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複習題2019

2021-06-11 17:29:27 字數 3797 閱讀 3883

一、名詞解釋

1. 土地分類:是按土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及其他因素進行的綜合分類

2. 土地覆被 :覆蓋地表的自然營造物和人工營造物的綜合體

3. 土地質量:與利用有關,並有一組相互作用的簡單土地性質組成的複雜土地屬性

4. 土地利用結構:各種土地利用型別在某區域內的比例關係和組合關係

5. 土地利用變化:指土地利用的型別、構成、質量、範圍、程度等在時空上的變化

6. 土地利用型別:是基於一定土地型別經過長期開發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單位

7. 土地評價單元:指土地性質相對一定的地段,是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基本一致的空間客體

8. 土地適宜性:某種土地型別滿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態要求的程度

9. 土地潛力評價:主要依據土地的自然性質(土壤、氣候和地形等)及其對於土地某種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該種利用方面的潛在能力所做的等級劃分

10 氣候生產潛力:當系統中的土壤、作物群體結構等因素均處於最適狀態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氣候資源所能夠產生的有機質

11. 土地生產潛力:克服某些限制因素後土地生產力可能達到的程度

12. 土地生態評價:在一般土地評價的基礎上,選擇對環境最有意義的生態特性進行補充評價,尤其是著重土地生態價值和功能的評價

13. 標準耕作制度:在當前社會經濟水平、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下,有利於生產並做大限度發揮當地生產潛力,未來仍有較大發展前景,不造成生態破壞,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並已成為當地普遍採納的農作方式

14. 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是關於土地利用投入和所得報酬之間相互關係的規律

15. 生態風險:指生態系統及其組分所承受的風險,在一定區域內,具有具有不確定性的事故或災害對生態系統及其組分可能產生的作用

16. 生態包袝:指人類為獲得有用物質和生產產品而使用的沒有直接進入交易和生產過程的物料

17. 級差地租ⅰ:指等量資本投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相同面積土地上所生產的超額利潤轉化而形成的級差地租

18. 級差地租ⅱ:是因在同塊土地上連續施加不同不同資本的生產率所產生的超額利潤轉化而形成的級差地租

19. 農用地分等定級:根據農用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對農用地的質量優劣進行綜合評定,並劃分等別和級別

20. 城鎮土地分等定級: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城鎮土地利用效益的劃分

21一定時間內,根據各種用地型別的收益狀況或市場交易情況,對不同級別的土地或土地條件相當的均勻地域,按照商業、住宅、工業等用途分別評估的土地使用權、單位面積平均**

22. 土地使用權:是依法對一定土地加以利用並取得收益的權利,是土地使用制的法律體現形式

23. 土地所有權:指土地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土地的權利,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現

24. 土地產權:指權利人在其權利存在的土地上,為實現其利用土地的目的,分別依法行使其權利時對土地的用益、轉和管理權

26. 地役權:為自己土地的便利在他人土地上設定的權利

27. 地上權:在他人土地上建築房屋或其他工作物的權利

32. 生物學零度:作物開始生長發育的起始溫度

33. 土地墾殖率:反映了土地開墾程度和種植業發展程度

二、單項選擇題

三、簡答題

1.土地利用變化的深層原因剖析。

需求變化、供需關係、適宜土地面積約束利用方式的形式、土地總面積的約束利用結構、效用差異制約利用型別變化、效用梯度決定空間特徵、效用梯度變化、人類強化與調控

4.簡述土地潛力評價的一般步驟。

一、確定潛力評價的基礎單位

二、建立潛力評價系統

三、擬定潛力評價表

四、評定潛力等級

優點:以定性為主;概括程度較高;級序明了;結果較穩定

缺點:結果有主觀性;受主觀性影響大;沒有指出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不能說明土地對特定作物的適宜性

7.簡述fao《土地評價綱要》的特點。

既考慮了土地的自然屬性,也考慮了土地利用方面的社會經濟因素

在確定土地的用途及適宜性程度時不僅看到現在的適宜性,還看到了潛在的適宜性

對有關因素不只停留在定性描述上,還確定出明確的數量指標

比土地潛力評價更加具有針對性,評價結果對土地利用規劃具有更加的直接指導意義

8.簡述fao《可持續土地利用評價綱要》提出的5項評價標準。

土地生產性

土地的安全性或穩定性

水土資源保護性

經濟可行性

社會可接受性

9.簡述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內涵。

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是將土地適宜性評價和土地潛力評價等傳統土地評價與景觀生態學原理(景觀結構與過程、景觀異質性)結合起來,評價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

