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的讀後感

2021-03-04 00:40:24 字數 1149 閱讀 2429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比較多,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於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

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

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乙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馬克思又同時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

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他實質上是剩餘價值的生產。」上面論述表明:馬克思關於生產勞動範疇的內涵也是隨其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的,生產勞動這一概念的含義不是固定不變的。

在社會化大生產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範圍不只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動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這種區分本身,……即同勞動獨有的特殊性毫無關係,也同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藉以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毫無關係。」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曾明確指出,服務是「以勞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當有所發展和變化,必須**和重新認識服務性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建國以來的五十多年,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大範圍討論有五次,包括涉及「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和「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內容的前三次討論,以及20世紀90年代初期關於「價值創造源泉」問題、世紀之交由「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再掀熱潮的後兩次討論。

我國經濟學界關於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五十年間的五次討論,留給人們的思考和關注是深刻雋永而又經久不息的。總的來說,儘管每次爭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爭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從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跟隨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取得的成就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

《資本論》讀後感

在中學時代學歷史時,就已經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 資本論 這本書,知到書中有剩餘價值理論這個概念。其餘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經過乙個多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學習,才讓我對資本論進行重新審視。經過十幾天的仔細閱讀,讓我收穫匪淺!只可惜,由於閱歷和時間的關係,使我無法對 資本論...

資本論讀後感2019字

關於 資本論 的內容,馬克思在 資本論 第三卷開篇時指出 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

資本論小章節讀後感

資本論第三篇第四章讀後感 資本論第三章第四篇論述的問題是 機器和大工業 18世紀的時候,英國掀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了機器的時代。當時的機器是以蒸汽機為動力,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機器代替人力勞動。這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更是一場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機器的出現,使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廠。從此之後,自耕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