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詩詞鑑賞答題失誤病因及糾正訓練

2021-03-04 09:59:49 字數 5092 閱讀 8115

從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的詩歌鑑賞題來看,題目的難度並不大,但答題失誤卻屢屢發生,得分的情況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鑑賞的內容外,還存在答題的形式不規範等問題。在詩歌鑑賞的訓練中,認真分析學生的各種答題失誤,診斷**,並有針對性地指明問題之所在,對於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下面結合兩首詩詞,對學生詩歌鑑賞中的八種常見**作簡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一、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後面問題。

蝶戀花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問:詞的上闕中,詩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

【解題指導】

「怎樣表現離恨苦」,關鍵是「怎樣」二字。此題考查鑑賞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有三個要點:「菊愁蘭泣」、「燕子雙飛」和「明月無情」,答題時三者缺一不可。

【參***】

詩人用「愁煙」、「泣露」將「菊」、「蘭」人格化,移情於景,借景抒發自己的哀愁;用燕子的雙飛,反襯出人的孤獨;用明月之「圓」來暗襯離別之「缺」,又借對明月的埋怨,含蓄地寫出自己徹夜未眠,從而有力地寫出自己的離恨之深。

**之一:以譯代析,沒有鑑賞。

病例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煙;天冷了,燕子成雙成對飛去,人卻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病例分析:

鑑賞離不開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鑑賞,因此詩歌鑑賞時往往有串釋一下詩句內容的必要,但是這種串釋只是鑑賞的前提,而不是鑑賞本身。這兩句的回答,只是對詩句作簡單的翻譯,沒有根據題幹的要求進行答題,顯然不符合鑑賞題的要求。「以譯代析」的結果是沒有賞析。

**之二:南轅北轍,答非所問。

病例2:表現了詩人傷心、惜別、孤獨的離恨苦。

病例分析:

題幹問的是「在詞的上闕中,詩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依據題幹的要求,學生應該回答的是「怎樣表現」,而不是「表現什麼」。「怎樣表現」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種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現。

《考試說明》對詩歌鑑賞的要求可分為內容和形式兩個部分,此題是對屬於形式部分中的關於表達技巧鑑賞能力的考查。然而,有的學生或者疏於審題,或者根本不明題意,故而出現了這種讓人哭笑不得的問答方式。問:

詩人是怎樣表現「離恨苦」的?答:表現了詩人的離恨苦。

**之三:籠而統之,以空對空。

病例3:作者用淒涼的景色描寫出一幅獨自一人、寂寞無聊的畫面,抒發自己的幽幽離愁,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病例分析:

不少學生不懂得在詩歌鑑賞時必須抓住詩歌的具體內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樣表現離恨苦」時,只用了「用淒涼的景色」這句抽象的話代替了對「菊愁蘭泣」、「燕子雙飛」和「明月無情」等一系列鮮明意象以及所用技巧的分析。由於過於籠統概括,顯得十分空洞。這種答案往往大而不當,不著邊際,失分嚴重;但又是詩歌鑑賞中最常見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之四:抓住一點,不及其餘。

病例4:作者通過對燕子等景物的描寫,寫出自己的離恨苦,襯托出自己的苦悶心情。

病例分析:

詞的上闕出現了一連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這「一連串的意象」渲染一種淒苦的氛圍,藉以烘托自己的「離恨苦」。在表現「離恨苦」時,各個意象所表現的感情是各有側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別的——燕子的「雙飛」是用來反襯孤獨,「菊愁蘭泣」是借擬人手法「移情於景」,「明月」則是以「滿月」之「圓」暗襯自己的「別離」之「缺」。對於這些「區別」和「不同」,考生在答題時是應該予以充分注意的,並作出具體的分析,而不能從諸多意象中單單拈出乙個「燕子」,然後用乙個「等」宇一帶而過。

以偏概全、掛一漏萬,肯定會嚴重失分。

**之五:浮在表面,缺乏分析。

病例5:作者借景抒情,用了菊、蘭、燕子、明月等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景物無情人有情的情感,強烈地抒發了自己的離恨苦。

病例分析: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經把幾個意象一網打盡,無一遺漏。按說該無可厚非了,其實不然。

