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干預

2021-03-03 21:54:33 字數 5001 閱讀 5830

問題行為(一)抗拒權威抗拒行為 1 不尊重權威 2 破壞公物 3 殘酷蔑視紀律和規範 1 逃學離家出走 2 抽菸喝酒 3 賭博 4 忘命徒式的「英雄觀」 忘命徒式的「英雄觀」 *** ----一種病態人格 ----一種病態人格 ----直接環境 ----直接環境 ----輔導方法 ----輔導方法二品行不良 1 偷竊和偷竊癖 2 不誠實 3 輕視學業 4 交友不良

三、人際關係困難 1、孤獨 2、社交恐懼 3、侵犯行為

四、個性缺陷 1、自我意識危機 2、情緒不成熟 3、害怕與拒絕挫折 4、希望破滅和退化

五、青春期萌動 1、早戀 2、性心理困擾和性行為倒錯 3、自我形象歪曲

一學生問題行為的概念

關於問題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下了乙個比較經典的定義:「從廣義上講,『問題行為』是乙個術語,它指任何一種引起麻煩的行為(干擾學生和班級集體發揮有效的作用),或者說這種行為所產生的麻煩(表示學生或集體喪失有效的作用)」。[1]但國內學者由於各自的研究目的、物件、內容和研究方法不一樣,為問題行為下的定義也不一樣,如孫煜明認為兒童的問題行為,是指那些阻礙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學生智慧型發展,或是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2];車文博認為學生問題行為是指在成長過程中在中小學學生身上常見的各種不利於品格發展和身心健康的行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的物件[3];左其沛認為問題行為是指在學生身上出現的心理和行為的失調或**,[4]並把問題行為作為心理諮詢的物件之一看待;等等,可見目前國內還沒有形成乙個統一的學生問題行為定義。

二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的型別和表現

(一)型別

由於研究者們對問題行為的內涵理解有分歧,在問題行為的分類上也就存在著差異。綜合看來,目前國內對學生問題行為的分類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二分法,例如有的根據行為的性質,將問題行為分為品行方面的問題行為和人格方面的問題行為;有的根據行為的表現傾向分為外向性的即攻擊型的問題行為和內向性的即退縮型的問題行為。

二是四分法,例如有的研究將學生的問題行為分為認知活動問題行為、品德活動問題行為、情感活動問題行為、社會活動問題行為;有的從教育的角度分為品行障礙、焦慮退縮行為、幼稚行為、社會性違法行為;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的分類,[4]他用內部動因、外部情境、心理活動狀態及個性特點、行為方式、行為後果、自我評價及體驗、性質程度等7項指標,將學生問題行為分為過失型、品德不良型、攻擊型、壓抑型。

(二)我國中小學學生常見問題行為的主要表現有:

1學業問題,表現為學習困難、注意力異乎尋常不集中、過度活動、控制自己的能力差往往影響課堂秩序。一般來說,這些學業問題多發生於小學階段,尤其是初入學學生中,大多數屬於從學齡前期向學齡期過渡中的暫時性學業適應不良。

2情緒問題,表現為情緒不穩、自控力差、反應不適度、焦慮、孤僻、抑鬱、疑病、過分任性、過分衝動和人際關係不適應等。

3品德問題,主要表現為偷竊、經常打架、罵人、經常說謊、拒絕上學、逃學、離家出走、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等,這方面問題往往是男生多於女生。

4頑固性不良習慣,主要表現為吮吸手指、咬指甲、遺尿和口吃及其他一些不良習慣。

5青春期問題,常發生在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如吸菸、吸毒、酗酒、少女懷孕、家庭暴力、出走、自殺、犯罪等。

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的危害主要表現在: 1學習和生活質量下降,增加學校和家庭負擔。2青少年品行障礙、違法犯罪等問題行為危害社會治安,多種***行為與心理不健全有關。

但是,傳統兒科、兒童保健、精神衛生部門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工作的服務能力和規模有限,遠無法滿足實際需求。3這些行為問題往往影響家庭的安定和諧以及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學校生活,到處求醫增加家庭社會經濟負擔。

