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

2021-03-04 00:57:29 字數 4553 閱讀 2925

什麼是問題

問題是智慧型之源

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渴望自己獲得智慧型,都希望自己的智慧型能夠不斷地得到增長。但是,這些希望自己不斷增長智慧型的人往往卻拒絕問題,不願意自己遭遇更多的問題。

於是,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矛盾的局面:一方面,希望自己得到智慧型,一方面,不想讓自己遭遇問題。然而,這些人都無法迴避這樣兩個簡單的邏輯:

·沒有人可以在沒有問題的幫助下,使自己的智慧型得到提高。

·沒有人可以不借助解決問題的成果來證明自己的智慧型。

由此可見,問題和智慧型原本就是一體,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智慧型就不能解決問題,沒有問題的引導,智慧型也很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人類的智慧型都是被問題訓練出來的,都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出來的。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關於問題的定義—— 問題是智慧型之源!

任何希望自己進步的人,都必須通過解決問題來完成進步的過程。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人們像渴望智慧型一樣渴望問題的時候,人們積累聰明才智的方式將得到革命性的改變。

可以這樣講,想擁有多少的智慧型,首先就取決於對問題難易程度的選擇,選擇簡單的問題,甚至是逃避問題,那就意味著放棄讓自己的智慧型得到進步的可能,甚至是讓自己越來越遠離智慧型。

當乙個人能夠解決乙個班的問題的時候,他就是班長;當乙個人可以解決乙個車間的問題的時候,他就是車間主任;當乙個人可以解決乙個廠子的問題的時候,他就是乙個廠長……

中學的時候,我是學校代表隊的運動員。那一年的冬天,我的訓練格外的刻苦,當我所能夠舉起的啞鈴的重量在不斷地提公升的時候,我就會發現自己所擲出的鉛球也會越來越遠。

發現了嗎?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肌肉更富有力量,你就需要增加訓練的阻力,也就是增加啞鈴的重量。同樣的,如果你想增加你的腦力,也同樣需要增加阻力,也就是問題的難度。

如果你拒絕問題,你也就是在拒絕智慧型。

發現更有價值的問題,距離擁有財富就很近了。

問題是你獲得財富,尊嚴、地位……等一切的最好的嚮導。

逃避問題的人,不可能有任何成功!!

你的價值取決於你所能解決問題的價值。

你的智慧型和你的肌肉一樣,需要通過提高啞鈴的重量,才能得到不斷地提公升。

沒有比較就沒有問題

所有的問題都是比較得出來的。如果沒有比較,就不可能確定任何問題!

如果乙個問題被提出來之後,提出者卻不能給出他是通過怎樣的比較得出這樣的問題的話,只能說明,提出者所提出的不是問題,充其量只是某種現象、某種猜測,甚至是對某種情緒的宣洩。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如果聽到「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超過十萬億了,」他們不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將這樣的問題稍微調整一下, 變成「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近幾年都以百分之

八、百分之九的速度增長」,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不會有什麼感覺。但如果再把問題變成「理論上講,在近八年的時間裡,中國的人均收入翻了一番」,甚至,你告訴他「北京的人均收入的增長或許比全國的平均值還要高一些」。那麼,很多人就會有非常明確的感覺了——我的收入翻番了嗎?

看到了嗎,人們在感受到問題的同時,一定是要伴隨這一種比較的,而這種比較離自己的利益越近、離自己的工作越近,就越容易讓人產生問題感。反之,你再給他多少資訊,他也很難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問題。

如果你問乙個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都有什麼?」絕大多數人都會說出一堆:「工資收入不高、不被領導重視、工作壓力大、周圍朋友少……」或許你會得到很多類似的回答。

再請你仔細想一想,這些真的是問題嗎?如果他們是問題,他們是通過什麼樣標準的比較而得出的呢?如果你這樣去問剛才給你羅列出很多問題的人,他們或許會突然間愣住,茫然不知所措。

