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的寫作

2021-03-04 00:47:34 字數 4939 閱讀 9960

讀後感寫作範例評析

我以為,讀後感是屬於那一類文章:好寫但不易寫好的,看完一篇文章總會有感受,或多或少都想說兩句,但是關鍵在於抓住中心,談出自己體會最深的那一點,不要「無病呻吟」,更不要「泛泛而談」。

「把理想化作現實天空中的七彩圖畫」是每個人的夢想,「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動聽的旋律還在耳邊縈繞,請看這篇《讀《登山人》有感》和老師的精彩評析,會有收穫的!

1.寫作訓練題

2.寫作要求

3.范文

4.范文評析

1.寫作訓練題:

讀後感》

2.寫作要求:

a.認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領,抽出中心,引出自己的見解。(即文章的論點)

b.抓住要點,談自己最深的感受。切記不要面面俱到,才不至於中心模糊,泛泛而談。

c.聯絡實際,努力開掘。不要把聯絡實際理解為自我檢討,或者在文章末尾加一段表態的話,可結合生活經歷中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東西談。

3.范文

讀《登山人》有感

①乙個偶然的機會,我讀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登山人》。它講了這樣乙個故事:一天,兩個登山迷一起去登山,半途中忽然下起了雨,其中一人半途退下山來。

第二天,兩人又見了面,頭天上山的人奇怪地問下山的人為何只登了一半,下山人自作聰明地答道:「我的願望是飽覽群山美景,我一生中登了無數名山,昨天,有風雨阻撓,少登一座也無所謂。」而登上山的人卻笑著說:

「我喜歡風雨。」

②讀完之後,我不禁為那下山的人而惋惜,他可能很難實現自己的夙願了。風雨裡的美,是晴天登山所難以想象的。晴天的美,美在「清明」,但由於清明,失去了想象的變幻;風雨中的美,美在縹緲,它可以令人進入想象的空間,虛幻的時空,是登不上山頂的人所品味不到的。

③世上有人喜歡晴空萬里,麗日當空;有人喜歡陰風怒號,大雨滂沱。但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風雨,風仍會刮,雨仍會下。討厭風雨的人此時會煩悶、退縮甚至躲避;而喜歡風雨的人,此時會與「晴明」時一樣快樂,並且懂得面對與承擔。

④生活中的挫折與打擊,彷彿就是風雨。如果我們畏懼、躲避,那麼我們就很難「飽覽群山美景」,更不可能成為乙個成功者。但如果懂得而且勇於承擔與面對,挫折與打擊就可以讓我們更富於自信,在失敗中找到轉機,在成功中奠定基石,在逆境與順境中同樣保持著奮鬥的姿態!

每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無數「風雨」,有的人百折不撓,最終登上知識的巔峰;有的人畏縮不前,最終失敗,落入深深的谷底。有的人把理想變成現實,有的人把理想帶進墳墓。

⑤「不經歷風雨,如何見彩虹,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當登上山頂,俯視風雨中的霧氣迷朦的城市、鄉村;仰望著烏雲流動的墨藍色的天空時,當克服了困難走向成功時,才能真正體會到執著的「登山人」成功的喜悅!

4.范文評析:

a.文章層次分明,中心突出

①段用簡鍊的語言引出所讀文章《登山人》;②段抓住原文要點,晴天的美,美在清明,風雨中的美,美在縹緲。因為害怕風雨而退下山的人,並為自己找到理由:登過許多名山,雨中登不登無所謂。

③段接著提出: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自然界的「風雨」不止——人生道路上挫折失敗總會出現。⑤段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勇於面對與承擔挫折與困難。

在失敗時要尋找轉機,在成功時奠定基石,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態度。文章最後以成功的登山人**遠矚風雨中縹緲美景作結,鼓勵人們勇於登山,並直上峰頂,把理想變成現實,不要象下山人懼怕風雨,把理想帶進墳墓!

b.文章運用對比論證、喻證法,觀點鮮明論理透徹。

文章時時用登山人與下山人的兩種不同態度去闡述中心,對比鮮明,觀點明確。用「風雨」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困難,形象易於理解。

讀後感的寫法指導

一、讀後感寫法指導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二、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勾聯。因此,讀後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梁)

結感(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著橋梁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

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 。「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乙個「感」字。

「結感」收束全篇,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三、讀後感的寫作步驟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

所以,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後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

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於《紅樓夢》的讀後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那麼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寫作的乙個規則。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

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後,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並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後感」。

第三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游離於感點之外。

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感還要聯絡實際,深入論證。聯絡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絡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絡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絡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著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乙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讀後感寫作案例剖析

以《202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上海語文試題》作文題為例,具體說明讀後感的寫作流程。

32.閱讀下面文字,以「『回聲』的啟示」為題,寫一篇700-的文章。

回聲有乙個小孩子,不如道回聲是什麼東西。有一次,他獨自站在曠野,大聲叫道:「喂!

