感覺、去叩問,甚至去創造。

「格心」就是對心靈有高度的敏感,並去感悟心靈,創造心靈,不僅要去擁抱善,而且是要去創造善。「心」是看不見的,技能技術是看得見的,但看不見的東西,不可視的素質,比可視的更重要。錢穆先生的「格心」概念,沒有被中國知識分子充份注意,這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格物」可致知,「格心」則可致生命的豐富精彩。「格心」意味著要培養人的心靈原則、心靈方向、心靈狀態,還有心靈的力量,這些都是屬於第三維度的內容。

我們中國的教育結構一直具有三個維度,既有智育、體育,還有德育。這一點,以前在大陸的時候,我沒有感受到非常重要。到了美國,我的女兒上了中學以後、才發現她們怎麼缺少了乙個維度呀,美國中學怎麼只有體育和智育,怎麼沒有德育呀,很奇怪。

後來我的女兒告訴我,如果教會辦的學校,他們以宗教教育代替德育,但她們那個學校和教會沒有關係,也就沒有德育。中國很早就有三維,有德育這一維,這是了不起的。問題是後來我們的德育,發生了變形變質,把德育變成意識形態的教育。

意識形態的教育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它往往帶有黨派性而沒有心靈原則與良知原則的普遍性,這樣,德育世變成意識形態的殖民地,變形了。

中國近代思想家王國維、蔡元培還想在德、智、體三維之外開闢第四維度,這就是「美育」之維。王國維認為,人只有當他具備審美能力時,才是「完全的人」,教育就是要培育出「完全的人」。蔡元培為了強化人文教育,提出了乙個非常著名的論點,就是「以美育代宗教」。

這個命題的意義並沒有被充份闡釋,譬如北京大學在紀念校慶的時候,並沒有把他們學校裡最精華的東西闡發布來,像蔡元培先生的情懷、胸襟,還有「以美育代宗教」的觀點,都是精華,卻沒有充份闡發布來,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很了不起呀。人有宗教情懷當然是好的,但宗教有不同教派,裡面往往還有紛爭,還有偏見。當然不同宗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宗教可以容納其他宗教,有的宗教則不能容納其他宗教,可是,愛美卻是人類的共同天性。

「美」比宗教更帶有人類美好的普遍性的品格。葉聖陶說過一句很精彩的話,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即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優秀人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種先驗模式人為刻意地鍛造。

而美育正是幫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以人的感官而言,各個部份都可以通過美育來提高它的質量。比如說眼睛。沒有受過教育是一般的眼睛,但通過教育以後,就變成審美的眼睛。

乙個人懂得審美,他就是非常幸福的人,他不管是讀書、看電影、看戲、觀賞大自然,都能享受審美的愉悅,而且這種審美眼睛——按照蔡元培所說——一定是超脫的,是非功利的。歌德說:「人生下來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

」通過教育培養審美眼睛,感官就不一樣了,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還有耳朵,馬克思所說的「**的耳朵」,是能欣賞**的內感覺,**的語言比文學的語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可直接與宇宙相通。還有口舌,口要有口德,說話要有口德,不能隨便進行人身攻擊。

我批評的「語言暴力」,就是沒有口德。動不動攻擊人,就是缺德。不僅缺德,而且醜陋,離美很遠。

感官經過美育的薰陶,整個生命質量就不一樣了。

每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中

護眼色 綠橙棕黑字型 粗體大中小作者 淨界法師發布時間 2013 8 28 16 26 12 繁體版 有乙個母親她跟她女兒住在一起,那麼這個女兒她領薪水了,她想要犒賞一下自己這個月的辛苦,她就到百貨公司去買乙個她喜歡的帽子,帽子就帶在頭上,她越看越滿意就買下了。當然她買那帽子第一念是感受嘛,然後就開...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自學天才

河底中學 王俊仙 能力是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有關的必要條件的心理特徵。能力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是在教育與發展中形成的。自學能力是以獨立性為核心 多種較優心理機能參與的主動掌握知識獲取技能的多層次的綜合能力。自學能力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能力。眾所周知,自學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

如何讓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

方法 步驟 1充滿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 促使人不斷追求 讓生活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經常做以下的動作,可以激發體內的正能量。將嘴角肌肉向耳朵方向上拉。盡可能地大笑,笑到眼睛周圍的臉頰上開始出現皺紋。最後,將眉部肌肉輕輕抬起,保持這個表情二十秒鐘。2對人寬容 古語有云 海納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