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

2022-12-05 21:42:03 字數 4856 閱讀 4871

2023年,對於每一位經歷了畢業和求職的大學畢業生而言,都是多少充滿著沉重的一年。我國自上個世紀末以來實施的高校擴招,在這一年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度。據權威統計,今年應屆畢業大學生的人數激增到413萬,比去年淨增75萬。

413萬——不再是簡單的乙個數字或符號,暗藏其後的是關係社會、牽連家庭、具體到莘莘學子中每乙個個體的深刻問題;「大學生就業」也急劇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話題。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於今年4月份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就大學生就業狀況展開了調查。在歷時3個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課題組於7月16日向社會公布了研究報告。

該調查面向全國16所大學的6000名應屆本科生,採取填寫問卷和網路調查結合的形式,注重了地域和專業分布方面的代表性和普遍意義。正因為如此,報告中透露出一些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的趨勢與動向。

一、總體形勢趨於緊張

自2023年新學期伊始,「就業難」的觀念便潛入高校校園,成了壓在大學畢業生心頭的一塊石頭;春節過後,這種思潮經過社會**、**的傳播,更有愈演愈烈之勢。可是,就業難到底有多難,主要表現指標如何反映等,人們並沒有乙個量化的統計;此次由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和團**組織的聯合調查,則給出了直觀的答案。

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5月底,在接受調查的2006屆本科畢業生中,「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佔49.81%,「不想馬上就業的」佔15.02%,而「沒有找到工作的比例」為27.

25%,這是對我國目前大學生就業狀況的基本描述。在同期進行的新浪網調查中,上述幾項資料的數值也基本保持一致。

可以看出,在5月底應屆大學生即將離校時,只有半數的人有乙個比較明確的就業去處,或者通俗地說「找到工作了」。儘管我們不可以將「就業」這一項指標作為教育評價的標準,可是面對為數不少的「未就業群體」,社會和有關部門不容樂觀。

課題組在發布就業狀況時,也著重指出,當前社會有乙個誤區,即片面地將就業率等同於大學生就業;而有的高校將不同專業的就業率作為確定各專業招生規模的標準,由此帶來一些不良的問題。

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有專家指出,大學生就業已經不僅僅是是否找到工作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當前嚴重的高等教育問題,嚴峻的社會問題以及不可忽視的政治問題。他呼籲,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全社會系統的重視和投入,這樣才能真正達到為適齡青年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二、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

這裡的「觀念」既有社會的觀念,也有大學生這個群體自身的觀念問題。

社會**通過較為廣泛的社會傳播渠道和積極的**引導,客觀真實地記錄大學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促進大學生平穩就業。近年來,某些**針對大學生求職過程中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和不良行為無限制地誇張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社會對大學生群體的認識,助長了不利於大學生及其就業的偏見。

不僅如此,社會**維持對大學生群體的評價和期待值,對大學生就業**現的新苗頭、新探求不是本著鼓勵的初衷去宣傳,而是帶著獵奇和挑刺的眼光去看待,主客觀上都不利於緩解就業難的形勢。先前有指責大學生賣豬肉、擦皮鞋的報道,近來又有哈爾濱一位大學生修腳工被周圍人斥以「貶值」的鬧劇。

社會觀念的扭轉要從根本上得到改觀還很不容易,特別是涉及工作地域、工作種類方面。一位在基層工作過數年的發言者坦言,在西部某城市的幾年裡,接待了很多為子女求情調動工作的父母,他們「寧去端茶倒水,也不願下基層」。

就大學生而言,理想與現實並存的雙重心態仍主導著這個群體。一方面,據調查大學生大多已走出開價虛高的誤區,有六成(66.10%)的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間;在擇業標準的優先順序上,有67.

10%的學生將個人發展機會視為擇業時的首選。但在另一方面,在就業地域的選擇上,大學生「重東部,輕西部」、「重大城市,輕中小城市和農村」的想法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變。調查中,仍有45.

93%的大學生擔心到基層和西部工作會限制個人的發展,有六成以上的大學生對到基層和西部工作持「不太贊成」的態度。

作為乙個享有高等教育經歷的群體,大學生所付出的努力,所擁有的學識、能力以及回報有的要求決定了他們具備較高的人生期待和完整的職業規劃,這些就導致他們在擇業時不免具有較高的職業期待。在對用人單位的訪談中,有77.3%的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存在期望過高的情形,表現在酬薪、地域、職位要求等。

較高的預期只是一方面,而當大學生步入社會、面臨就業時,又會因現實狀況而降低期望值,甚至喪失了基本的「大學生身份認同」,反映在調查中的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專家們的重視。課題組組長、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麗萍就指出,大學生不是普通勞動者,社會不要一味要求大學生們降低期望值,而是應鼓勵他們提公升競爭力,維持大學生身份認同。只有有尊嚴地學習和就業,才能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

三、新的動向值得重視

在本次的調查中,反映出一些就業趨勢和動向,其中有的與傳統認識基本吻合,而有的則差異較大,甚至大相徑庭。

首先,在大學生性別因素、地域因素、專業因素等方面,大學生就業狀況呈現出的態勢和已有認識基本一致,但也有差異。調查顯示,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5.71%,而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1.

08%,性別因素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但在程度上遠不及想象的嚴重。

在地域方面,分布於四個區間的16所大學的就業情況呈階梯狀分布,表明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與大學生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某種相關性,具體表現為:「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在東部、中部、東北、和西部地區分別為:62.

