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小章節讀後感

2021-12-30 13:31:57 字數 1540 閱讀 4989

資本論第三篇第四章讀後感

資本論第三章第四篇論述的問題是「機器和大工業」。

18世紀的時候,英國掀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機器的時代。當時的機器是以蒸汽機為動力,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機器代替人力勞動。這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場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

機器的出現,使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廠。從此之後,自耕農階級消失了,而資產階級開始崛起。正如書中所論述「機器大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是生產剩餘價值的良好手段」,機器的出現,大大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那麼,「大工業」是什麼?大工業就是借助於機器來生產的大工廠,它的生產資料是機器。大工業是伴隨著機器而問世的,而它的問世毫無疑問給傳統手工工廠帶來了巨大的衝擊。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不斷更新,優勝劣汰是社會上的生存法則。手工業的沒落,也意味著大工廠也會有一天沒落。那麼,大工業該如何才能永葆青春?

書中給出了答案----「大工業必須掌握它特有的生產資料,建立起與自己相適應的技術基礎,才能自立「。

機器,實際上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利器。一件商品,經過機器的處理,機器所磨損的代價就要加在商品上去,所以商品的價值就會隨之公升高。然而,大工廠是把商品的**降低了的。

原因在於機器把生產效率提高了。機器磨損的代價遠小於機器提高效率的收穫,所以商品最終的**(相對於手工產品),是降低了的。

對於消費者來說,機器的出現無疑是降低了他們購買商品的**。然而,對於工人來說,他們受到的剝削更徹底了。資本論中說道「機器從一開始,在擴大資本固有的剝削的領域的同時,也提高了剝削的程度」。

我個人認為應當從以下方面分析:機器的出現使商品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時也使工人的就業崗位大幅度減少。也就是說,機器搶了工人的崗位。

因為機器更快,更加任勞任怨,它們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工作,卻不會發生工作糾紛。很明顯,資本家們更願意使用機器。但是,大工業的執行還是需要一定量的工人操作的。

於是就出現了崗位供不應求的局面。工人們為求上崗,往往壓低身價。這就給資本家們創造了剝削得更加徹底的機會。

雖說機器出現之前,工人就已經被剝削。但機器出現之後,工人們更加苦不堪言。此外,資本論中還提到兩點資本家們加重剝削的途徑:

一是提高機器的效率,二是擴大工人看管機器的數量,即擴大工人的勞動範圍。

**有剝削,**就有反抗。機器既然威脅到工人的生存,就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抗。可是,工人反抗的物件不夠明智。

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一天,哪怕機器消失了,他們受到的剝削還是不會消失的。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有一種傾向,它是維護資本家們權益的制度。所以現在才有壟斷,才有貧富分化。

所以,工人的敵人不是機器,而實際上恰恰是資本主義制度。

不僅僅是工人,被資本主義蹂躪的還有土地。資本論中有論述「大工業所造成的農業進步,是以犧牲勞動者和掠奪土地為代價的」。資本家們的野心就是通過剝削他人,把自己的資本不斷翻倍。

所以,當大工業出現的時候,工業的迅猛發展自然帶動了農業的發展。機器,同樣應用在農業生產中。這種高效率的生產不斷撐大資本家的野心,迫使他們不斷擴大生產的範圍——掠奪土地。

有了土地之後,資本家們接著要做的就是在同樣的土地上讓農產品產量翻倍,讓生產週期減半。因此,農藥、化肥等化學物開始入侵土地。有毒物質、重金屬都留在了土地和農產品上。

以上,就是我對資本論淺讀後的分析。

《資本論》讀後感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 資本論 這本書,知到書中有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餘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經過乙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穫匪淺!只可惜,由於閱歷和時間的關係,使我無法對 資本論...

資本論的讀後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 資本論 感觸比較多,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 勞動形態 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

資本論讀後感2019字

關於 資本論 的內容,馬克思在 資本論 第三卷開篇時指出 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