很多人腦子裡都會有很多問題,或者說他們自認為自己有問題,然而,他們總是拿不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並老覺得自己生活在問題之中,總也走不出問題的陰影。而這一切的原因所在——他們用現象、用感受、用情緒……代替了他們對問題的清晰認識。

他們沒有比較就認為自己已經非常清楚的看到了某個問題。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樣乙個結論——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他們看不到問題,他們看到的是「自己曾經的經驗、自己的期待、自己的判斷、甚至是自己的情緒」……

乙個人走進a諮詢公司,要求就卡拉ok市場做乙個調查。於是a公司的諮詢師給他拿出一張表,讓他對希望了解的諮詢內容做選項:卡拉ok的裝置、卡拉ok營業場所的分布、卡拉ok不同時間段的價目、卡拉ok消費群體的特徵……,而他幾乎把**上所有的專案全部選定了。

於是a公司的諮詢師便問他:「先生,看來您對卡拉ok市場完全沒有了解,您現在卻要付費來研究這個行業,我們相信這不是偶然的,您能告訴我,促使您有這樣諮詢動機的原因是什麼嗎?……」

經過一番討論,諮詢師得到了這樣資訊:這位先生繼承了一塊土地,而一直以來把它作為停車場使用,收入足可以讓他體面的生活。然而最近在和他的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他發現他朋友們的資產數量遠遠超過了自己。

於是經過四方了解,他才知道周圍的這些朋友,有開眼鏡鋪的、有開美容店的、開餐飲店的……等等,此時他也結合自己的性格和可能的資金投入,決定向他的一位朋友一樣,開一家卡拉ok店,在做出這樣的決定後,他走進了a諮詢公司的大門。

看到了嗎?這位先生的問題是,怎樣做才能使處在乙個特定地點的300餘平公尺的土地得到增值,而不是他一直自認為已經看清楚的問題——如何經營一家卡拉ok店。

給不出依據的問題不是問題。

不能用現象、猜測,甚至是某種情緒的宣洩,來代替問題。

乙個數字不能說明問題,兩個數字之間的比較,就更容易看出問題。

距離自己的利益越近,人們越容易看到問題。

大多數人所說的「問題」,往往只是情緒、感覺,它們與真正的問題還有很大的距離。

如果用現象、用感受、用情緒……等代替對問題的認識,就永遠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如果「什麼都想知道」,其實說明的是「什麼都不知道」。

突然間想知道很多關於a的事情,背後一定有原因。

很多人自認為已經看清楚的問題,其實都不是他們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

問題決定「你是誰」

看一看下面這幾種人,他們都處在什麼樣的狀態呢?

小a努力找工作已經有3個月的時間了,發出了上千份的簡歷,經歷了38次的面試,至今還沒有哪家企業願意僱傭他,並發給她工資。請問,小a面臨的是什麼問題呢?企業不用他的理由,相信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

因為,她甚至沒有統計過自己最短的面試時間是幾分鐘,最長的面試到底持續了多長時間。說明小a對面試時間的長短和能否被聘用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並不十分清楚。

小b在三年的時間裡換了8份工作,而且這8份工作好象還都分別屬於8個行業,如果他第9次換工作的理由,還是因為自己的才能不能夠被領導發現,或者是想獲得更高的薪水,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地講,他沒有能力回答這樣的問題——在每乙個崗位上,你到底創造了怎樣的價值;在每一次進入新公司的時候,是不是首先意識到自己必須要融入到這樣乙個集體中,以及怎樣做才能夠更快地融入這樣的集體。

小c在乙個企業裡用了2年的時間從乙個普通統計員做到了副總經理的位置,在這段時間裡,企業的規模也從年銷售額1000萬提高到了5000萬。小c此時需要面對的問題是怎樣遠距離的控制業務,也就是怎樣在其他省市建立分公司,以擴大企業的銷售規模,同時他還必須思考在分公司裡,到底是派駐自己非常了解的現在公司裡的人,還是充分信任當地的加盟者。由於業務量的提高,小c開始思考廣告的問題,他必須知道同樣的錢怎麼樣花才更具影響力。

