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選制度史大綱

2021-06-29 18:29:01 字數 5034 閱讀 5987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較系統地了解中國考試及選舉制度發展的脈絡,熟悉不同時期考試及選舉制度的具體情況,以提高文化素質,增強民族意識。

重點講授部分是兩漢察舉、隋唐以後科舉及現當代考試制度。

分為八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現代、當代。

第一章先秦考選制度

第一節遠古時期

選賢舉能。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書·堯典》:帝曰:「諮!

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嶽曰:

「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

」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

「俞,予聞。如何?」嶽曰:

「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

第二節夏、商、西周時期

世卿世祿與選賢貢士。

此期選拔人才任用官吏主要採用世卿世祿制。《禮記·禮運》:「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

另以選賢貢士之製作為補充。

西周選賢貢士制度包括公升學選士與任官貢士兩個方面。

公升學選士見於《禮記·王制》:「命鄉(實指鄉大夫)論秀士,公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而公升之學,曰俊士。

」俊士之秀者則曰「造士」。學有所成的造士之秀者,則可通過任官選拔而獲得入仕資格。

《禮記·王制》:「大樂正論俊士之秀者,以告於王,而公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西周定製國學入學者本為「王太子,王子,群後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亦見《禮記·王制》)

貢士是向天子薦舉人才的制度。西周貢士兩途:鄉舉裡選;諸侯貢士。

鄉舉裡選(亦稱「賓興」之制)在王畿之內施行,而由大司徒主管,「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見《周禮·大司徒》)

鄉大夫負責具體執行。「正月之吉,受教法於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考其德行,察其道藝。……

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鄉老及鄉大夫帥其吏與其眾寡,以禮禮賓之。厥明,鄉老及鄉大夫、群吏獻賢能之書於王,王再拜受之,登於天府,內史貳之。

退而以鄉射之禮五物詢眾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興舞。此謂使民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

其任官,「出使長之,用為伍長也。入使治之,用為鄉吏也。」(見俞正燮《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

王畿之外則設諸侯貢士之制。

《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鄭玄注:「歲獻,獻國事之書及計偕物也。三歲而貢士。舊說雲:大國三人,次國二人,小國一人。」

獻貢及時與否、質量如何,亦有獎懲措施:

「一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有功者,天子賜以衣服弓矢,再賜以櫃鬯,三賜以虎賁百人,號曰命諸侯。……

貢士一不適謂之過,再不適謂之敖,三不適謂之誣。一絀以爵,再絀以地,三絀而地畢。」(《禮記·射義》孔穎達疏)

此外,遠古選賢舉能遺風偶而還能見到。如商湯用有莘氏之女陪嫁之臣伊尹為相;

商王武丁「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時,以版築苦力傅說為相;

周文王以渭水之濱窮愁潦倒的八十老翁姜尚為相。

第三節春秋戰國時期

招賢養士。

春秋時期各國君主為了富國強兵,採取招賢察能與考績的措施,以作為世卿世祿制的補充,還未成為制度。例如:

齊桓公用小商販出身的管仲為相,當面請教「王霸之業」。

秦穆公用百里奚,與之「語三日,穆公大悅,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楚莊王用孫叔敖為相。

齊相晏嬰舉薦司馬穰苴,景公「與語兵事,大說之,以為將軍」。

伍子胥向吳王闔閭推薦孫武,兵法十三篇,每陳一篇,「不覺口之稱善」.

春秋時期許多政治家、思想家都贊同選賢舉能的主張。

晏子曰:「舉賢以臨國,官能以敕民,則其道也。舉賢官能, **與若矣。」(《晏子春秋·內篇》)

孔子曰:「舉直錯諸枉,**服;舉枉錯諸直,**不服。」(《論語·為政》)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論語·先進》)

墨子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此期對官吏的考績雖未形成制度,但史籍已不乏其例。

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禮賢、招賢更為主動。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此期特點:大興養士之風與獎勵軍功。例如:

魏文侯禮賢下士。

齊威王建稷下學宮廣延天下賢士。

秦孝公下求賢令:「賓客群臣。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根據軍功封官晉爵。

學校考試制度。

《禮記·大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官吏政績考核。董仲舒據周禮認為,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三考而定黜陟。

官吏政績考核。

董仲舒據周禮認為,天子歲試天下,三試而一考。三考而定黜陟。

第二章兩漢考選制度

第一節兩漢學校考試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立太學,為博士官置**50人,昭帝時增至100,宣帝時200(博士增至12家),元帝時增至千人。

王莽時「五經博士領**員三百六十,六經三十博士,**萬八百人。」(《太平御覽》卷534引《三輔黃圖》)

東漢光武重立14家博士,建武五年(公元29年)在洛陽建太學,順帝永建六年(131年)重建太學。桓帝時諸生人數高達三萬有餘。

招生。由「太常**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漢書·儒林傳序》)

郡國舉送是主要途徑,但補正式**時要面試。「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方可錄取。順帝陽嘉元年(132年),還以明經下第者補**。

