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備課

2021-04-12 09:51:06 字數 5554 閱讀 4229

(資料)

教學過程

動腦筋1.紙廣泛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你能說說有哪些方面嗎?

可以書寫;繪畫;用於包裝;用於製造紙質生活用品,如紙杯、紙盒、紙巾、紙衣褲等。

2.張仲景在205年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他寫此書用了較長的時間。有的史書上記載:華佗讀了《傷寒雜病論》後高興地說:

「這真是救人的書啊!」華佗是208年被曹操殺害的。想一想,華佗說過這話沒有,為什麼?

華佗沒有說過這句話。因為,張仲景在205年才開始寫《傷寒雜病論》,而且寫此書用了較長的時間,而華佗208年就被殺了。所以,他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書。

練一練b

活動與**

1.看圖分析:這是明朝人繪的《孔子聖蹟圖》中的一部分,圖中錯誤很多,比比看,誰找的錯多?

①孔子和他的學生讀的書不對,因為那時還沒有紙。②圖中的家具是明代的,不是孔子時代的。③孔子的髮髻不對。④圖中的樹是南方的,而孔子是北方人,所以不對。⑤孔子不應坐在椅子上。

第2、3題可自由發揮。

圖畫說明

漢代造紙示意圖

這是根據漢代造紙過程繪製的示意圖。這幅圖的內容反映了漢代造紙的複雜過程。最上一排分別為洗滌原料、切割、浸漬漚製和焚燒草木灰,即把麻頭、樹皮、破布、魚網等原料用草木灰水浸漬漚製,使其膨脹和柔軟,再用工具切碎,然後用水洗滌;中間一排分別為蒸煮、舂搗,即用草木灰中的鹼性溶液去掉原料中的油質、色素等雜質,然後用水漂洗、舂搗,將搗碎的細纖維加水攪拌成紙漿;最後一排為撈取紙漿、晾曬、碼放,即用一種多孔的平面篩子將紙漿撈出,經脫水乾燥後,就成了紙張。

紙成型後表面粗糙、發皺,不利於書寫,需用力砑光,使紙張表面平滑。

地動儀的復原模型和震動示意圖

張衡製作的地動儀,早在公元4世紀已毀壞。此模型是2023年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列傳》和有關考古資料複製的,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引圖

這是202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畫,由於長期積水浸泡,出土後已成殘塊。經整理復原,帛畫縱約五十厘公尺,橫約一百四十厘公尺。導引是一種將呼吸運動同軀體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方法。

《導引圖》上面彩繪了44個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形象共分4層,每層共有11個不同姿態的單人運動形象,其中31人有題跡痕跡,可以辨認出來的有20餘種。這些人物的性別、年齡、衣著和動作各不相同,有的赤膊跣足,有的穿各色長服,少數人持械,多數人徒手,其中近半數為婦女形象。

根據墓葬年代推算,《導引圖》的繪製年代最遲不晚於西漢初年,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中時代最早的健身圖譜。它的出土是我國醫學史和體育史上的一大收穫,為研究我國特有的「導引」**的歷史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形象依據。課本上的圖畫選用的是其中一部分。

【史海揭謎】

教師:史書記載,華佗讀了《傷寒雜病論》後高興地說:「這真是救人的書啊!可208年,華佗還是被曹操殺害了。想一想,華佗說過這句話沒有,為什麼?

學生:華佗沒有說過這句話。因為,張仲景在205年才開始寫《傷寒雜病論》,而且,寫此書用了較長時間,而華佗208年就被曹操殺害了。

學生:加之當時紙張使用並不普遍,更沒有印刷術,所以,華佗有生之年不可能看到此書。

竹簡在殷商時代,我國使用的書寫材料主要是龜甲和獸骨,需經特殊處理並由專門人員用刀刻寫。在銅器和玉石器上也有鑄刻文字的。西周時期,文字主要是鑄刻在銅器上。

到了春秋時代,竹木簡牘盛行,並開始使用絲帛書寫,《墨子》裡就說到「書之竹帛,傳遺世子孫」。直到東漢,竹木簡牘和絲帛仍然是重要的書寫材料。西漢末年,劉向校定皇家圖書時,都是先寫在竹簡上,以便隨時改動,待整理完畢,才將定本謄寫在帛上。