根據題幹的要求,學生應該答的是「用菊、蘭、燕子、明月」等「怎樣」表現了「離恨苦」,重點在「怎樣」,也即藝術技巧;而不是「用菊、蘭、燕子、明月」表現了「離恨苦」。學生只是將意象當作乙個個例子,用來證明自己的某些觀點,缺少結合詩句本身進行分析,觀點與例子之間只是一種水與油的關係,觀點脫離詩句本身,詩句成了觀點的外衣,停留在「觀點」加「例子」的層面上,不能體現詩句蘊涵的思想內容,沒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這種浮在表面,落不到實處的「賞析」,顯然違背了詩歌鑑賞的規律,也是詩歌鑑賞嚴重失分的乙個原因。

【優秀答卷】

例1:首句用擬人手法,移情於物,表面寫菊愁蘭泣,實則是人內心悲傷;然後用燕子雙飛來反襯人孑然一身,凸顯出主人公的孤獨和對所思之人的期盼;最後兩句再次使用擬人的手法,埋怨月光照朱戶的無情,以明月「不諳」襯「人諳」。反覆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表現離恨苦。

例2:花籠輕煙,似脈脈含愁;蘭花沾露珠,像默默飲泣。作者先把菊、蘭擬人化,表現出自己的哀愁。

燕子雙飛反襯出詩人的孤獨,明月之「圓」暗襯離別之「缺」,作者借物抒情,用了「擬人」和「反襯」表現了離恨苦。

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後面問題

春興武元衡

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

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問1:詩歌

三、四句中的「吹」、「逐」很富表現力,試具體分析二字的作用。

【參***】

「吹」字有喚醒之意,它使春風顯得特別多情,喚起遊子的鄉思並且特意殷勤吹送詩人的鄉夢,為鄉夢作伴引路;「逐」有急切的意味,不僅寫出了思鄉之切,而且乙個「逐」字還使鄉夢由無形變有形,具體形象可感。

**之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病例6: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想念春天,便夢見春風。

本來夢是人的主觀意識,但這裡用「吹」,說明作者是因春風而發夢。「逐」是追的意思,不說春風帶我,而說我追春風,是夢嗎?表現了作者對春的嚮往。

病例分析:

語言的鑑賞也需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對詞語內容的正確理解,第二步才是對其「表現力」也即表達效果的賞析,沒有正確理解也就談不上賞析評價。而正確的理解又來自對詩歌的整體閱讀和把握。

也就是說,鑑賞詞語時眼睛裡不能只有詞語,而應該兼顧全篇,胸有全域性。否則就很容易使分析離譜走調,上一病例便是在整體把握上出現了偏差。學生對揭示題旨、堪稱詩眼的「鄉夢」二字忽略不見,就海闊天空地去談「吹」論「逐」,結果誤把一首思鄉詩說成是「表現了作者對春的嚮往」。

問2:「春」字在抒發感情方面起什麼作用?

【解題指導】

此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一如2023年全國卷考對李白《春夜洛城聞笛》的「折柳」、2023年全國卷考對王維《過積香寺》詩眼「咽」、「冷」的理解。

【參***】

在整首詩中,「春」字貫穿始終,它觸發鄉思,引發鄉夢,吹送鄉夢,無所不在。由於春色春風的薰染,使鄉思鄉夢滲透了春的溫馨明麗色彩。

**之七:望文生義、任意發揮。

病例7:春天是一年的開始,代表著萬物復甦,也是給人帶來希望的季節。作者陶醉於春天,體現了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抒發了快樂的感情。

病例分析:

詩歌中的詞語往往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不少學生在答題時不領會具體語言環境,常常用詞的基本義替代詞的語境義,望文生義、牽強附會,以致誤入歧途。如由「春」想到「萬物復甦」、想到「希望」、想到「熱愛生活」,就是典型的以基本義替代語境義的錯誤;不少學生在答題時拋開詩歌的思想內容大談自己的感想,任意發揮,結果離題萬里。

這種任意發揮的答案,無視詩歌鑑賞的根本前提是「鑑」,信馬由韁,偏題在所難免。如2023年全國卷要求分析《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的「折柳」寓意,就有不少考生大發感慨:「詩句讓我深深地佩服李白那高超的藝術手法,更欣賞詩人在幽靜的夜晚聽著笛聲和折柳聲的高雅情懷,所以『折柳』二字是關鍵。

