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詩歌鑑賞試題及答案

2021-03-03 22:20:53 字數 5256 閱讀 6455

閒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這裡緊接上兩句,寫閒暇時的情景:思念的時候,大家就披衣相訪,聚集在一起談談笑笑沒有厭足的時候。「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意思是說,這種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的確很美好,不能輕易地拋棄它。

「將」,即「豈」的意思。「勝」,美好。這兩句詩是詩人對南村生活的感慨。

表面上平平淡淡,而實際上卻蘊含著深深的慨嘆:登高賦詩、斟酒品嚐、躬耕田野、披衣相訪,這種生活是多麼愜意,而官場上有的卻是明爭暗鬥、爾虞我詐。有此對比,所以詩人才說:

「無為忽去茲」。這裡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官場的厭惡,和自己永遠躬耕田畝的決心。「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這兩句詩是這首詩的又乙個層次,是詩人對勞動生活的認識。

就是這兩句詩,使全詩的內容更加豐富深刻。詩的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親自去經營,只要努力耕作,就不會徒勞無所得。

可以看出雖然詩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時也過著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放棄躬耕,實際上他不僅沒放棄躬耕自資的生活,而且認識到了「衣食固其端」。他知道登高賦詩、飲酒言笑的生活,是要有衣食作保證的。這兩句詩可說是《移居二首》的靈魂,沒有它,什麼「素心」、高趣也就不存在了。

共同的「躬耕自資 」的生活,正是維繫他們感情的紐帶,是他們歡樂的根源啊。

這首詩乙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詩人注意選取農村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場面進行描寫,比如:登高賦詩、斟酒品嚐、躬耕農田、披衣相訪。既寫了室內生活,也寫了室外的生活;既寫了躬耕的辛勞,又寫了賦詩言笑的暢快。

這些不同地點的生活場面,構成乙個完整的統一體,充分地表現了農村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氣氛。另外,典型細節恰到好處的運用,也是這首詩的乙個明顯的特點。「過門更相呼」,活脫脫地寫出了朋友之間興趣盎然、無拘無束的生活情景;「相思則披衣」,寫出了鄰里之間相思的迫切情狀。

詩人在最後強調「衣食當須紀」,使全詩的蘊含更加豐富。如果詩人僅寫前面的內容,這首詩就單薄得多,強調了衣食的重要性,說明了他所希望的農村生活,除了登高賦詩以外,也還有躬耕隴畝的一面。同時也說明了他對農村生活的認識加深了,對農村生活比原來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3(福建卷) 10.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6分)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閒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⑴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它詞?請簡述理由。(3分)

⑵這首詩的

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6分)

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速到這種表達效果。

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⑵在藝術手法上,第

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淒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鑑賞資料】:

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開成二年(八三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補巨集農尉。年輕時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賞識,可是李商隱卻與涇源節度使王茂元之女結婚。

當時牛李黨爭正在尖銳時期,令狐楚是牛黨,王茂元則是與李黨有關。宣宗即位以後,牛黨當權,令狐楚兒子當了宰相,打擊一切與李黨有關的人,從此李商隱一直被壓抑而抬不起頭。幾次到長安活動,只補得了乙個太常博士。

最後死於滎陽,年僅四十七歲。

李商隱是唐朝一位有著獨特成就,對後世產生過巨大影響而大家的評價又極為分歧的詩人。他的詩,有的是直接對時事政治表示態度的;有的是托古諷今,歌詠歷史題材;有的是抒寫友朋生死之情的;有的是感傷身世之作,而人們最熟悉的則是他的愛情詩。這些異常複雜的內容,又幾乎都是和他的身世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絡。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複雜的意念,在他的詩裡往往是避實就虛,透過一種象徵手法把它表現出來。這種象徵手法建築在豐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礎上,因而他筆下的意象,有時如七寶琉蘇那樣繽紛綺彩;有時像流雲走月那樣的活潑空明,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更有獨特的風格,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對詩的藝術形式發展有重大貢獻。著有《玉溪生詩》。

這是作者滯留異鄉、思念妻子之作。題目「端居」,即閒居之意。

詩人遠別家鄉和親人,時間已經很久。妻子從遠方的來信,是客居異鄉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沒有見到它的蹤影了。在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書的空廓虛無之感變得如此強烈,為寂寞所咬嚙的靈魂便自然而然地想從「歸夢」中尋求慰藉。

即使是短暫的夢中相聚,也總可稍慰相思。但「路迢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一覺醒來,竟是悠悠相別經年,魂魄未曾入夢。「遠書歸夢兩悠悠」,正是詩人在盼遠書而不至、覓歸夢而不成的情況下,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長長的嘆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顯示出遠書、歸夢的杳邈難期,也傳神地表現出希望兩皆落空時依然悵然若失的意態。而雙方山川阻隔、別後經年的時間、空間遠隔,也隱見於言外。

次句寫中宵醒後寂寥淒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稱。但它的暗示色彩卻相當豐富。

它使人聯想起潔白清冷的秋霜、皎潔淒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聯想起一切散發著蕭瑟清寒氣息的秋天景物。對於乙個寂處異鄉、「遠書歸夢兩悠悠」的客子來說,這淒寒的「素秋」便不僅僅是引動愁緒的一種觸媒,而且是對毫無慰藉的心靈一種不堪忍受的重壓。然而,詩人可以用來和它對「敵」的卻「只有空床」而已。