四學生問題行為的鑑別和診斷

對如何鑑別和診斷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問題行為,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孩子偶爾表現出來的、輕微的對學習、生活影響不大的行為不屬於問題行為,只有那些在孩子行為中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擾亂性較大、對學習效率影響較嚴重,需要作耐心、長期教育的行為,才屬於問題行為。[2]也有學者認為,由於行為本身就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間發展的連續體,因此一般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行為。

孩子的問題行為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概括起來,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的影響:

(一)生物因素。

母孕期、圍產期各種有害因素,如母孕期患有某些嚴重的軀體疾病,特別是某些微生物感染或服用某些藥物、接觸某些毒性物質、因難產引起新生兒缺氧或窒息、嬰兒期患各種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腦炎等可造成腦損傷,而輕微的腦損傷後遺症可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行為問題和學習困難。[9]孕婦的情緒變化亦可通過血液和內分泌成分的改變對胎兒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如果孕婦經常情緒不良,如憂愁、苦悶、焦躁、煩惱、悲傷、恐懼、緊張等,會使胎兒腦血管收縮,減少腦的供血量,從而影響腦的發育,日後會增加孩子患病並產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

(二)學校因素。

學校有時由於教育觀點的錯誤或教育方法上的缺點,也可能給學生的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的蔓延與惡化造成機會和條件。如教師講課不認真,枯燥乏味,學生聽不懂,沒有興趣;在課堂上不善於處理學生的違紀行為和偶發事件;有的教師性格急躁粗暴、主觀武斷、處理問題不公平,導致學生的怨恨、反抗和逃避;有的教師心情不愉快,在學生身上尋找發洩機會;對學生偶然的行為,則認為是嚴重的過失而求全責備引起師生關係緊張等都是造成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增多的重要原因。

(三) 家庭因素。

霍金芝等人的研究發現,家庭環境與兒童問題行為高度相關,父母文化程度低或個體經營者家庭、住房條件差、經濟水平低、有不良生活習慣、與長輩共同撫養子女和對子女無社會交往培養等都是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極為不利因素。[11]徐勇、楊魯靜研究發現,家庭氣氛與行為問題的發生有明顯關係;家庭的矛盾性對學生行為問題的發生有顯著不利影響[12];家庭結構也是家庭的重要環境之一。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為主,其餘部分是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三代同堂的聯合家庭以及少數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

王玉鳳等人的研究發現,聯合家庭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低,核心家庭次之,單親家庭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最高。單親家庭不論是父母病逝還是離婚,都會給兒童帶來巨大的心靈創傷,由於無法得到完整的家庭的愛,兒童容易產生孤獨、恐懼或憂鬱心理,進而出現行為問題;父母健康狀況差、患精神疾病、父親酗酒、性格內向是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13]趙克林認為家庭教育對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方法以及行為的影響,是孩子產(四)學生自身因素。

大量的課堂問題行為是由中小學學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是:挫折、尋求注意、性別因素、個性因素、生理因素等。

我國中小學學生問題行為的干預

學生的問題行為必須引起社會的重視,尤其是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更應把糾正學生的問題行為作為己任,不要消極地等待學生問題行為自動消失,而應積極主動地關心學生,了解學生,深刻地分析產生問題行為的種種原因,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學生的問題行為對症下藥,採取切實有效的干預方法,使學生的問題行為得到有效的控制。對學生問題行為進行干預,就是要採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的「問題行為」不斷地減少、弱化,最終不再發生。常用的干預辦法主要有:

(一) 行為干預法。

行為干預方法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干預理念與方法,具體包括:

1消退。學生行為的習得需要不斷地強化才能保持,一旦這種強化的刺激被取消,其行為必定逐漸減少、減弱。此法的關鍵是找出學生問題行為的強化源並加以控制,也即要給學生明確地傳達這樣乙個資訊,「你要是做x的話,那麼y就不會再出現了」。

