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美文誦讀

2021-03-03 20:44:19 字數 6116 閱讀 1724

教學計畫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共四個教學班,通過幾年的學習,學生學習積累了不少的優秀古詩詞,而且大部分同學喜歡吟誦古詩詞,對一些著名的詩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對古詩的學習也很感興趣。相信通過學習,學生們會更喜歡學習我國的的文化瑰寶——古詩詞。

二、教材分析

為了完整地體現「課程標準」的精神,方便小學生朗讀、理解、背誦,作者設計了新穎獨特的體例,在編寫上充分體現了素質培養和開心學習的理念。具體內容如下:

一、給題目、作者、詩句都加註拼音;

二、對譯部分做到準確無誤地譯出原意,譯文力求工整;

三、用簡短精練的語句全面介紹了作者生平相關作品;

四、在「引你理解」部分注釋詩詞中的難解字詞句;

五、設定「開心賞析」欄目。對詩詞的意境、思想進行賞析;

六、打造「天心寄語」欄目。或總結出有哲理、有教育意義的語句來激勵學生;或引導學生如何去立志做乙個愛國、有志、有德的人;或引導學生如何去立志做乙個愛國、有志、有德的人;或引導學生去領悟詩詞的意境。全書的語言極具個性,符合小學生的思維、心理和認知特點,開發思維,開啟心智,寓教於樂。

三、教學目標

1、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型,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詩律、詞牌的簡單結構以及古體詩的對仗、壓韻等。

3、掌握幾種古詩吟誦的方法。

4、營造吟誦詩文的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5、會賞析、吟誦一定數量的經典古詩詞。

6、結合學校書法特色教育,將書法與古詩賞析融為一體,以形成「詩書相印,傳承經典」。

四、教學措施

1、讓學生多欣賞、誦讀優秀的古詩詞。

2、讓學生通過朗讀、背誦,想像古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理解並積累更多的古詩詞。

3、結合語文欣賞,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五、教學準備

課件七、教學研究

課題:誦讀千古美文滋養一代新人 ——**小學階段誦讀古詩文

聽過詩經、唐詩、宋詞,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如果寫作文,有了唐詩宋詞的功底,文章就會放出光彩。因此,教學古詩文時應抓住時機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

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

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第一課時別董大

教學內容:

《別董大》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二:賞析

在唐人贈別詩篇中,那些淒清纏綿、低徊留連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種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詩作,卻又以它的真誠情誼,堅強信念,為灞橋柳色與渭城風雨塗上了另一種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適的《別董大》便是後一種風格的佳篇。

關於董大,各家註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脫略名與利」的**聖手。高適在寫此詩時,應在不得意的浪遊時期。他的《別董大》之二說: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可見他當時也還處於「無酒錢」的「貧賤」境遇之中。

這首早期不得意時的贈別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詩人於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給人一種滿懷信心和力量的感覺。

前兩句,直寫目前景物,純用白描。以其內心之真,寫別離心緒,故能深摯;以胸襟之闊,敘眼前景色,故能悲壯。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落日黃雲,大野蒼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傷氣勢。高適於此自是作手。

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於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雲,使人難禁日暮天寒、遊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淪落至此,幾使人無淚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為之甘心。頭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鬱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

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悽酸。後兩句於慰藉之中充滿信心和力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

又因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

這首詩之所以卓絕,是因為高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殷璠《河嶽英靈集》)、「以氣質自高」(《唐詩紀事》),因而能為志士增色,為遊子拭淚!如果不是詩人內心的鬱積噴薄而出,如何能把臨別贈語說得如此體貼入微,如此堅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樸素無華之語言,鑄造出這等冰清玉潔、醇厚動人的詩情!

三:齊朗誦

四:分組背誦

五:齊背誦

第二課時山中送別

教學內容:

《山中送別》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山中送別

唐朝王維作

山中相送罷,(山:王維輞川別墅所在的藍田山。罷:之後)

日暮掩柴扉。(掩:關閉。柴扉:柴門)

春草明年綠,(明年:一作「年年」)

王孫歸不歸。(王孫:貴族子孫,這裡敬稱友人)

二:賞析

以我們的常理,寫送別當然是寫依依不捨,而這首小詩卻別出心裁,自出機杼,別具一格,自有深情。同李白、王昌齡等一樣,王維也是乙個很重情感的人,從這首小詩中也能見一斑。王維的詩太難翻譯了,這首更難譯,因為人人都能看懂、都能理解原詩。

這正是王維的高明之處。

三:齊朗誦

四:分組背誦

五:齊背誦

第三課時秋夕

教學內容:

《秋夕》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二:賞析

這詩寫乙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乙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乙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裡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淒涼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又有什麼用呢?

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徵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古詩裡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後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此說未必可信,但後來詩詞中出現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絡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

「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杜牧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徵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

可是宮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

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牛織女的故事觸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生了對於真摯愛情的嚮往。可以說,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這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上的特點。

一、三句寫景,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冷」字,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

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複雜感情見於言外,從乙個側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三:齊朗誦

四:分組背誦

五:齊背誦

第四課時送友人

教學內容:

《送友人》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二:賞析:

青山橫臥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環繞著東城。

在此我們一道握手言別, 你象蓬草飄泊萬里遠征。

遊子心思恰似天上浮雲, 夕陽餘暉可比難捨友情。

頻頻揮手作別從此離去, 馬兒也為惜別聲聲嘶鳴……

這是一首送別作。但這首詩通過對送別環境的描寫,表達了李白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在青山綠水間,作者與友人並肩而行,情意綿綿。

這次一分別,友人就要象蓬草那樣隨風飛轉,萬里飄零,再見不知何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形容友人行蹤飄忽不定與自己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即景取喻,浮雲與落日也都有了人情味。末句「蕭蕭班馬鳴」更增添了別時的惆悵,全詩聲色俱佳,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雖感傷別離,卻不使人灰心、頹廢。

送友人三:齊朗誦

四:分組背誦

五:齊背誦

第五課時登金陵鳳凰台

教學內容:

《登金陵鳳凰台》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登金陵鳳凰台

李白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二:賞析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詩雖屬詠古蹟,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

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巨集偉。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雲」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台》,是通過對金陵鳳凰台的憑弔,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三:齊朗誦

四:分組背誦

五:齊背誦

第六課時秋詞

教學內容:

《秋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背誦這首古詩

2、讓學生了解詩的大體含義

教學重難點:

詩文背誦和理解

教學準備:

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集體誦讀

劉禹錫: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二:賞析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乙隻鶴凌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四年級下期美文誦讀

2013 2014學年四年級下期美文誦讀教學工作計畫 一 指導思想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傳統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為了給處在記憶 時期的孩子們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提高文化底蘊,啟迪學生的智慧型,開闊視野 豐富知識,學校將繼續開展小學生經典美文誦讀系...

四年級美文誦讀計畫

徐貴芝2012年9月 一 指導思想 經典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寶庫裡的乙隻奇葩,源遠流長。為深入開展 養正 教育,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我校將繼續開展古詩文誦讀活動,使學生閱讀經典,親近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讓學生們在誦讀過程中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

四年級口算,美文

61 7.93 4.75 62 6.03 2.94 63 4.62 3.02 64 9.32 3.40 65 5.43 3.23 66 3.55 5.33 67 8.21 4.90 68 2.38 2.40 69 9.28 1.69 70 6.89 0.88 71 4.97 7.29 72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