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2021-03-04 00:12:34 字數 3735 閱讀 8424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

《自卑與超越》是義大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他的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

阿弗雷德.阿德勒在書中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乙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這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什麼是自卑?自卑就是自我評價過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覺,擔心自己笨拙,對自己價值的懷疑,是一種人格上的缺陷,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自卑常以一種消極防禦的形式表現出來。

例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遷怒、自欺欺人、焦慮緊張、不安······這些都是一種自卑的表現。自卑會使人變得十分敏感,經不起任何刺激。

而這種自卑感則是由於我們每乙個人在自己內心將自己的想法與自己實際價值比較之後產生。

自卑對人的心理發展有很大影響。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這就決定了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處理得好,會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尋求優越感,而處理不好就將演化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容易消蝕人的鬥志,就象一把潮濕的火柴,再也燃不起興奮的火花。

而長期被自卑籠罩的人,不僅心理活動失去平衡,而且也會誘發生理失調和病變。最明顯的是自卑對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有不良影響。

我們應該如何超越自卑呢?首先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們說自卑是一種自認為不如人的感覺。這就意味著它是一種"自認"的"感覺"。

這種感覺往往是我們拿自己的短處與別人的長處相比較而產生的。事實上,地球上每乙個人,從某個特定的方面來看,都有不如別人的地方。

而且,自卑感的產生來自我們對事實的結論和對經驗的評價,而不是來自事實或經驗。例如:我是個舉重不行的人,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就是個"不行的人",張三的舉重非常出色,但他沒有辦法替我搞互連網技術,他是網路技術方面不行的人,但這同樣不意味著他是"不行的人"。

其次,自卑感之所以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是由於我們有"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不如人的感覺產生是由於我們不用自己的尺度來判斷自己,而用某些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我們這樣做,當然會帶來低人一等的感覺。因為我們想、我們假設、我們相信應該用某些人為標準來使我們自己向他們看齊,因而我們覺得不如人,覺得焦慮,從而得出結論認為我們本身有毛病,然後這個愚昧推理過程的邏輯結論是:我們沒有價值,我們不配得到成功與快樂。

不管我們自己有多行,只要我們不覺得抱歉和罪過,就沒有辦法充分表現自己的才能與天賦。"自己不如別人",那麼這個"別人"是誰呢?以哪個人為標準呢?

有沒有乙個通用的"別人"的標準呢?為什麼我們應該以別人為標準呢?為什麼我們應該"象其他每乙個人"呢?

實際上,並沒有"其他每乙個人"的通用的標準,就算有,也不過是某乙個人或某一些人的主觀想法。況且,"其他每乙個人"都是由個人組成的,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你身為乙個人,不必與別人比較高低,因為地球上沒有乙個人是和你一樣的,也沒有人和你是同一等級的。

你是乙個人,乙個獨一無二的人,你不象任何乙個人,也無法變得象某乙個人。而且,實際上也沒有誰要你去象某乙個人,當然,也沒有誰要某乙個人來象你。世界上的每乙個人都有自己個別獨特之處,就好像世界上的每一片雪花都有個別獨特之處一樣。

乙個標準的人其實是並不存在的,也沒有哪乙個人身上帖著"這個才是標準"的標籤。所以,要超越自卑,就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因為你不是那個人,也永遠無法用那個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發現特質、獨

一、不同性,相信自己有其獨特性,才可以找到內心的安全感,才可以輕易地實現自己。

第三,就算是真的在某方面,甚至是自己的長處和自以為得意的方面不如別人,那也不必自卑,以至懷疑自己的價值。為什麼呢?因為造成"自己不如別人"的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1.

先天遺傳因素:生下來就智力高人一等,非常聰明,或生下來就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賦,如莫扎特、維納。2.

優越的家庭環境、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等。3.自身的主觀的努力,刻苦、勤奮。

4.機遇,偶然性等。而對於第一種原因,我們沒什麼自卑的,因為這種因素不能由我們的主觀意識、主觀意志決定。

而對於第二種原因我們多半也無能為力,至於有的人認為可以通過主觀努力來改變環境,適應環境,利用環境甚至選擇有利於我們的環境,我把它歸於第三種原因,主觀努力因素。對於第三種,我們可以去努力的,對此,我們產生的不應該是自卑的情緒或感覺而應該是一種激勵感才對。至於因素4,我們也是捉摸不定的,而且有人說: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把因素4歸於第三種因素裡。進行了上述如此這般的歸因分析之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沒必要自卑,別人之所以比我優秀,或者是由於我們無法決定的原因,或者是我們可以決定、可以改變的原因,對於前者,我們不必自卑,因為事出有因,且無法為我所控;對於後者,我們不該自卑,因為我們也可以做到。

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我們應該努力去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而要接受我們不能改變的,並努力尋求知識,以了解它們的區別"。

從其他的角度來談自卑:第

一、培養如阿德勒所說的"社會情感",或做到如莊子說的"至人無己","忘我",或如馬克思所說的"為絕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而奮鬥",或如羅素所說的"集中精力於實現偉大的、非個人的希望,……,具備偉大靈魂的人,……心靈反映出整個世界……",又或如達到馮友蘭所說的"天人合一"境界,或如佛家所雲:"普度眾生"、"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如此等等。

都講求的是超越自我,超越個人的私利,把自我與世界統一起來,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第二、追求永恆無限的事物,而非資財、榮譽和感官的放縱。斯賓諾莎說:"追求永恆無限的事物足可培養我們的心靈。

"財富、榮譽和感官的放縱這三者,足以引起心靈上的紛擾,因為,這些都是被人所爭奪的物件,一旦失去,會感到巨大的不快,而追求永恆無限的事物則失去了也不會引起心靈的煩擾、恐懼和怨恨,不會有悲傷。

生的意義在於奮鬥,我贊成這一觀點。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處於困境之中時,我們熟視無睹或輕描淡寫的寬慰幾句;當同學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們置若罔聞或冷嘲熱諷。沒有周圍人的關懷認可,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了,即而對生活的意義提出質疑。

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的學此文**於文秘家園怎麼可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溫暖的集體,融洽的關係,但有幾人為建築這氣氛而努力過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終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築乙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奉獻生活。

奉獻就意味著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麼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於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著僅靠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自卑與超越》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它詳細地歸納,分析了自卑這一情感,同時也大膽表達了對於自卑與超越的理解,將二者緊緊聯絡在一起。所以向大家推薦這部作品,了解何謂真正的「自卑與超越」。

許歡日語n102班

2023年2月9日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自卑與超越 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這本書的主線大致從以下三個命題出發的 人活在地球,必須以群居方式生存,人與他人是聯絡的 人必須通過勞動來推動社會進步 人有兩性,必須以愛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謂自卑情結,是指 乙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在本書中,作者...

讀《自卑與超越》有感

自卑與超越 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這本書的主線大致從以下三個命題出發的 人活在地球,必須以群居方式生存,人與他人是聯絡的 人必須通過勞動來推動社會進步 人有兩性,必須以愛情婚姻的方式繁衍。所謂自卑情結,是指 乙個人在面對問題時無所適從的表現 在本書中,作者...

讀《中國超越》有感

中國之崛起已是不爭的事實,且是以西方不認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的,並給世界帶來了相當的震撼。但隨著發展的深入,不斷遭遇到發展的瓶頸,不禁產生了對中國模式是否可持續的懷疑。通過閱讀 中國超越 一書,使本人有了抬起頭來正視西方的勇氣都 而不再是以大國小民的心態來窺視世界。一 應當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自信解決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