兩漢太學多平寒子弟,「公卿子弟不養於太學,而任子盡隸光祿勛。」(《文獻通考·學校一》)

貴戚霍山曾說:「諸生多窶人子,遠客飢寒,喜妄說狂言。」 (《漢書·霍光傳》)

王莽時明令「增元士之子得受業於**,勿以為員。」順帝時左雄「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為諸生。」(《後漢書·左雄傳》)質帝本初元年(146年)詔令「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

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後漢書·質帝紀》)

結業出官。早期規定「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漢書·儒林傳序》)考課形式為「射策」,分為甲、乙兩科錄取。

西漢末年歲課分為三科:「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漢書·儒林傳序》)

東漢初復甲乙科,還增加了難度。順帝陽嘉元年「增甲乙科員各十人」。

桓帝永壽二年(156年)新課試法規定:

諸生滿二歲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再滿二歲通三經者為太子舍人;再二歲通四經者推其高第為郎中;再二歲能通五經者推其高第補吏。另外還可通過察舉、徵辟等途入仕。

第二節漢代察舉制度的建立

兩漢選士任官途徑有軍功、任子、貲選、徵辟和察舉等多種。

任子。「大臣任舉其子弟為官。」如史丹「九男皆以丹任為侍中諸曹。」(《漢書·史丹傳》)

徵辟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請名士任官,但人數有限。

徵辟,亦稱闢除、闢署、闢召,是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請名士任官。漢代各級官府均有自任僚屬的權力。

《後漢書·百官志一》本註:「漢初掾史闢,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則為百石屬。其後皆自闢除,故通為百石雲。」

如《後漢書·方術傳》李郃通五經,善河洛風星之術,「縣召署幕門候吏」,「太守奇其隱德,召署戶曹史。」

再如《後漢書·李膺傳》)載其「為司徒胡廣所闢,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

隋以後,才是「海內一命之官,並出於朝廷,州郡無有闢署之事。(《文獻通考》卷三六)

察舉則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守相推薦賢才給朝廷。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詔求賢,是漢代選士之始。第二年,再次下詔舉士。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因日食,詔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十五年(前165年),黃龍見於成紀,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這些人需具「三道」,即「明於國家之大體,通於人事之始終及能直言極諫者」。對策論題即「四闕」(即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對策者應「悉陳其志,毋有所隱」,「著之於篇,朕親覽焉」。

「對策者百餘人,惟錯為高第,由是遷中大夫」。(《漢書·晁錯傳》)

漢武帝時,除舉賢良對策外,還增設了孝廉、秀才、明經等科目,並規定孝廉為歲舉科目,這標誌著察舉制已正式形成。

漢代察舉分歲舉(常科)和詔舉(特科、制科)兩種。

第三節賢良、方正、文學

方正、文學亦為察舉科目,與賢良相類,常連稱為賢良文學、賢良方正。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統計:西漢舉賢良(方正、文學)14次,舉方正7次。東漢舉賢良(方正)12次,舉方正5次。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元光元年(前134年)詔舉賢良。

博士董仲舒應舉,呈「天人三策」。

°臣愚以為使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各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漢書·董仲舒傳》)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元光五年「復徵賢良文學」:

「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

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

其悉正議,詳具其對,著之於篇,朕將親覽焉。」(《漢書·公孫弘傳》)

公孫弘以博士對策,被武帝擢為第一。

昭帝始元元年(前81年)「舉賢良,問民所疾苦冤失職者」。始元五年「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始元六年,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民所疾苦」。

宣、元、成、哀帝時因**、日食等多次舉文學高第、賢良方正、茂才異等之士。

賢良方正的舉薦者是王侯、公卿、守相,通常每人可舉薦一人。所舉之人可以交叉,如晁錯即由平陽侯、汝陰侯、穎陰侯、廷尉及隴西太守共同舉薦。

舉賢良通常需對策,皇帝以有關經義政事為題,書之於策,使臣下對答,謂之對策。高第者授官多在六百石以上,下第者除個別罷歸田裡之外,也能獲得一定的職位。

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教學大綱

一 基本資訊 課程編號課程名稱中國新聞傳播史 英文名稱課程性質專業必修 總學時學分 適用物件 新聞學專業本年級學生先修課程 二 編寫說明 一 課程的性質 中國新聞傳播史 是新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較為全面地介紹中國新聞傳播的發展歷程,著重 中國新聞傳播的形成發展及其演變規律和趨向,考察中國...

中外廣告史大綱

一 課程 二 課程型別 專業課 三 課程性質 必修課 四 學分 2 課時 22 五 考核方式 考查 六 先修課程 廣告史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設計概論 等。七 適用專業 視覺設計 八 課程教學目標 以全新視野審視中外廣告發展歷程,系統 全面闡述廣告演變規律和特點。描述中外廣告發展的政治環境 經濟環境...

中國政治制度史感想

大三上學年,一學期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學習可以說收穫頗豐,下面就來談談我學習的感受。首先,作為一名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學習中國政治制度史使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發展和沿革,在高進老師生動詳實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入了解了各朝各代不同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對於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國政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