上述的3類人從一方面講,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問題。從另乙個角度講,他們所面對的問題決定了他們所處的生活和工作的狀態,從而也決定了「他們是誰」。小a是乙個為生存而發愁的人,小b是乙個找不到發展方向的人,小c和他們相比,或許就相對幸運一些。

生活中會有很多人希望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順利地從小a過渡到小c。但是在這裡,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只有當你能夠仔細的羅列出自己所經歷的現象,並能從中提煉出問題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你是誰」。

也只有當你清楚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也就是「你是誰」的時候,或許你才可以更冷靜的思考,下一步你該做什麼。

如果你清楚為什麼總是這一類的問題在找你的時候,你就更有機會從自身的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不主動地關注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你就會被一連串低階的問題所困擾。

問題不等於現象,更不是情緒的宣洩。用成果證明自己,將有助於培養自己積極面對問題的態度。

不同的人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講就是:面對什麼樣的問題往往決定著自己所處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如果你有能力羅列出你所面臨的問題的話,請你找機會將同樣的問題問給你周圍的人,看看他們是不是也和你有同樣的觀點。如果有機會請多問一問比你更優秀的人。

如果你不能夠清楚為什麼總是這一類問題找你的話,你就沒有機會擺脫現在的狀態。

到底有幾種「不知道」

在現實工作中,「不知道」似乎是一種非常模糊的狀態——有的人知道了裝作不知道;有的人不知道裝作知道。本節所要**的是乙個人真正的內心狀態,是乙個人真正需要認識和理解的「不知道」的狀態,而不是某些欲蓋彌彰的、逃避責任、過分冒進……等通常情況下的不知道。

第一種不知道是一種絕對的不知道。這樣的不知道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的不知道」,甚至是很多人不想知道、不用知道的「不知道」。比如說,對於絕大多數北京人而言,他們並不需要知道東京的水果**,也並不需要知道東京的租房**,這樣的不知道就是屬於絕對的不知道,而且也不用知道。

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甚至沒有想過自己需要知道這樣的「絕對的不知道」。

因為,這樣 「絕對的不知道」既跟自己無關,也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一句話,這樣一種「絕對的不知道」,其實可以讓它一直不知道下去。

第二種不知道是想知道卻不知道的「不知道」。比如說,業務員想了解客戶的需求,但是卻沒有客戶願意直接告訴他;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特別需要了解企業的需求,然而卻沒有人教他們;當乙個人接手新工作的時候,由於沒有經驗,不知道從何開始……,這些都是屬於想知道卻「不知道」的狀態。

內訓定製時代的全面來臨解決問題才是硬道理

中華內訓網內訓定製方案詳解 作者 中華內訓網培訓顧問劉艷琴 企業內訓近年來已成為各大企業用來提公升管理能力和執行力的重要手段,可是目前培訓市場的機構和培訓課程之多,也讓企業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甄選。如何讓企業內訓真正的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如何有效的利用企業自有的培訓資源和案例,這些都是困擾企業培訓工作的乙...

業績才是硬道理

近年,我開始轉型做銷售管理的培訓工作,職業之便,可以和專家組一起研究銷售管理的問題,那些雪藏已久的想法終於有機會成為課題,放到臺面上討論一番。在初步形成自己的系統後傳授給受培訓的銷售管理者,不期深受大家歡迎。然而,通過培訓傳播畢竟有限,我希望能與更多的銷售管理者和老闆交流這些心得體會,這種想法催生了...

活著才是硬道理

活著,才是硬道理!或許很多人看過了,但還是有很多像我一樣的新手沒有讀過,我是用了乙個多小時認真地讀完的,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人也了解到,很實用也很實際 1.白色車,安全係數最高。澳大利亞研究者新近發布調查報告,黑色汽車在白天與黑夜的事故率均高居榜首。在白天,黑色汽車比白色汽車事故率高12 在黎明前和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