2暫停。也稱強化暫停。它與消退的共同之處都是使行為者得不到強化刺激。

不同之處是,暫停是使行為者在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有關強化,而消退是使行為者一直得不到強化。因為有時候教師找不到學生問題行為的「強化源」在**,或者不能對強化源有效控制,所以只能採取暫停的辦法。

3反應代價。這是一種處罰行為者或剝奪行為者利益的方法。如發現學生有問題行為立即批評警告、罰出場外、不給參與機會、取消物質獎勵等。

這是教師們常用的方法,它使用面廣,易於實施,能較快地產生抑制效果。

4橡皮圈拉彈。運用軀體厭惡的刺激方式也是使「問題行為」發生率下降的一種方法。橡皮圈拉彈就是把橡皮圈套在有「問題行為」傾向的學生的手腕上,用拉彈橡皮圈來抑制某些強迫性行為和不良觀念,如偷竊、毀物、性幻想等。

5刺激控制。學生的某些行為是受到一些特定刺激因素的影響,可以對這些刺激因子予以控制。如目前明文規定在學校200公尺範圍內和家屬區裡不准開設網咖,就是屬於刺激控制。

(二) 認知干預法。

隨著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認知活動,尤其是社會認知活動在行為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有時起著主導作用。近年來,國外一些學者提出應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理解學生的問題行為。這種觀點認為,學生的問題行為並不是個人的缺點或不足,不少問題行為是學校和家庭中人際互動作用的結果。

與之相關的技術叫做認知干預技術或叫生態原理技術,主要有:

1重擬技術。即教師和家長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一種新的擬定,把某種往常認為是消極的、不合情理的行為,擬定為積極的、合乎一定情理的行為。

2積極動機內涵技術。即對學生的行為動機想像為並非受到某種不好的、甚至很壞的動機的支配,而是受正確良好的動機所支配。

3積極功能內涵技術。所謂積極功能內涵技術是指對學生的行為要從積極方面去發現,研究它所產生的結果功能。

4症狀規定技術。即允許學生問題行為繼續存在,但要按照規定的方式表現行為。[16]

5轟擊後門技術。教師選擇能進行積極評價的行為、特徵或非問題情景對學生進行積極評價,通過改善師生關係來間接地達到糾正其問題行為的目的。

6注意例外技術。即要把注意力從不能接受的非問題行為轉移到學生的非問題因素上,通過改變相關因素來促進問題行為的變化。[17]

(三)感覺統合訓練技術。

感覺統合訓練技術的特點是讓兒童感覺活動如同遊戲,兒童通過自己喜好的遊戲活動,使其積鬱已久的緊張、攻擊、挫折、恐怖、不滿等消極情緒得到充分表達,由此兒童也就學會了如何控制和疏導自己的情緒,怎樣適合時宜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消極的情緒一旦被宣洩,兒童就有了充分發現自我的良好心境,進而實現自我發展。訓練者根據問題行為學生的感覺和動作發育不良等情況,讓其做符合他們需要的活動並產生順應反應,這既符合心理**原則,也與感覺統合理論相一致。

在干預過程中需要取得家長的配合,並可以給予個別心理指導,這樣可有利於加速有問題行為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有利於改善不良行為。此外可在一定程度上調整家庭環境,以達到鞏固干預效果的目的。[18]

(四)藥物干預技術。

藥物**主要用於兒童多動症等行為,所用藥物應按照每個兒童的反應個體化。通常來說藥物**的價值在於促進兒童變化,使有的反應(如注意)容易發生,使有的反應(如攻擊行為)不易發生。然而這種變化是否發生,還有賴於其他教育訓練方面的工作。

[19]

我國中小學田徑競賽體制的弊端及其改革建議

作者 賈巨集利 新課程 上旬 2014年第03期 摘要 分析了我國各級中小學田徑競賽體制對學校體育 田徑競技體育的弊端影響。也 分析了我國各級中小學田徑競賽體制對社會和運動員自身生理 心理的弊端影響。以整體的思維看問題,並論述一些改革建議和想法。關鍵詞 競賽體制 田徑 學校體育 競技體育 影響 我國...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摘錄於文庫 一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 講解法 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二 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 講解法 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2 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