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資本論讀後感讀書筆記

2021-03-04 00:40:24 字數 3332 閱讀 5167

讀書筆記——資本論

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要了解馬克思理論思想,必先通讀《資本論》。《資本論》是馬克思用畢生的心血寫成的一部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是人類歷史上經驗和智慧型的結晶,是對國際工人運動鬥爭經驗的總結,它被譽為:馬克思一生最偉大的主要理論著作;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

《資本論》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的確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它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鬥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成為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強大思想**。《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為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乙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資本論》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正如列寧所說:「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於一門科學」。

馬克思使用從抽象上公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一致的方法,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運動的辯證分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生、發展和克服的過程,從而透徹詳盡地闡明了唯物辯證法關於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學說,闡明了唯物辯證法的實質。

《資本論》的第一篇商品與貨幣中關於商品的交換過程中談到:「商品對其所有者而言是非使用價值的,對其非使用者是使用價值。因此,商品必須全面轉手,這種轉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換,從而使商品彼此作為價值發生關係並價值來實現。

可見商品在能夠作為使用價值之前,必須先作為聚氨酯來實現。」此觀點很精確地闡述了交換對與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從商品的定義出發。我們都知道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由此可見作為商品與其他東西的區別一是交換,而是是勞動產品。

其兩者共同構成了商品的屬性。因為可以用來交換,所以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因為是勞動產品,其中凝聚了人類的無差別勞動,所以商品具有價值。

從其屬性來講,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要生產產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被的使用者手裡,最後,沒有物品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品無用,則其中包含的勞動也沒用,也就不形成價值。因此,交換這一過程在這裡發揮了很關鍵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時實現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實現了商品本身的意義。

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過程也是創造財富的過程。交換創造財富。正如書中所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

而財富的獲取是通過堆剩餘價值的剝奪。商品因為交換過程而從他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裡轉到把他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受咯。這過程在此是一種社會的物質交換。

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代替另一種有用的勞動方式的產品。商品到它使用價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換領域轉入消費領域。商品因為有交換因此有了貨幣,有了在市場的流通。

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為資本貨幣流通形式卻是g——w——g,g——w——g之間是有意義的,因為其中g——w——g』,g』=g+g』』即是於原來的支付的貨幣額加上了乙個增值額。這個增值額超過原價值的餘額,稱為剩餘價值。因此,商品以貨幣為媒介,通過交換,創造了剩餘價值。

也就是創造了財富。

由此可見,交換是商品形成和發展的乙個過程。也是商品實現其意義的手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二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乙個自然物質的原子。

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馬克思同歷史上的經濟學家,特別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上的重要分水嶺在於:馬克思認為,經濟範疇是經濟現實關係的科學抽象,而隨著經濟的現實關係的變化,經濟範疇也應當相應發生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生產方式都不是「結晶體」,而是乙個「變化的機體」。

因而,人們認識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律的範疇,也不是永恆的,而是處在不斷變化發展和否定的過程中。有些經濟範疇的內涵,會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性質,有些經濟範疇只說明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實質上它已不再適用,這時它只會作為人們認識經濟現象的歷史痕跡保留下來,而一些新的經濟範疇會代替舊的經濟範疇。

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是立足於商品經濟社會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看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是長期的、有階段性的,這一發展過程必然決定著勞動價值論要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地向前推進。

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創新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係的一種確切反映,是科學體系發展的必然途徑。

馬克思有關生產勞動的論述對我們有很重要的啟示,為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

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乙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

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踐的論證,《資本論》中有的理論雖然存在不足,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馬克思留給我們的財富是巨大的,而作為後輩的我們,唯有將這一巨大的財富繼續傳承下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之以修改,使其更受益於後人。

《資本論》讀後感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 資本論 這本書,知到書中有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餘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經過乙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穫匪淺!只可惜,由於閱歷和時間的關係,使我無法對 資本論...

資本論的讀後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 資本論 感觸比較多,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 勞動形態 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

資本論讀後感2019字

關於 資本論 的內容,馬克思在 資本論 第三卷開篇時指出 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