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中醫學習有感

2021-03-04 00:12:35 字數 4082 閱讀 2737

感謝武老師乙個學期的教學與細緻的解答為我構建了中醫的乙個大概框架,從生活小事到疑難雜症無處不見中醫的智慧型,從養生健體到修煉修身處處體現中醫的奇妙。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頭頸尋列缺」,看不到摸不著的脈絡如神奇的星海雲圖遍布身體聯絡著氣血起伏,而針灸這種奇特的國學醫術在穴位上下針調動人體自身的能量來**疾病的過程相比西醫的繁複簡直如藝術一般。

龜甲,龜板,穿山甲,熊膽,陳皮,丹道醫學煉化自然萬物,土石蟲豸草木血肉毛皮甚至露水四時之氣皆可入藥,取自然之精華克病邪養氣血,人與自然有機互補。以至於古代大賢煉丹食丹不避寒暑者比比皆是。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型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乙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相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一、中醫蘊涵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1]

1、中醫折射出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

中醫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前赴後繼不斷實踐、領悟、總結出來的精華,其中充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哲學思想:用人文科學的理念構建起自然科學的理論體系,這種醫哲交融現象是任何學科都不具備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道、釋三種流派思想長期融合而來的,三位一體,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體。

儒學中的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禍福相倚,對立統一,沉靜無為等思想;佛教中的眾生平等,慈悲為懷等思想,均對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尤其是強調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天人合一」觀,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締造了中醫學的基本框架,為中醫學的起步與發展找到了出發點與歸宿。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五行相貫的藏象學說,陰陽互根的**原則無不打上了中國古代哲學的烙印。

2、傳統語言文字是中醫的堅固外殼

中醫文化深刻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可以說,中醫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乙個縮影。從語言文字來看,古人造「藥」字,《說文解字》曰:「治病之草,從草,樂音。

」揭示了藥為治病之物,且中醫治病以草類居多。古人發明釀酒技術後,始造「醫」字,《說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從酉」。

「醫,病聲,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後,便有了語法、句讀、修辭、訓詁等等更為複雜的語言文化體系的零部件。中醫就是借助這些零部件來組裝其理論、體現其思維、傳承其經驗的。

於是,便有了「醫古文」。以醫古文為代表的傳統語言文字可以說是中醫獨特的、帶有濃郁文學色彩的堅固外殼。

3、中國古代醫家的行為閃現著道德光芒

中醫集中體現的就是「中和」、「仁」、「義」、「愛心」等。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在儒釋道的影響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醫家,為中醫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些醫家身上無不閃現著仁愛、自強和孝道。

仁愛:東漢末年,政治黑暗,社會動盪,戰亂頻繁,加上天災,連年瘟疫。不到十年,張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於疫病者達到三分之二。

這激發了他勤求古訓、學醫救人,為中醫辨證論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傷寒雜病論》中序言道「醫雖小道,能救殃痾。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

自強:藥王孫思邈小時候體弱多病,要經常請醫生診治,「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周圍貧苦百姓也因為患病弄得窮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而死去,這使他感到: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歲開始「志於學醫」,並下苦功,所謂「青衿(古學子所穿的衣,後稱入學的生員)之歲,高尚茲典。

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虛弱而立志習醫者還有《針灸甲乙經》的作者、針灸學之祖皇甫謐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國彭等人。

孝道:明代醫家汪機因母病而潛心學醫,研讀諸醫家書,著作十分豐富。像他這樣因親人患病而發憤習醫者有「滋陰派」創始人朱丹溪等人。

二、中醫藥與周易

1、周易起源[2]

《周易》原本是一部卜筮書籍,那自然都是主管卜筮事務的**所創造和撰著。戰國時期的儒家學者將《周易》演化為一部哲學書籍,用來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易傳》。春秋戰國,孔子及其**們熟讀《周易古經》,創作《周易大傳》,把蘊藏在占筮之中的哲理提公升上來,並且發揮得淋漓盡致,使《周易》成為一本關於宇宙和人類的充滿偉大哲理的書,標誌著哲學從神學中脫胎而出的人類新覺醒。

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周易》一躍而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之首,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

2、《周易》「天人相應」與中醫「四氣調神」[3]

「天人相應」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被譽為「最古老的宇宙哲學」。《豐卦·彖傳》即蘊涵這一奧義:「天地盈虛,與時訊息,而況於人乎?

」人與是乙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及其組成部分,定當受自然的支配與制約,因而人類只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達到頤養天年的最終目的。

中醫養生完全吸收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四氣調神」的養生觀點.《內經》認為:春三月為萬物發陳的季節,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夏三月為萬物番秀的季節,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其氣容平,應「早臥早起,與雞具興,使志安寧」;冬三月,其氣閉藏,應「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使志若伏若匿。

」經中還告誡人們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至此我們看到:《內經》的作者是根據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變化規律,提出了「四氣調神」的具體措施,而「四氣調神」的目的又在於保持陽氣的充沛,人體陽氣充沛,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上古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四類養生家便是實踐了「智者之養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諾言,故能「提攜天地,把握陰陽」「處天地之和」而不危。

他們之所以不反向運動,是深知逆四時的嚴重後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的經驗,揭示了一條永恆:

的真理「陰陽曲時者,萬物之終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3、《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周易》注重道德修養。重視自身的完善,強調自強、自立、自省、自謙。

《周易》書中關於德性修養的警句比比皆是,如《易傳》在釋《蹇卦》、《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自強不息」、「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

「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德性的修養是人們事業成功的保證,也是趨吉避凶的法寶。

《益卦》與《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勿問,元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中醫養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養生觀。

《內經》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壽。

」所以「淳德全道」是「任我逍遙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

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寬巨集大量,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智者壽乎?

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

觀世人凡氣質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巨集者壽,貌之重厚者壽,言之簡點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巨集也,重厚也,簡點也,皆仁之一端。其壽之長,決非猛厲、殘忍、偏狹、輕薄、淺燥者之所能及。

」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德養性無二術」。縱觀我們看到:

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晚年「讀《易》,韋編三絕。」七十高齡後仍堅持著書立說,誨人不倦,造福於子孫後代。唐代名醫孫思邈壽高德劭,被後人傳為佳話。

他不但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百歲後仍登山採藥,出診行醫,攻讀《易經》,撰寫醫籍。孔孫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果,當為後人養生的楷模。

注釋:[1]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 ,南京大學

[2] 中醫藥與中華傳統文化,上海交通大學

[3] 周易與中醫學**,武漢大學

中醫與傳統文化

姓名專業學號 1109635050 節次 週日1 2 班級 160004 001 e mail 中醫在我國醫學領域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在當今的世界業已不可或缺。通過乙個學期以來,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初步學習,我對中醫與體質分析有了一定的認識,與此同時,也體會到了中醫的偉大神奇之處。我的乙個朋友,據...

加強中醫學留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作者 王鑫童 漢字文化 教育科研卷 2017年第02期 提要 隨著中醫藥學留學生來華數量的逐年遞增,中醫學學歷生留學規模已位居全國各專業首位。中醫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面臨日益增多的中醫學留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關鍵詞 中醫藥留學生傳統文化 一 加...

中醫傳統文化

自我體質分析及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認識 摘要 通過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對中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充分體會到中醫的偉大之處 通過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我明白人的體質分為陰盛 陽盛 陰虧 陽盛 陽平 陽虧六大類 通過對中醫與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對自己的體質有初步的認識,自我初步認定自己為陰盛之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