」失分原因如出一轍:胡亂發揮是其失分的癥結所在。

**之八:無中生有,盲目套用。

病例8:作者借「春」表達了對生命的熱愛和為國效忠的強烈願望。詩人連做夢都想隨春風來到洛城,可見詩人懷才不遇,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

病例分析:

在閱讀學生的詩歌鑑賞答卷時,常常會讀到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這和一些同學在答題時不顧及具體語言環境而妄加揣測大有關係。有的同學總是戴著有色眼鏡讀詩,無論是一首表現什麼內容和感情的詩,也無論題目要求回答的是什麼,他都先從政治角度切人,絞盡腦汁地去從字縫裡發掘詩的所謂政治意義。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如上例,考生由「春」想到了「熱愛生命」、「為國效忠」、」懷才不遇」,乃至「渴望一展雄才的豪情壯志」,憑著自己的想象隨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象的名詞術語當作****,盲目照搬,亂貼標籤,而不去認真揣摩品味詩句本身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態度,結果卻是和詩意風馬牛不相及。

高三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訓練後,大多已具備初步鑑賞詩歌的能力,但由於閱歷淺、積累少、認知不深,常常套用一些關於詩歌鑑賞的常用術語。如鑑賞山水田園詩時就套用「隱逸」、「閒適」、「熱愛自然」;鑑賞邊塞詩則套用「建功立業」、「思鄉懷遠」;鑑賞詠史詩.就認為是「借古諷今,抒發歷史滄桑感」;詩詞中若有花落飄零之景,就認為是「傷春惜春」;若作者是杜甫、自居易,則主題多是憂國憂民;若作者是李清照和柳永,則內容離不了離愁別恨……這種推測,雖然在某些時候會僥倖「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藝術風格,尤其是詩歌作品本身等進行理解判斷,分析綜合,那答題結果往往千人一面,鑑賞格式化、生硬化。缺乏個性與靈性的所謂鑑賞只會讓閱卷老師產生厭倦。

【優秀答案】

例1:「春」字貫穿了全詩,引起思鄉之情,又把思鄉之夢送回家鄉。給人一絲溫馨的感覺,並不像秋思那麼淒涼悲苦。

例2:「春」貫穿於全詩之中,觸發鄉思,引動鄉夢,使得原本傷感的鄉思鄉夢似乎也滲透了春的溫馨,抒發了夢境中心靈得到慰藉的喜悅。

例3:「春」字貫穿全詩,因春天的景物觸動了漂泊異鄉的情懷,由春觸發了思鄉,而思鄉夢也隨春風而生,逐春風而歸,春的色彩是明麗的,更多地體現出了鄉思的傷感惆悵而減少了沉重蒼涼。

【鞏固訓練】

例1.曉上空泠峽①

王罔運②

獵獵南風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

慣行不解愁風水,瀑布灘雷只臥聽。

[注]①空泠峽:在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上。②王罔運(1832 1916),近代著名詩人。他早年懷有遠大的敢治抱負,然而屢遭控訴,於是絕意仕進,歸而授徒。

(1)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情景?

參***:拂曉時分,獵獵南風吹拂著江邊驛亭。詩人乘坐小船在縴夫的牽引下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例2.三江小渡

楊萬里溪水將橋不復回,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1)本詩的「詩眼」是什麼?

參***: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詩人採用什麼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詩詞鑑賞高考古典詩詞鑑賞複習 答題技巧例析

一 檢測語言 解說語言的表層含義 08 北京卷 12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 題。10分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注 顧炎武 明清之際著名學者 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 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訓練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訓練 宋詞部分 2008 10 29 20 16 49 分類 預設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1.閱讀下面這首詞,回答問題。望海潮秦觀 梅英疏淡,冰凘溶洩,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遊,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

高考古典詩詞鑑賞訓練 2

1.前六句表現了桐樹怎樣的特點?2.請對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簡要評價。分析 解答此詩必須了解托物言志的特點。托物言志是指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感情,寄託心態,它可分為兩種。一是借物以抒發對自身遭遇的感慨。如虞世南 蟬 就是借蟬 垂綏 狀和 流響 聲 清露 之高潔 疏桐 之高挺來喻其不與流俗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