10.簡述中國產權制度的問題與改革重點。

問題:土地產權內涵不清晰;土地產權主體不明確;土地產權關係模糊;土地產權主體權利義務不明確;市場培育困難,土地流轉不規範;土地管理缺乏權威性、有效性;土地管理人為分割,層次不清,政出多門;

改革重點:明確產權主體;建立合理的產權結構;明確界定各種土地權利的內涵;形成規範的土地市場行為,加強國家和集體對土地的管理和控制

11.簡述農用地分等的基本步驟。

資料收集與外業調查;確定光溫生產潛力;劃分指標區,確定權重;繪製分等因素分值圖,分等單元;自然等別劃分;土地利用係數與土地等級劃分;農用地等別驗證與調整;成果整理

12.簡述城鎮土地定級的步驟。

因素選擇;權重確定;因素分級計算方法;定級因素作用分級圖;城鎮土地定級單元劃分;單元總分值的計算;土地級的劃分;土地級的確定與實地驗證;土地定級成果整理

15.簡述土地資源調查的基本程式。

準備工作

資料分析與野外調查階段

室內總結階段

檢查驗收和和成果應用階段

限制型別:侵蝕(e)、水分(w)、表層土壤(s)、氣候條件(c)四個亞級

優先順序排序:e、w、s、c

18.簡述中國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21010-2007)的基本框架及其設定。

採用二級分類體系:一級類12個,二級類57個

一級類設定:依據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考慮到農林水交通等有關部門需求,設定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運輸用地、工礦倉儲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為保證地類的的完整性,對上述一級類中未包含的地類,設為其他土地

四、分析題

五、論述題

1. 論述土地適宜性評價與土地潛力評價的區別與聯絡。

聯絡:兩者的核心均是對土地資源自然質量的評價,同一地區的兩者評價結構可進行比較協調,兩者的結構方法大致相同

區別:評價著眼點:潛力評價(前者)強調生產能力;適宜性評價(後者)強調可利用能力

評價順序:前者按農、林、牧、動物順序評定,後者無順序

評價範疇:前者考慮自然屬性,後者考慮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評價重心:前者土地性質/狀,後者土地質量

評價目標:前者目標廣泛,後者針對性強

2. 試論述土地覆被與土地利用的關係。

土地覆被是隨遙感技術發展而出現的乙個新概念

土地覆被側重於土地的自然屬性,對土地覆蓋物進行分類

土地利用側重於土地的社會屬性

並非一切土地覆被都能直接的、明顯的指示土地利用型別

土地利用可導致土地覆被變化,如漸變和轉變

土地利用往往表現為功能性的特點,而覆被表現為形態性特點

土地利用是覆被變化的外在驅動力,而覆被反過來影響利用方式,兩者在地表構成統一的整體

兩者許多情況下有共同之處

3. 試論述土地評價單元型別、劃分依據及優缺點。

單元型別:土地型別單位、土壤型別單位、土地利用現狀地塊、網格單元

劃分依據:以土地型別單位作為評價單元、以土壤型別單位作為評價單元、以土地利用現狀地塊作為評價單元、以網格方法作為評價單元

以土地型別單位作為評價單元:

優點:4. 試述評美國農業部2023年提出的土地潛力分類系統。

土地評價與規劃複習題

複習思考題 土地評價部分 1 基本概念 土地 土地資源,國土,土地科學 土地型別,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型別,土地利用方式。2 土地的特點 功能 性質。3 土地評價含義及特點 4 闡述土地評價研究的發展歷史及各階段的特點 發展趨勢 5 土地評價的理論基礎及對土地評價的指導作用。6 土地評價的物件 目的與...

土地評價與利用規劃的複習

一 名詞解釋 1.土地利用規劃 是對一定區域未來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計畫和安排,2.土地利用結構 指國民經濟各部門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關係的總和,是各種用地按照一定構成方式的集合。經濟結構和用地結構之間存在著關聯性,研究兩個相關的問題,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合理分配土地資源和實現土地利用最有效最大化。3.土地...

0309 《土地評價與管理》複習思考題

一 名詞解釋 1 土地 2 土地分類 3 土地型別 4 土地分級 5 土地單元 6 地塊 7 地片 8 地方 9 土地評價 10 間接評價法 11 土地潛力 12 土地潛力評價 13 土地適宜性 14 土地適宜性評價 15 地域分異規律 16 潛力級 17 潛力亞級 18 潛力單元 19 土地經濟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