清代馮浩《玉溪生詩箋注》引楊守智說:「『敵』字險而穩。」這評語很精到。

這裡本可用乙個比較平穩而渾成的「對」字。但「對」只表現「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之狀,偏於客觀描繪。而「敵」則除了含有「對」的意思之外,還兼傳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寥悽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種難以言狀的心靈深處的悽愴,那種悽神寒骨的感受,更偏於主觀精神狀態的刻畫。

試比較李煜「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發現這裡的「敵」字雖然下得較硬較險,初讀似感刻露,但細味則感到它在抒寫客觀環境所給予人的主觀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細、雋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準確而妥帖的。這就和離開整體意境專以雕琢字句為能事者有別。

三、四兩句從室內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紅樹」。但並不是客觀地描繪,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觀景物物件化,帶上濃厚的主觀色彩。寂居異鄉,平日很少有人來往,階前長滿了青苔,更顯出寓所的冷寂。

紅樹,則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紅樹,色調本來是比較明麗的,但由於是在夜間,在迷濛雨色、朦朧夜月的籠罩下,色調便不免顯得黯淡模糊。在滿懷愁緒的詩人眼裡,這「階下青苔與紅樹」似乎也在默默相對中呈現出一種無言的愁緒和清冷寥落的意態。

這兩句中「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時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圖景(雨夕)。

這樣把眼前的實景和記憶中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充套件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地中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同時,這三組詞兩兩互文錯舉,後兩組又句中自對,又使詩句具有一種回環流動的美。如果聯絡一開頭的「遠書」「歸夢」來體味,那麼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紅樹,似乎還可以讓我們聯想起相互遠隔的雙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

風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懷愁緒而寥落之情難遣的,又豈止是作客他鄉的詩人一身呢!

4(廣東卷)13.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以下問題(6分)

粵秀峰晚望同黃香石諸子二首(其一)譚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紅,遠帆片片點歸艭①。

橫空老鶴南飛去,帶得鐘聲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詩中哪些意象體現了題目中的「晚望」?請分別從「晚」、「望」兩個方面回答。(3分)

⑵簡析詩中「帶」字的妙處。(3分)

【答案】:(1)晚:歸艘鐘聲望:江、青山、遠帆、老鶴

(2)「帶」採用了擬人手法,賦予「老鶴」人的動作,不說鐘聲遠播,而說老鶴帶鐘聲到海幢,使畫面具有動感。

【鑑賞資料】:

5(湖北卷) 1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丹陽送韋參軍嚴維

丹陽郭裡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滻水送別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①,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麼寓意?請作簡要說明。(4分)

(2)《暮春滻水送別》是怎樣融情於景的?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徵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 ,融入由「綠暗」、「紅稀」、「暮雲」、「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於景的藝術特色。

此題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賞析】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字正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至德進士,援諸暨尉,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與劉長卿友善。《全唐詩》存其詩一捲。

江淹《別賦》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世間的「生別離」而浩嘆、而惆悵。

發而為詩,便出現許多傳世的佳作。嚴羽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滄浪詩話·詩評》)因為這一類作品一般都感情真實充沛,極少造作,故最易打動人心。《丹陽送韋參軍》是一首送別的好詩,它感情真摯深厚,造語清麗流暢,讀之餘味無窮。

首句「丹陽郭裡送行舟」,交代了送別的地點——丹陽的內外城之間,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內外兩道,內為城而外為郭。丹陽是江城,故郭裡也能行船。

次句「一別心知兩地秋」,交代送別的時間——秋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兩地秋」之語,並不是說兩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說同樣秋色,而人已分兩地。

惜別之情,溢於言外。值得注意的還有句中隱含著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為「心」、「秋」兩字,故詩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類的辭藻來暗指「愁」字。

本句「一別心知兩地秋」,明寫秋而隱寫愁,耐人尋味。

第三、四句寫別後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點明友人遠行的方向——江北。蘭舟已逝,離情難捨。

天色向暮;連成群的寒鴉也紛紛飛盡,各自歸入巢中。但是,詩人仍在江畔佇立,久久地凝望著友人離去的方向。「寒鴉飛盡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為一體。

友人遠去,相見無期,鳥兒飛盡,無蹤可尋。天地間顯得多麼空闊、多麼寂寞。只有那無盡的江水在無言地流淌,恰如詩人心中無限的憂愁。

這首詩的特點是感情深摯自然,情景高度和諧,妙語連珠,餘韻無窮,的確是唐人送別詩中的精品。

賞析】暮春滻水送別

歷來送別詩多言離愁別恨,甚至涕泗交流。韓琮此詩則匠心獨運,撇開柔情,著重摛「古今情」。這就不落俗套,別具新意。

2023年各地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試題及賞析

2011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古典詩歌鑑賞試題解析 全國卷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關河令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淒冷。佇聽寒聲 雲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 周邦彥 1056 1121 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 今浙江杭州 人。寒聲 ...

2023年全國高考各地試卷詩歌鑑賞試題解析

2012年全國統一考試語文題 大綱版 詳解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落葉修睦注 雨過閒田地,重重落葉紅。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風。幾處隨流水,河邊亂暮空。只應松自立,二不與君同。注 修睦 晚唐詩人。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 一 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答 1 4分 第...

2023年高考全國各地試題之詩歌鑑賞試題全解析

全國卷 12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次石湖書扇韻 姜夔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注 石湖 南宋詩人范成大 1126 1193 晚年去職歸隱石湖 在今江蘇蘇州 自號石湖居士。姜夔 1155 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陽 今江西波陽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