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學反思

2021-03-04 09:58:44 字數 4965 閱讀 2640

篇一:初中》教學反思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援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公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

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公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

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

「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畫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畫,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執行。

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

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

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充套件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公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

一套課桌椅的**是48元,其中椅子的**是課桌**的5/7,椅子的**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

課後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麼,椅子的**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講授內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

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篇二:初中教學反思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乙個人到學校裡來上學, 不僅是為了取得乙份知識的

行囊, 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 因此, 他的主要智慧型的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 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的靈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數學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過程中,以學生思維發展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良好。

現把教學時的所見所想總結了出來,與大家共享。

教材問題:現有兩根木條 a 和b ,a 長10cm ,b 長3cm ,如果再找一根木條c ,用這三根木條釘成乙個三角形木板,那麼對木條c 的長度有什麼要求?同時教材還有乙個**:

用三根長度分別為14cm ,9cm ,6cm 的木條分別試試,其中哪根木條跟a 和b 一起釘成三角形木框?

筆者教學時,讓學生用紙條代替木條進行**,很快發現14cm 的木條太長,6cm 的木條太短,9cm 的木條可以與木條a 和b 釘成三角形木框。通過**,感知木條c 要有乙個範圍,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

接下來回憶三角形的三邊的數量關係。內容實際有兩部分,一是' 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在本學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為重要結論學習,學生有較多的經驗;二是' 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 ,是本章根據不等式的性質推導得到的。

然後學生探索解題。設木條c 長為xcm ,根據三角形的三邊的關係列出不等式。課本給出兩個不等式x <10+3 ,x >10-3 。

最後,模擬方程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

現在讓我們重點分析學生的探索解題過程。備課時筆者的問題有:學生能否列出和課本相同的不等式?

如果得不到我們如何引導?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們如何處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說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過教學時的觀察,學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幾種:

1 .有一部分學生列出的不等式10+3 >x 和10-3 <x 。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列出這樣的不等式的同學,自然是直接運用了數量關係' 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

' 這些同學受到複習內容的影響較大。

2 .列出不等式x <10+3 和x >10-3 的同學思維要多一步,根據不等式的對稱性由不等式10+3 >x 和10-3 <x 轉化而來。或是把' 三角形中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中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

' 轉化為' 三角形的一邊應小於另外兩邊之和,且大於另外兩邊之差。' 更簡單一些說,三角形的第三邊不能太長,最長也要小於已知兩邊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於已知兩邊之差。這些同學思維較靈活。

3 .有一部分同學列出了x+3 >10,10+3 >x,x+10 >3 中的兩個或三個。分析學生的思維過程,他們列不等式的依據是' 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 。

如果給與指導,他們就會加以篩選,只列出前兩個。根據經驗,在三條線段中只要看較短的兩條線段的和是否大於最長邊,就可以判斷這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4 .利用' 三角形中任意兩邊的差小於第三邊' 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們是10-3 <x ,3-10 <x ,x-10 <3 ,10-x <3 ,x-3 <10 ,3-x <10 。

學生很少有這樣做的,如何篩選也比較困難。

可以看出,由於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差異思維品質的不同,其解題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對學生各種解法,筆者讓同學們先小組討論,充分暴露思維過程,然後全班討論,對各種解法及思維過程給與評價。

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很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下面就如何發展學生的思維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維過程,發展學生思維。

暴露思維過程是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都必須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教師要經常把自己置於困境中,然後再現從中走出來的過程,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

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通過多維的交流,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要在暴露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思路,改善學生的思維品質,著重培養思維的敏捷和靈活,使他們在分析中學會思考,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對比等中求得簡捷,在運用中變得靈活,在疏漏後學得縝密。

二、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學生思維。

系統性、邏輯性是數學的主要特徵之一。數學本身的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是很緊密的,各部分知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乙個結構嚴密的整體。>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只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按照思維過程的規律進行思維活動 ,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為此,教學應從較好的知識結構出發,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係上,依據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遷移條件,引導學生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連線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抓住邏輯推理的新起點。這樣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科學地聯絡起來。新的知識一經建立,便會納入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建成新的知識系統。

初中教學反思

物理組高慧文 課改的風已經吹了十幾年,今年才感覺到拂面。暑期經歷了全縣培訓和校本培訓,特別是杜郎口之行後,對目前的課改有了一點點輪廓性的認識,有一種 原來是這樣 的感覺,似 恍然大悟 卻又 不知所措 以 杜郎口 為例,從只有十幾個 參差不齊 的教師和百十個未脫農村氣息的學生,十多年後,成為 全國課改...

初中物理教學反思

下面再講幾個我認為平時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首先要重視老師在課堂上分析的例題和參考書上的例題。這些題是老師和編者從眾多的題目中靠自己的經驗挑選出來的精華,特別是老師逐步的講解對於學會尋找解題方向,明確解題思路有很大幫助。其次要注意解題規範。平時練習中每一道題都完全按照規範的解題步驟書寫,的確需要太多的...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四 認真參與班級包導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班風 通過班會 晨會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培養班幹部,主動與家長溝通,虛心接受家長的見意,並從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爭取與家長的教育思想達成一致。我不但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更注重學習態度 方法和習慣 不但重視學生的品德養成,而且更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 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