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化看經濟與就業的平衡發展

2021-08-04 20:50:16 字數 4215 閱讀 4044

建國60年來,我市經濟持續發展,從業人數不斷增加,但由於經濟政策的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和產業結構公升級、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本文以我市2023年至2023年平均從業人數(由於資料所限,以年初從業人數和年末從業人數的平均數作為年平均從業人數)為就業增長的指標,以2023年至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為經濟增長的指標,對兩者關係作簡要分析,從中**我市經濟與就業平衡發展的關係問題。

一、就業增長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情況

(一)gdp和從業人數雙雙大幅增長。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從業人數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市gdp由2023年的2.

98億元提高到2023年的8215.82億元(本文所用的2023年資料為推算數,僅作參考)。按可比價計算,2023年gdp比2023年增長了675.

3倍,年均增長11.7%;我市從業人數由2023年的101.66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689.

32萬人,增長了6.8倍,年均增長3.4%。

資料表明,就業增長和經濟增長呈現不同的特點,前者相對平穩,後者則波動較大,詳見圖1。

我市三次產業全面穩步增長,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23年的0.82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67.7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4.

5%;第二產業增加值由2023年的0.99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3198.9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3.

7%;第三產業增加值由2023年的1.1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4849.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年均增長12.

1%。與此同時,三次產業的從業人數也不斷增長,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由2023年的62.11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81.

20萬人,年均增長0.5%;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由2023年的12.96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275.

57萬人,年均增長5.4%;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由2023年的26.59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332.

54萬人,年均增長4.5%。

圖1:2023年—2023年廣州市gdp指數、從業人數指數圖

(二)產業和就業結構中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增長。資料表明,我市的產業結構經歷了乙個不斷調整、不斷優化的過程,總的趨勢是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提高。2023年第

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27.4:33.0:39.6;此後我市工業化程序加快,2023年,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第三產業,第

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15.5:43.

0:41.5。

2023年至2023年,第二產業比重一直位居首位;與此同時我市第三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增加值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當年第

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8.5:45.0:46.5。2023年至2023年間,我市

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呈「膠著狀態」,佔gdp的比例位次交替變化。2023年至2023年,我市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始終高於第二產業,並在2023年首次突破50%;2023年第

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為2.1:38.9:59.0(詳見圖2)。

圖2:2023年—2023年廣州市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情況

從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看,也呈現出第一產業從業人數佔就業總人數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比重上公升的趨勢。雖然2023年之前,第一產業從業人數比重一直居首位,但一直呈下降態勢。2023年到2023年三次產業從業人數的比例由61.

1:12.7:

26.2調整到35.5:

35.5:29.

0;2023年到2023年期間,第二產業從業人數比重居第一位。從2023年開始,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超過第二產業,居第一位,當年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例為22.7:

38.2:39.

1。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從業人數比重不斷提高,2023年我市三次產業從業人數比例為11.8:

40.0、48.2(詳見圖3。

圖3:2023年—2023年廣州市三次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情況

(三)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較大,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強。相關係數可以定量描述兩個變數相關關係的密切程度,當相關係數絕對值在0至0.3時,變數之間表現為弱相關;當相關係數絕對值在0.

3至0.5時,變數之間表現為低度相關; 當相關係數絕對值在0.5至0.

8時,變數之間表現為顯著相關; 當相關係數絕對值在0.8至1.0時,變數之間表現為高度相關。

為了從整體上分析從業人數與增加值增長的相關性,本文利用excel計算了2023年至2023年從業人數和增加值的相關係數(見表1)。

表1:增加值與從業人數相關係數表

資料表明,除第一產業外,無論是全市總體,還是第

二、三次產業的增加值,也無論是現價還是可比價增加值,它們與從業人數均呈高度相關。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從業人數的相關係數高達0.90以上,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從業人數相關係數也達0.