43%、47.88%、43.39%和41.

73%。

專業因素在大學生就業中的影響,則和一段時期以來社會的普遍認識有較大出入。按照調查中劃分的學科分類,「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居於前三位的是農學(78.38%)、管理學(58.

02%)和工學(55.44%),而醫學(31.01%)、教育學(33.

33%)和法學(37.85%)則排在了最後幾位,甚至低於傳統上被視為冷門專業的哲學(40.35%)和歷史學(51.

85%)。

就業意味著跨出學校,走向社會,適應新的環境。調查中,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的要求」最高,達到了65.9%,而有近兩成的大學生把求職技巧的缺乏當作最為頭痛的問題。

兩項資料也透露出這樣的資訊:作為供方和需方的學生和用人單位,在對接上仍存在一定的距離。另乙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是人際、社會關係在求職中的權重已越來越凸顯,41.

61%的學生認為通過家庭和社會關係、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在來自大城市的學生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51.29%,這也提示大學生積極合理地拓展自己的社會關係,積累社會資本成為個人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針對學校教育,受訪的44家單位中,有26家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定不合理,其中的22家單位明確提出當前大學教育中課程設定不合理成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制約因素,存在相關性。調查結果顯示,有55.65%的學生對於社會兼職表示認可,這也為學校在重視校內專業學習的同時平衡校內外活動的關係提出新的課題。

同時,自上世紀末以來,各學校的就業服務體系開始組建,但此次調查卻表明其效果並不能令人滿意。有40.92%的學生渴望學校能提供資訊和推薦工作,凸顯出學生對高校就業服務系統的較高期望值。

與此同時,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的評價中,持「一般」或「沒有什麼用」的學生佔到47.45%和17.38%。

第三,在教育公共政策方面,政策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偏差,宣傳和執行的力度有待加強。調查中,「對於國家和各級地方**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認識程度上,「非常了解」的學生僅佔2.56%,「比較了解」的也只有23.

77%。這樣導致學生對**政策的預期較低,影響政策應有功能的發揮,26.10%的學生由於對相關優惠政策「缺乏資訊」,他們「不贊成或不願意到基層工作」。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的心態如何?是否像**所渲染的「不安分子」?調查給出了乙個令人有些意外而又欣喜的答案:

大多數大學生能以積極的心態適應新形勢,以「求諸己」的責任感來面對眼前的困難。在關於大學生對求職挫折和失敗的認識上,有76%的學生認為是「一次必要的人生經歷」,另有21.01%的學生認為將會「使個人生活態度變得比較積極」,而對學校、社會的負面評價不超過15%;64.

09%的大學生將「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作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而選擇「調整個人心態、降低擇業標準」的則佔到27.1%。

為此,課題組和與會的專家高度評價了大學生群體的身份調整,認為這是「今天大學生可貴的品質」,「是值得珍視的社會資源和精神資源」,也「為必要的政策提供了乙個重要的『緩衝期』」。

針對就業難的問題,課題組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包括:更新觀點、提公升個人能力並維持大學生身份認同,學校層面要合理定位、就業為本、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大政策引導和提高政策有效性,全社會打造公平、公正寬容的就業環境。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期,人才供需的市場也處於相互磨合和適應階段,客觀來講,短期內找到「就業難」的根本解決之道並不現實。但是,基於實證的調查和研究,切實找到問題所在,從而喚起全社會足夠的耐心、關注和富於創造性的思維以及對大學生的愛護、理解和寬容,也不失為當下緩解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

據報告會上有關專家介紹,在人際關係之於大學生就業搜尋行為的重要性,性別、地域和專業之於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的影響以及大學生就業預期(特別是薪酬預期)等方面的調查結果與傳統觀點並不完全一致。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諱言人際關係網路之於用人環境的影響,但此次調查顯示,人際關係網路仍是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理想途徑,有41.61%的學生認為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係、託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

再如,依據大學所在地區,將參加此次調查的16所大學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部4個區間。其中,東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62.43%,中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7.

88%,西部地區高校「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1.73%,東北地區「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學生比例為43.39%。

以天津工業大學(非「211工程」重點院校)、內蒙古大學(「211工程」重點院校)、寧夏大學(非「211工程」重點院校)的學生為例,截至5月中旬他們有就業意向(含「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還沒有簽約」)的比例分別為64.09%、40.50%和31.

60%,其差距相當明顯。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4個地區的就業狀況呈梯狀分布,表明大學生總體就業水平與大學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某種相關性。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選擇

大學生就業問題 首先 畢業生要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適應社會。在擇業過程中,每一位畢業生都希望找到乙份稱心如意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樣才能實現這種願望,這就需要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不少畢業生更多地考慮 我想從事什麼職業 我願意幹什麼工作 而很少了解社會需求,很少能用 我能幹什麼 的眼光...

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第一 高考。高考本質是一場智商測試。任何知識容量有限的考試,都可以通過3 6個月反覆重複來習得。而一旦考試失利,這種loser的心態會在失利者心裡駐紮很久,造成一些長線的影響。第二 大學 知識傳承 的功能是落寞的。首先,我們學到的往往是 1過時的知識2可被技術替代的工具類知識,比...

大學生就業

如何改善大學生嚴峻的就業形勢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是民生之本,直接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針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本人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一 發展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努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公升級,大力加快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以提供更多的高學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