東漢的皇家藏書處東觀所藏圖書,就是竹簡和帛兩大類。

竹簡是把竹材鋸成圓筒,再剖成竹籤。書寫以前,先要在火上烘乾,以防止蟲咬和腐爛。簡有一定的長度,如2尺4寸的簡是用來寫經典、法律和國史的,一尺長的簡是用來寫信的(所以後來把信叫做「尺牘」(chǐ dú))。

簡上的文字,是用筆墨書寫的;要刪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後世又把刪改文章叫做「筆削」)。在沒有竹子的地方,則用木材鋸成段,再劈成片,刮削使平,成為木簡。寬的叫「版」,或叫「方」。

古人書寫的工具。是一種用一定規格的木板(少數用三稜形木柱)經刻寫文字後製成的書籍形式。木牘的規格據記載有幾種,但最常見的是1平方市尺、厚度為1 市寸,即「一尺一寸」,有「尺牘」之稱。

多用於書法、繪畫。

冊 ,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現在指裝潢好的紙本子.

「汗青」是史冊的意思,但是,「汗」字沒什麼其他講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沒有太多的含義,多表示藍、黑或綠等顏色,比如青天即藍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綠山。為什麼史冊同出汗、青色發生有關係了呢?   這要追溯到紙張發明之前了。

那時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記寫鐫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稱「竹簡」。竹簡的製作並不簡單,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綠色之竹),稱其為「青」;然後,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於書寫,另方面也為乾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

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漸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了。   從出土的古代竹簡來看,長的竹簡常用於書寫儒家經典;短的竹簡常用其記載諸子事蹟及史傳。

因此「汗青」代稱竹簡再演變,人們便地一步又將其代稱竹簡所記載的「史冊」了。   「史冊」與「汗青」是同義詞,當然可以通用。不過,在正式談論歷史記載意思的時候,還是多用「史冊」。

在詩詞中,因平仄或是押韻以及亮音的需要,常有人喜用「汗青」。我國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中,就有家喻戶曉的名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竹木簡在紙發明以前是人們的主要書寫材料,但由於竹木簡很笨重,帶來許多不便。據說,秦始皇一天批閱的竹木簡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漢武帝時依然難免其苦,大家教材,這是文人東方朔給漢武帝上的乙個奏本,用了3000片竹簡,兩個人吃力地抬進宮,漢武帝看了乙個月。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一種輕便、實用、經濟的書寫材料,於是造紙術應運而生。大量的考古發掘都發現了屬於西漢前期的紙,從而證明了紙的發明是在西漢。人們最先造出來的紙叫絮紙,後來發展為麻纖維紙,再改進為植物纖維紙。

(演示紙的改進)

紙是人們受到什麼的啟發而造出來的呢?大家看這個"紙"字的偏旁,對,與絲織有關。人們用上好的蠶繭抽絲織物,一些劣質的繭只能製成絲棉。

制絲棉要把蠶繭煮爛,再放在水竹蓆上打爛做成絲棉,這時竹蓆上會留下一些絲,乾後形成薄絲棉片,揭下可以用來書寫文字,由此受到啟發人們製成了絲絮紙,後來,人們又用麻做原料製成麻纖維紙。但無論是絮紙還是麻紙,其原料**少,紙的質量還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國造紙術名揚世界還是在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後。

一條竹木簡只能寫十幾、二十個字,我們手中的這本《中國歷史》課本不就要用上萬片竹木簡才能寫完嗎?那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文化發展,人們需要交流,這就需要有既方便又便宜的書寫材料。從考古發現情況來看,在新疆、陝西、甘肅、內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後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指115頁地圖),其中甘肅天水放馬灘一座西漢初期的墓裡出土的古紙殘片,是到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紙。課本前的彩圖就是放馬灘漢墓出土的古紙殘片。

紙上畫著一幅地圖。這張紙又薄又軟,紙面平滑,看來西漢初期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水平。紙的發明大大便利了人們的書寫,有利於文化的延續和傳播。

