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改變未來分析文化國力與軟實力

2021-08-09 10:56:17 字數 4329 閱讀 5729

2023年08月12日 13:48:47  **:矽谷動力-網際網路週刊

工業化時代的認同,主要是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冷戰結束後,意識形態層面的認同,重心日益轉向文化層面。我個人認為,文化是一種「準意識」形態,它包括意識形態未及的「細節」的約定俗成的價值判斷、生產方式之外的生活方式、正式制度和固化成果之外的行為和過程。

意識形態與文化的關係,有點象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認同之爭,開始從意識形態層,轉向潛意識形態層。民族文化與文化帝國主義,開始爭奪人們潛意識中的價值認同。

在這一背景之下,文化力,或文化國力,日益成為軟實力的主要表現舞台之一。

文化力是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文化國力論》,文化力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產生和蘊涵的、推動經濟文化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的、以人為主體、通過人的活動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與物質力的綜合結合力。

用什麼來衡量文化力的高低呢?文化產品出口,可能是衡量一國文化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最直觀的指標。因為文化具有國際競爭力,與文化、政治價值觀的吸引力,是相輔相成的。

文化力不僅體現在文化產品中,也體現在技術、經濟之中。例如,遊戲、動漫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爭奪的不是技術,而是其中的文化力,或者叫軟技術。又比如,體驗經濟、娛樂經濟、休閒經濟,所有這些以人為本、突出人性的經濟形態,都與其中的文化力息息相關。

按這個標準觀察和衡量,形勢不容樂觀。

乙份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文化市場文化產品進出口的「**逆差」漸趨明顯。第九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國內出版社輸出和引進版權的比例約為1∶8。第54屆書展上,20餘萬平方公尺的展出面積中,國內圖書只佔786平方公尺,不足0.

4%;參展的34萬種圖書中,我國圖書只有4610種,僅佔1.37%。第四屆中國上海國際演出交易會上簽訂的82項意向書中,大部分也是「引進」專案。

我們必須正視乙個現實,當我國硬實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時,以文化產品出口為標誌的軟實力,卻遠遠不能與之相稱。隨著數碼電視、遊戲產業等文化資訊產業日益發展為資訊產業的上游,軟技術、文化力逐漸取代硬技術,成為了產業核心競爭力。軟實力上的落後,會直接導致產業的落後。

例如,網路遊戲市場基本被外國公司開發的軟體所占領,***的市場節目源也基本依賴海外。

因此從軟實力的角度提公升高技術產業,提公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就成為乙個重大課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其中我認為乙個重要而被普遍忽視的線索,就是對於資訊時代認同的研究。卡斯特把認同視為資訊化的核心問題,曾在資訊時代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認同的力量》中專門討論。

而我們大多數人,卻把認同當作邊緣問題,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這多多少少影響了我們軟實力的提高。

認同的力量

認同,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問「我是誰」。這是乙個斯芬克斯之謎。不同時代有不同回答。

所有的軟實力,都與對斯芬克斯之謎的解答有關。作為文化的基本問題,人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準確定位自我與社會的關係,才談得上其它。

文化產品要做到喜聞樂見,看似是形式問題、技巧問題,實質則涉及認同問題。接受一種文化,或不接受一種文化,都與是否認同其價值有內在聯絡。麥當勞文化是一種典型的美國文化,迪斯尼文化體現的是美國精神,在形式的接受背後,是價值認同上的接受。

軟實力就表現在讓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異國文化的價值觀。

準確地適應與把握不同時代的價值認同取向,是文化國力形式的軟實力的具體體現。

現代認同的形成: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工業化時代的認同主要圍繞「意識形態級」的形而上價值展開。泰勒在《自我的根源:

現代認同的形成》中,考察了整個西方思想史後認為,現代人繼承的相互衝突的道德觀,是現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義「善」的結果。當然,泰勒也不可避免地看到了這種形而上價值面臨著被解構的危險。

處在工業化階段的價值認同,要完成非社會化的個人價值向普遍社會價值的歸屬,使人們的價值觀在社會性主旋律上取得一致。但人們也會發現,隨著工業化漸進完成,說教式的、以普世價值為核心的文化產品,越來越不易取得人們的認同。發現認同漸變的新方向,就成為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資訊時代的認同開始轉向,到了吉登斯的「晚期現代性」時期,認同的重心已經從形而上的生產方式和意識形態,轉向了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中,吉登斯指出: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生活方式的概念具有特殊的意義。傳統的控制愈喪失,依據於地方性與全球性的互動辯證影響的日常生活愈被重構,個體也就愈會被迫在多樣性的選擇中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進行討價還價。」當人把自己定位在乙個充滿風險的個性化社會中時,他可能會象薩特那樣,把他人視為自己的地獄,或如他自己強調的那樣體驗「個人的無意義感」。

這是對工業化矯枉過正的結果,是一種不成熟的狀態。

批判和解構的後現代主義,早期對消費文化持一種批判態度,認為廣告文化使個人失去主體性,被動認同於生產者提供的價值參照系;晚期則對意識形態的巨集大敘事本身不再認同,而傾向於碎片化的自我意識。

認同的力量:網路社會的崛起,使現代性和晚期現代性的認同,無論是建構還是解構都遇到問題。卡斯特在《認同的力量》中,提出了不同於現代性和晚期現代性的路徑。

卡斯特把認同區分為三種形式,即合法性的認同、拒斥性的認同以及計畫性的認同。合法性的認同產生公民社會,拒斥性的認同產生公社與社群,而計畫性的認同產生主體。卡斯特傾向於計畫性的認同。

