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材料及面試技巧

2021-05-02 08:38:42 字數 1787 閱讀 4367

(4)你了解目標企業嗎?

(5)你為什麼適合這個職位嗎?

(6)表明希望得到面試機會,註明你的****。

求職信的格式:

稱呼正文

結尾署名

日期附件

3、學習成績單

4、各種證書

5、參加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的鑑定材料

7、學校推薦表或推薦信

二、面試技巧

在大學生畢業就業時,面試是乙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有些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做得不好,使自己在求職中因小失大,達不到成功。在求職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基本禮儀和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增強面試的有效性。

1、面試中的基本禮儀

(1)提前十分鐘到達面試地點。

(2)進入面試場合時不要緊張。見面時要向招聘者主動打招呼問好致意,稱呼應當得體。在用人單位沒有請你坐下時,切勿急於落座。用人單位請你坐下時,應道聲「謝謝」。

(3)對用人單位的問題要逐一回答。對方給你介紹情況時,要認真聆聽。為了表示你已聽懂並感興趣,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點頭或適當提問、答話。

回答主試者的問題,口齒要清晰,聲音要適度,答話要簡練、完整。一般情況下不要打斷用人單位的問話或搶問搶答,否則會給人急躁、魯莽、不禮貌的印象。

(4)在整個面試過程中,在保持舉止文雅大方,談吐謙虛謹慎,態度積極熱情。 如果用人單位有兩位以上主試人時,回答誰的問題,你的目光就應注視誰,並應適時地環顧其他主試人以表示你對他們的尊重。談話時,眼睛要適時地注意對方,不要東張西望,顯得漫不經心,也不要眼皮低望,顯得缺乏自信,激動地與用人單位爭辯某個問題也是不明智的舉動,冷靜地保持不卑不亢的風度是有益的。

2、應試者語言運用的技巧

(1)口齒清晰,語言流利,文雅大方。交談時要注意發音準確,吐字清晰。 還要注意控制說話的速度,以免磕磕絆絆,影響語言的流暢。

為了增添語言的魅力,應注意修辭美妙,忌用口頭禪,更不能有不文明的語言。

(2)語氣平和,語調恰當,音量適中。面試時要注意語言、語調、語氣的正確運用。打招呼時宜用上語調,加重語氣並帶拖音,以引起對方的注意。

自我介紹時,最好多用平緩的陳述語氣,不宜使用感嘆語氣或祈使句。聲音過大令人厭煩,聲音過小則難以聽清。

(3)語言要含蓄、機智、幽默。說話時除了表達清晰以外,適當的時候可以插進幽默的語言,使談話增加輕鬆愉快的氣氛,也會展示自己的優越氣質和從容風度。尤其是當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機智幽默地語言會顯示自己的聰明智慧型,有助於化險為夷,並給人以良好的印象。

(4)注意聽者的反應。求職面試不同於演講,而是更接近於一般的交談。交談中,應隨時注意聽者的反應。

比如,聽者心不在焉,可能表示他對自己這段話沒有興趣,你得設法轉移話題;側耳傾聽,可能說明由於自己音量過小使對方難於聽清;皺眉、擺頭可能表示自己言語有不當之處。根據對方的這些反應,就要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語言、語調、語氣、音量、修辭,包括陳述內容。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面試效果。

3、應試者手勢運用的技巧

表示關注的手勢。一般表示關注的手勢是:雙手交合放在嘴前,或把手指擱在耳下;或把雙手交叉,身體前傾。

4、應試者回答問題的技巧

(1)把握重點,簡捷明了,條理清楚,有理有據。

(2)講清原委,避免抽象。

(3)確認提問內容,切忌答非所問。

(4)有個人見解,有個人特色。

(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5、知己知彼

事先了解一些企業背景,也就是先在家做一些調查。具體了解的問題可包括:企業所在國家背景、企業所處整體行業情況、企業產品、企業客戶群、企業競爭對手、企業熱門話題以及企業的組織結構。

6、披掛上陣

著裝力求簡潔大方,無論您穿什麼,都必須充分體現您的自信。一般來說,所穿的服裝要保證乾淨,而且適合此行業穿著。

大學生就業面試技巧

薛建祥 在大學生畢業就業時,面試是乙個非常重要的過程,有些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做得不好,使自己在求職中因小失大,達不到成功。應該在求職過程中注意了以下基本禮儀和技巧,才能達到事半功倍,增強面試的有效性。1 面試中的基本禮儀 1 一旦和用人單位約好面試時間後,一定要提前5 10分鐘到達...

大學生就業面試要領

對於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關鍵時期,不少同學爭取到很多面試機會。那麼,當面試機會來到時怎樣在面試過程中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讓主考官認同自己呢,讓面試官眼前一亮呢?有關專家再次提醒廣大畢業生,除了日常的知識積累和對應聘企業要有一定了解以外,還要注意面試中15個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情。要順利面試,這些面試...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選擇

大學生就業問題 首先 畢業生要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適應社會。在擇業過程中,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乙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樣才能實現這種願望,這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 我想從事什麼職業 我願意幹什麼工作 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 我能幹什麼 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