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表達技巧之詩歌結構手法

2021-04-10 09:31:05 字數 5654 閱讀 4153

所謂「詩歌結構」,是指詩人對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體現在人、事、場景的布局,區域性與整體的協調,首尾的照應,段落的過渡,線索的安排,詳略虛實的設計,時空動靜的排程等等。出題者常以「結構」為抓手,引導考生進入審美境界,體會詩人的匠心睿智。

詩歌整體結構的把握,既涉及詩歌寫作的構思,又涉及詩歌即景抒情、由事轉議等常見方法。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全詩圍繞「喜雨」展開,以春夜雨為特定物件,以「喜」字為貫穿前後的詩脈,層層敘寫,雖不見乙個「喜」字在詩中出現,但無處不顯露了詩人的喜悅之情。又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一二句寫美景,三四句寫鄉愁,由景入情,結構分明。

詩歌常見的結構方式很多。下文例舉並解析一些以「詩歌結構」為考點的例項,幫助同學們掌握相關知識,提高相關能力。

1、線索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注]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⑴詩以「微風」開頭,並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 (2005江蘇卷)

【分析】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答案】 頷聯: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頸聯: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去琴上塵埃)。

2、照應:照應是篇章間的伏筆照應,又叫呼應。一篇文章要有頭有尾,前後內容要有內在聯絡。

前面交待過的話,後面得有照應;後邊要照應的話,前邊得先有個交待。這樣,文章前後才能貫串,使讀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脈絡。

(1)照應的作用。照應能使作品結構顯得緊湊、嚴謹。

(2)照應的種類。①首尾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

②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覆照應。③伏筆照應。

先設伏筆,後予交代的照應。在一些詩歌中,詩人往往採用今昔、他我、物我對照的方式,來抒發自己或他人情感,如:《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析】 此詩共分兩闋,下闋照應上闋。「心在天山」與「當年」句相應;「身老蒼州」與「關河夢」句相應,目的在於構成對照,抒發了詞人心酸遺恨的蒼涼心情。

秋思(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並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後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涵,後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

「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臨行又開封」。可見詩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再如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裡,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濛濛的江邊,這裡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杜甫《倦夜》:「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瑩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裡,空悲清夜徂!」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抒情。

寫景通過對秋夜裡的綠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飛的螢、水宿的鳥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繪,寫出了月出到月落的過程,勾畫出一幅清涼月夜意境圖。六句無一「倦」字,但所寫意象均「照應」詩題中的「倦」,我們從中看到詩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詩題的「倦夜」意。詩人為什麼「倦夜」呢?

原因是「萬事干戈裡」,使得詩人「空悲清夜徂」。詩構造的意境和抒發的議論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局動盪不安的擔憂,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

3、 過渡

浣溪沙(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 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金多。

請說說「一霎好風生翠幕」這句在詞中起什麼作用?

【分析】此小令實際是寶貴者的人生嘆息——時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難留。而詞人的情感是通過一組景物意象傳達的。仔細分析:

上片寫的是「重簾」之外的景,訴諸「視覺」;下片筆觸轉到「重簾」以內,訴諸「聽覺」。這兒的「轉」,正是由「一霎好風生翠幕」完成的,「好風入幕」,便是乙個巧妙的「過渡」。

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乙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分析】乙個「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淒涼——這似乎不是考「詩歌結構」。但我們要回答第二問,就必須注意到:正是由「涼」這個字,詩人將筆觸從「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過渡到「梧桐缺處」的「天上之月」,讓「梧桐」、「月影」 進入畫面與「涼床」組合,共同渲染愁情,從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

4、詳略

古典詩歌中,特別是一些短小的篇章,象唐代絕句,一般而言是在第三句轉出新意,整首詩可以均衡地分成前後兩層意思。比如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有感而發。這是一般結構的常規格式。

但詩人們有時也要突破這種常規,將一句詩構成的畫面和另外三句詩構成的截然相反的畫面組結在一起,利用這種篇幅分合的一與多的懸殊表達出作者別樣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主題更加突出,還給讀者留下回味的餘地。這在鑑賞中要特別注意。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此詩以今比昔而有盛衰之感,在內容上是以寫今為主,在形式上卻以描寫過去為主,為上三下一結構。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二十評此詩云:「三句說盛,一句說衰,其格獨創。

」由於詩人在上三句是一氣而下,將過去的繁榮,美好,熱鬧,歡樂竭力渲染,寫足寫透,所以第四句的轉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見到無論怎樣興盛繁華,最後都免不了衰亡的命運。過去的統治階級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萬世不竭,而詩篇卻指出其終歸幻滅的結局,在一剎那間給人以警醒。這種效果的取得和結構的獨創性是有密切關係的。

元稹的《智度師二首》(之二)的結構與《越中覽古》相似而又相反,可謂異曲同工,善於變化:「三陷思明三突圍,鐵衣拋盡衲禪衣。天津橋上無人識,閒憑欄杆望落暉。

」這首詩為上一下三結構。首句好似急速轉換的快鏡頭,用「三陷思明三突圍」將智度師往昔的勇敢和所建立的功勞寫得酣暢淋漓,後三句連作一氣寫今日之孤獨淒涼、消極無聊,猶如逐漸橫移、放大的慢鏡頭,並最後停止下來,把人物的感情通過一種姿勢在一瞬間裡像造型藝術那樣加以固定,讓讀者面對這最終形成的「閒憑欄杆望落暉」的定格而沉思回味,從今昔對比中見出封建統治者的賞罰不公、刻薄寡恩。再比如劉長卿的《尋盛禪師蘭若》:

「秋草黃花覆古阡,隔林何處起人煙? 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這首作品在表現主人公由往昔的紅顏少年到今日的白髮老僧的對比時,借助了結構的一與多並舉的手法:

其第一、二、四句為一層意思,共同構成詩中主人公活動的背景,第三句單獨為一層意思,是詩歌所要突出的重點。具體說來,第一句寫本為行人之道的阡陌全被秋草黃花所覆蓋,可見其已久無人跡;第二句意為此地除了禪師寺院則無處可見人煙;第四句說唯有飽經霜雪的古松見過禪師少年時的容貌,則寒松之下久無他人之跡亦甚明了。總之,這三句描繪了乙個久無人跡的荒古之境。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中,詩人插入第三句,點明禪師獨自一人由少至老的變化過程。

5、鋪墊

鋪墊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節做主要情節的準備或高潮到來前作氣氛醞釀。必要的鋪墊可以製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讀者的注意力隨情節的發展而延伸。比如杜牧的《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

詩裡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地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的,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歲今辰卻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閒無處,兩鬢秋霜細有華。山接水,水明霞。滿林殘照見歸鴉。幾時收拾田園了,兒女團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⑶有人認為詞的最後兩句寫得極為感人,請談談你的看法。 (2006江蘇卷)

【分析】而我們要完成本題的這一問,就應呼叫與「鋪墊」相關的知識:本詩前六句,鋪陳天涯流浪之苦,恰恰是為了最後兩句抒情做鋪墊——作者企盼與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倫之樂。語言平素樸實,親切動人,能喚起讀者強烈共鳴。

6、伏筆

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比如張可久的《[黃鐘]人月圓·山中書事》:「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此首小令借感嘆古今的興亡盛衰表達自己看破世情、隱居山野的生活態度。全曲上片詠史,下片抒懷。開頭兩句,總寫歷來興衰都如幻夢,自己早已參破世情,厭倦塵世。

接下來三句,以孔林、吳宮與楚廟為例,說明往昔繁華,如今只剩下淒涼一片。下片轉入對眼前山中生活的敘寫,雖然這裡僅有簡陋的茅舍,但有詩書萬卷。喝著自釀的松花酒,品著自煎的春水茶,悠閒寧靜,詩酒自娛,自由自在。

「詩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種飽嘗之苦,又為後文歸隱山村、詩酒自娛作了伏筆。

7、總分和收綰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村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開頭兩句扣「野望」,與中間兩聯是什麼結構關係?中間兩聯畫面描寫有何特點?

【分析】首兩句扣「野望」,展現的是遠景,意境開闊純淨;而頷聯則是由遠及近,頸聯再由近及遠——仍然扣住「野望」,更細膩地營造開闊純淨的意境。因此這二聯與首聯是「總分」關係。頷、頸二聯,有遠近變化,有色彩,有亮度,清幽秀麗。

渭川田家(王維)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徽》。

這首詩寫了幾幅畫面?幾幅畫面的核心是什麼?

【分析】詩中描繪了五幅畫面:牛羊來下,野老眺孫,蠶兒上山結繭,農夫互道晚安。五幅畫面中,有人物:

野老、農夫;有景物:墟落、麥苗、桑葉、野雞、蠶兒。雖顯得散亂,但全詩最後兩句卻將五幅畫面「收綰」住了——《式微》是《詩經》中的一首,名句為「式微,式微,胡不歸!

」原來這五幅畫面都扣住乙個「歸」字。結尾是「主題句」,表面上散亂的景物畫面,全被主題句統一在對歸隱閒適生活的羨情之中。

詩歌常見的結構方式還有很多:如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景後情、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起承轉合……這兒就不再贅述。

【經典例題】

2023年天津卷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這道題抓住首句的「望」字設問,可謂抓住了關鍵。無盡的煙雲,悠悠江水,夕陽下的寒鴉,還有南宋統治下四百州的土地和人民,全詩之景均為詩人「望」中所見,故「望」字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乙個「望」字也寫出了詩人不勝依戀與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詩的基調。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之詩歌結構手法

所謂 詩歌結構 是指詩人對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體現在人 事 場景的布局,區域性與整體的協調,首尾的照應,段落的過渡,線索的安排,詳略虛實的設計,時空動靜的排程等等。出題者常以 結構 為抓手,引導考生進入審美境界,體會詩人的匠心睿智。詩歌整體結構的把握,既涉及詩歌寫作的構思,又涉及詩歌即景抒情 由事轉...

詩歌鑑賞表達技巧之詩歌結構手法

1.描寫手法 1.襯托 2.虛實結合 例1 夢遊天姥吟留別 析 仙境就是乙個虛象。詩云 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 虎鼓瑟兮鸞回車 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例2 李白 蜀道難 析 以虛寫實,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

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表現手法

一 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區別 表現手法是用以增強文章的整體或某一部分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使文章的整體或部分產生效果 而修辭手法則是增強文章中句子的表達效果,主要著眼於對句子的修飾 表現手法是從巨集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而修辭手法是從微觀角度表現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的界限不是絕對的。二 常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