他說:「主體並非個性,即使它們是由個體所產生。」用杜罕的話來說就是:

「從個體轉化成主體有賴於兩種主張的必然性結合:乙個是相對於社群的個人,乙個是相對於市場的個人。」卡斯特強調,計畫性的認同,「精確地源於網路社會新的特徵」。

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更強調生活方式和商品消費的積極意義,強調在互聯的整體中發揮個體的主體意識,強調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價值認同的新方向。

認同的空間: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資訊傳播**在價值認同方面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早期的麥克盧漢曾認為,**就是人本身。

人把自身不同於工業化的有機本質,物件化到**之中,並在這個中介之中,找回自己真正的存在。莫利與羅蘋斯在《認同的空間》中,從認同的角度,討論傳播媒介在文化認同的重組中的作用。在實踐中,人們看到,**話語權與文化霸權實際上走到了一起。

**至上的看法,很容易助長把話語權的掌握看得比話語更重要的傾向。從長遠觀點看,它並不構成文化本身的競爭力,也不構成一種真正的軟實力。真正的生活方式的選擇,有賴於主體自身的判斷。

文化帝國主義:湯林森在《文化帝國主義》中就認為,媒介並不是現代文化的中心,它只是中性地、平等地擴散。真正對人們的價值認同產生影響的,是全球化,以及不同國家軟實力之間的較量。

發達國家借助硬實力的強大,利用全球化,將消費主義文化推廣成一種普世價值,消解著窮國的民族文化。

但事情顯然還有另一面,在資訊化的氛圍中,越是本地的,就越是全球的。本地知識,可能成為一般知識的「此在」,因此更有生命活力。不僅如此,東方的知識和價值體系,在物質資源和能源越來越稀缺的大背景下,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方面,可能取得不亞於西方話語權的價值認同。

而這些都是湯林森的盲點。

中國提高軟實力,需要改進認同方式

中國處在現代化與後現代化的歷史交匯地帶,處在工業化與資訊化的雙重轉變時期,走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資訊化的新型工業化,顯然是一種不同於其他國家的合理選擇。從提高軟實力來說,這種特點對認同會產生什麼樣的要求呢?

首先,現代性認同仍然是軟實力的主體。中國有相當一部分人群和地區,還處在從農業文化向工業文化轉變的過程中,通過主旋律使他們認同工業化的普遍價值,仍是一項艱鉅而長期的任務。對廣大農村人口、城市中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群以及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尚未經受現代文明洗禮的國人來說,越過工業化階段,直接向他們灌輸後現代文化,結果很可能是畫貓不成反類犬。

通過現代性教育,克服自然經濟和傳統文化中的落後性,仍是一項必須堅持的基礎性工作。

其次,我認為出現文化產品進出口「**逆差」本身,已說明我們的軟實力不能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癥結在於保守於工業化的傳統認同方式,而忽視了資訊化的新興認同方式。對經濟和文化不發達地區和國家的人們輸出大道理,效果可想而知。

而這一部分經濟體、文化體,佔了整個社會最重的比重。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是,盡快完成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分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現熱文化向冷文化的轉變(可參考我另文論述),以提高文化競爭力,爭取新一代更多的價值認同。在這裡,我想強調,引導與不引導,效果將是截然不同的。

我認為,若不引導的話,新一代自然而然從市場上接受的將是極端利己的解構的後現代文化,即與工業化完全對立的資訊化;引導的話,新一代接受的,將是建設性的後現代,即與工業化不矛盾的資訊化,是把個人放在網際網路整體中的後現代文化。

第三,越是堅信資訊化,越會發揮東方價值,越能找到中國真正的軟實力所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要著眼於工業化完成之後,中國到底能不能對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否則中國和平崛起的意義是有限的。雖然眼下中國還沒有完成工業化,但作為一種遠景,人們必須看到,東方價值將是完全的資訊化狀態或後現代狀態中,最有生命力的價值體系。

最主要原因是,東方價值同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相匹配,而西方文化不匹配。所以一旦工業化在全球完成,西方文化就走不遠了。西方文化的認同優勢,只能在工業化狀態,以及半工業化半資訊化的狀態中維持。

落到具體的增長點上,我們需要從後現代的觀點,而不是從恢復傳統的觀點中去認識和發掘東方傳統文化的價值。我相信,中國文化出口中最富國際競爭力的部分恰恰是這一部分。

未來教室的特徵分析與構建

作者 江豐光孫銘澤 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 2014年第09期 摘要 未來教室 智慧型教室與創新學習空間是資訊科技迅猛發展與實現教育變革的產物。本文在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分析並概括了未來教室應具備的基本特徵,並以國內外已成功建設的未來教室為例,提出構成未來教室的幾個維度,為未來教室的後續研究提供...

文明真空與未來中國潛在的危機

蘆笛 說是發憤著書,弄了兩天又吃勿消了,幾欲身心崩潰,憂鬱症又有發作危險,所以還是來網上扯淡說屁話散散心。我enjoy寫文章,但痛恨腦力苦役,所謂intellectual drudgery 就拿眼下正在寫的 野蠻的俄羅斯 來說吧。若是寫網文,寫作只會給我帶來極大歡樂,那不是說我可以信口胡柴 我在網上...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要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 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 可操作性 可比性 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