喂!」附近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聲,「喂!喂!

」他又叫:「你是誰?」回聲答道:

「你是誰?」他又尖聲大叫:「你是蠢材!

」立刻又從山上傳來「蠢材」的回答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孩子回家後對母親訴說,母親對他說:

「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和和氣氣地對它說,它就會和和氣氣地對待你。其實,世上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啊!

」例文:回聲的啟示

上海考生

對著小山尖聲喊叫,便得到尖利刺耳的回聲;而對它和和氣氣,便的到柔和溫婉的回聲。得到什麼樣的回聲,全取決於我們在小山面前發出的最初的聲音。

人們常說「世事難料」,其實並不如此。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世事便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這便是回聲的啟示。

面對他人,如果我們捧出「真誠」,就能收穫「友情」;如果付出「猜妒」,比、便只能品嚐「孤獨」。《紅樓夢》裡的王熙鳳,其心計可謂舉世無雙,但過多的心眼縱然讓她在賈母前落下個好名聲,卻終究擺脫不了寂寞無伴的悲哀。即使對貼身丫環平兒,她也一概以猜忌相對,這當然不能以心換心了。

連曹雪芹也不由發出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慨嘆,其原因便在於她沒有付出應有的「真」,便當然得不到「真」的回聲。

面對人生,如果我們付出「努力」,便能收穫「成功」;如果付出「享樂」,便只能得到「哀嘆」。偉大文學家魯迅一生的努力可謂光照史冊,他不厭其煩地做著「一木一石」的工作,又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即便在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之後,他仍一刻不停地在努力。

當我們翻閱《魯迅全集》的鴻篇巨制,仰望先人的成就時,常常流連於先生的「回聲」,卻忘了看一看先生當初那一聲聲頑強、堅毅的奮鬥的吶喊。有的人在臨終之際,哀嘆自己今生一事無成,抱怨命運的不公,但他們卻忘了這「平庸」的回聲正是對他們青壯年時沉溺享樂,不思進去的最公正的回應。

回聲是公正的。因此,它最「無情」,卻又最「有情」:捧出「奮進」,便收穫「成就」的回聲;捧出「拼搏」,便收穫「勝利」的回聲;捧出「自信」,便收穫「堅強」的回聲,捧出「勇敢」便收穫「堅毅」的回聲。

相反,若你付出的是自私、懦弱、沉淪……你便決計只能得到孤獨、悲傷和失敗的回聲。

讓我們記住那位母親的話,捧出愛,捧出心,收穫一曲「真、善、美」的回聲。

寫作分析:

綜觀全文,本文能很好地把握《回聲》這篇材料的內涵,抓住回聲的性質和「母親」的話,準確定位感點: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世事,世事便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回報我們;在論證方面,也多種角度、多種方法、選取典型事例深入論證中心論點;文章也體現了作者相當的文化底蘊,平時沒有對名著、對魯迅有一定的了解,開卷論題是不可能信手拈來如此貼切的例子的。

本文第一節複述材料,是述讀,用精簡的一句話概括《回聲》的內容,並緊扣材料,用「得到什麼樣的回聲,全取決於我們在小山面前發出的最初的聲音。」為下文感點的提出蓄勢、鋪墊。

讀後感的寫作

一 讀後感的特點 閱讀中和閱讀後通常有三個事情要作 一是摘錄好的詞語 句子和段落,做好積累工作 一是縮寫內容,或者編寫提綱 一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 讀後感 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 讀 而後才有 感 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 一本書 一首詩,而後將自己的...

讀後感寫作講解 怎麼寫讀後感

一是要重視 讀 在 讀 與 感 的關係中,讀 是 感 的前提 基礎 感 是 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 讀 而後 感 不 讀 則無 感 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後感寫作指導

編稿 李曉波審稿 李家聲責編 張曉春 說明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讀後感 的 感 是因 讀 而引起的。讀 是 感 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 感 讀得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