東漢時,宦官蔡倫負責管理為朝廷造紙的作坊(出示蔡倫的彩色畫像,或使用幻燈),他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於105年,改進了造紙術。蔡倫採用樹皮和一些易尋的廢舊物資,破布、麻頭、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造出了質量更好的紙。他把這批紙獻給了漢和帝。

人們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課本第117頁的圖反映了漢代勞動人民造紙的過程,首先把那些破布、舊魚網、樹皮洗乾淨、切碎,並且加以漚製(指圖上排),然後進行鹼液蒸,舂搗,配成紙將液(指圖中排),最後,用紙模簾撈取紙將,經過晾曬乾燥,揭下壓平砑光,就製成了紙(指圖下排)。

蔡倫改進造紙術以後,紙的使用逐漸普遍。後來,又經過200多年,到晉朝時,紙完全代替簡帛,成為我國主要書寫材料。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推廣,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使用紙以前,世界各地人們的書寫材料各不相同。但不是價錢太貴,就是很不方便。歐洲人本來用羊皮紙,又貴又厚又重,一部《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才能抄完。

大家都認為紙是最好的書寫材料。紙最初傳入我國的東鄰朝鮮、日本,後來又從我國向西傳入阿拉伯,並通過阿拉伯人傳到了非洲、歐洲。造紙術傳到了世界各國。

這有利於各國文化科學發展和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蔡倫蔡倫(?-121),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州)人,漢和帝時候掌管製造宮廷使用器物的宦官。蔡倫有才學,他監造的寶劍和各種器械,質量都非常好。

蔡倫曾受封為龍亭侯,因此後來人把他改進後的紙叫做「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

造紙術從我國傳播出去以前,朝鮮、日本也用簡和帛寫字,印度用白樹皮和棕櫚樹葉(我國通稱貝葉)寫字,埃及用紙草的內皮壓成「紙草紙」寫字,歐洲用羊皮作紙寫字。這些書寫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很貴。據說歐洲寫一部《聖經》,要用300張羊皮。

因此,這些材料也都不適於大量使用。我國造紙術傳播出去以後,解決了上述那些困難,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程序。正如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在評價包括造紙術在內的我國四大發明的時候所說的:

「它們改變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狀態,又從而產生了無數的變化;看來沒有乙個帝國,沒有乙個宗教,沒有乙個顯赫人物,對人類事業曾經比這些機械的發現施展過更大的威力和影響。」

蔡倫這一改進,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遠遠排在我們熟知的哥倫布、愛因斯坦、達爾文之前。2023年,美國《時代》週刊評選和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最佳發明家」,蔡倫又榜上有名。

2023年北京奧

蔡倫畫像

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約於元初五至六年(公元118~119年)蔡倫又被提公升為長樂太僕,相當於大千秋,成為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滿朝文武的奉承。正當他權位處於頂峰之際,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鄧太后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安帝皇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皇父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

蔡倫自知死罪難免,於是自盡而亡。   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先後侍奉4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后,節節上公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卻以慘死告終。但他在兼管尚方時,推動了手工業工藝的發展,被稱為東漢時期的科學家。

因而留名後世,得到史學家的首肯。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象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

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乙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種。該書內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

要注意的是《九章算術》沒有作者,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導學案

課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課時1課時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知識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成就和醫學成就,包括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 九章算術 和地動儀 張仲景和華佗。能力 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漢代造紙圖,了解造紙的工序,通過引導學生依據地動儀剖面圖,分析其原理,培養學生...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說課稿

內蒙古赤峰市天山六中蘇海波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 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首先,我說說我的選題。昌盛的秦漢文化 一 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6課的內容。本課的主題是秦漢文化,而且是昌盛的秦漢文化,主要講述的是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和醫學成就。秦漢文化是秦漢時期歷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這一時...

第7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

五化中學2009 2010學年度初一歷史教學案 課題 7 輝煌的隋唐文化 一 設計人 侯建濤 學習目標 1.掌握隋唐時期在科技和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趙州橋 唐都長安城 雕版印刷術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 杜甫和白居易。2.對比雕版印刷術與手抄筆錄的影響,培養用對比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唐詩的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