85以上,第一產業相關係數則不到0.3,相關程度較小。第一產業相關程度較小的主要原因是第一產業隱性失業太多,導致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不明顯。

由此可見,除第一產業外,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關係密切,經濟增長能促進從業人數增加,從業人數增加能促進經濟增長。

由相關係數檢驗可知,我市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但由於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隱性失業等原因,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並不同步,其中乙個重要原因是就業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會受到就業彈性的影響。就業彈性可以用就業彈性係數表示,它是指增加值每增長1%,所引起的就業增長百分比,即就業增長率與增加值增長率之比。為了盡可能消除個別年份極端值帶來的資料異常,同時考慮到我國一般以五年為週期制定國民經濟發展計畫,本文以5年為乙個時期進行考察,計算了不同時期我市消除了**因素影響的實際就業彈性係數(見表2)。

表2顯示,第一產業實際就業彈性較低,且在12個時期中有5個時期就業彈性係數為負,說明第一產業經濟增長對吸納就業作用較小,且剩餘勞動力要向其他產業轉移。另外,第三產業的實際就業彈性係數在12個考察時期中有6個時期均大於第

一、二產業,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從2023年至2023年的5個考察時期,第三產業就業彈性均顯著大於第

一、二產業,說明第三產業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最強。以2023年至2023年時期為例,gdp每增長1%,拉動從業人數增長0.2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減少從業人數0.

26%;第二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拉動從業人數增長0.18%;第三產業增加值每增長1%,拉動就業增長0.42%。

表2:不同時期廣州市三次產業實際就業彈性係數

注:個別年份受極端值影響,就業彈性經濟意義不明顯,故略去。

(四)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的比較效益最好。本文採用增加值與平均從業人數之比計算勞動生產率,用各行業勞動生產率與全市勞動生產率之比計算比較效益。2023年,我市社會勞動生產率為11.

92萬元/人,其中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分別為2.07萬元/人、11.61萬元/人、14.

58萬元/人,第三產業比較效益達1.22,高於第

一、二產業,第二產業比較效益為0.97;第一產業比較效益最低,僅為0.17,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2023年至2023年資料顯示,我市從2023年開始,第三產業比較效益就一直超過第二產業。以最近5年資料比較,我市社會勞動生產率2023年比2023年提高了4.61萬元/人,上公升了63.

1%,第

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0.91萬元/人、4.09萬元/人和4.

79萬元/人,分別上公升79.3%、54.5%、48.

9%。雖然我市2023年第三產業比較效益最好,但最近5年增長幅度相對較慢,比較效益從2023年的1.34下降到1.

22,優勢相對有所減弱(詳見圖4)。

圖4:2023年—2023年廣州市勞動生產率

二、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平衡性分析

本文通過計算結構偏離度來衡量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平衡性。偏離度是指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之比與1的差,它可以考察全市產業結構對就業來說是否均衡。它的絕對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越不對稱。

結構偏離度大於零時,產業產值份額大於就業份額;結構偏離度小於零時,產業產值份額小於就業份額;等於零則表明二者均衡。

限於篇幅,本文計算了2023年至2023年我市結構偏離度的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產業保持較高的負的結構偏離度,其絕對值保持在0.7至0.

85之間,表明第一產業增加值結構與就業結構極不對稱,勞動力過剩。第二產業的結構不斷趨於平衡,從2023年到2023年,全市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下降趨勢相當明顯,從2023年的0.18下降至2023年的-0.

03,產業結構不斷趨於平衡。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維持在0.2至0.

4的水平,說明第三產業仍有吸納勞動力的潛力。

表3:2023年—2023年我市結構偏離度情況表

三、結論和建議

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

提要 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與否是衡量乙個地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對新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進行協調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新疆第三產業產值與就業人數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係,且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增加會導致其產值的增加 一二產業產值與就業人數之間不存在協整關係。關鍵詞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

上海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研究

作者 吳娜欒貴勤 中國集體經濟 2014年第02期 摘要 就業是民生之本,特別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上海,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利用1999 2011年的統計資料,從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合理性及結構偏離的角度對上海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關係進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上海的產業結構與就業...

淮安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實證研究

作者 李盼 經濟研究導刊 2013年第12期 摘要 以江蘇省淮安市為例,運用偏離度分析,研究淮安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問題。優化淮安市產業結構其實質就是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必將有效地促進就業結構的提公升。關鍵詞 淮安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64 文獻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