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菜根譚》後感

2021-03-04 09:48:47 字數 5578 閱讀 3041

讀《菜根譚》,我受益匪淺。它是一部充滿哲理的智慧型書。有時,書裡一句簡單的話,給我帶來了足足幾天的思考與感動。

它用散文詩化的手法從從修養,處事,學習,心境等方面給我的大學生活及未來的人生道路作了積極的指引。

關於《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乙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

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菜根譚》融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和佛出世的思想,所以品讀《菜根譚》,讓我在體悟人生的真諦時,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的了進有進一步的深化。

在《菜根譚》的五大章內容裡,我最喜歡它提公升心境的詩句。一行「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風過疏竹,風停而竹不留聲」,我的思緒在這唯美字句間飛揚:大雁飛過寒潭,不會留下痕跡;風從稀疏的林子裡穿過,聲音卻不會因此而停留。

我們的人生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成就而光明,也絕不會因為偶爾的失誤而毀滅,得與失往往只有一瞬間,如果難以承受考驗,我們會變得不堪一擊,甚至會立刻倒下。讀到那句熟悉的 「寵辱不驚閒觀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時,別有一番感受。大學之前是為了考試而盲目背誦,而今天它卻深深地撞擊了我的心扉。

平靜處事,冷眼觀事,不以物喜,不以己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強大有力的心裡基石。

其次,使我感興趣的要數它關於充滿禪意關於佛學的領悟了。它推從的平淡是真,一切隨緣,返璞歸真,清心寡欲等,這些,對於生活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是極有幫助的。緊張的生活導致的心理障礙往往是由於人們放縱了的慾望所造成的,如果我們每乙個人都可以權衡好現實理想的關係,能夠在忙碌的時候給自己的心情放個假,空想的時候能夠多思考那麼我們就不會陷入壓力的漩渦之中了。

如果我們能夠「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靜;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那麼我們就不會遭遇如此多的苦難了。

「人生貴在隨緣,一切隨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日常生活中,對很多事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強調一切隨緣,真正實施起來卻大相徑庭了,為了達到目標,有時寧可扭曲自己的想法,用錯誤的理論指導出錯誤的行為,又用錯誤的行為繼續錯誤的理論,自己還會沾沾自喜,執迷不悟。

《菜根譚》關於為人處事的知識方面也給予了許多積極的建議。這一點上,它主要繼承了《論語》的中庸思想即主張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也即方圓出世。它提倡我們寬容,謙和,退讓以及幫助和理解等等。

它甚至完全推崇沒有個性就是最大的個性的道理,為了保護自己,可以隱藏自己的有點長處,寧可有理也饒人等等,但是在競爭激烈的社會,這樣的做法是否過於保守了呢?如果每個人都不偏不倚,那還指望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矛盾裡進步,每乙個公民在不斷的受挫之中取得進步麼?在這裡並不是否定《菜根譚》關於中庸思想的倡導,過分的中庸毫無意義,就我個人而言,和出風頭**一樣愚昧。

翻閱《菜根譚》,我愚昧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感化,在辯證思考與理性批判中,我成長著。我把它置於床前,利用每天睡眠之前的時間靜下心來品讀,執筆做一些小小的摘抄,盡情的享受這樣的讀書時光。

《菜根譚》系取宋汪革氏「人咬菜根,百事可做」語意。書的扉頁上印著「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的二十二字箴言,配以淡淡的黃色封面和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畫,傳統文學的厚重霎時顯露無疑。

我竊以為此書盡展社會之百態,處世之變法,若想在當今社會中保持好與他人的關係,此書乃是一帖良藥!它更像一位閱盡繁華的長者,把修養、人生、處世等寶貴經驗一一告之,讓你在萬千世界中不至於迷失方向。

哲人雲:「人生咬得菜根香,則百事可做。」其中道理不言而喻,耐得住寂寞與清貧,則事事皆順;反之,則可能一事無成。

又如「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需退一步」、「學貴有恆,道在悟真」、「無求之施一粒萬種,有求之事萬金無功」等句。初讀時,便覺滿嘴生香,細細品味,便覺所言非虛,字字珠璣。

《論語》與《菜根譚》給我的感覺不盡相同。我竊以為《菜根譚》較之《論語》更有實用價值。《論語》的「出生」年代在春秋,而《菜根譚》則為明代萬曆年間的書冊。

從語言上來講,明代的語言即說話方式和思維習慣更接近與現代人,而《論語》由於其本身有一點晦澀,使得可讀性不比《菜根譚》。一書中的警句除了作者自己的心得外,還包括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即佛家的出世思想。可以說,《菜根譚》取之於儒,二更勝於儒。

讀《菜根譚》的最大收穫在於在對簡單的警句的思考中去尋找乙個本真的自我。我嘗試著去改變自己,修養自己的情操,然而卻經常困惑迷茫,不斷地肯定乙個哲理,不斷去否定乙個不完美的自己,感覺自己久久處於困頓之中。

忽然間發現,讀《菜根譚》,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是絕對不夠的,它的每一句都足以讓我花上幾天甚至是一生的時間去理解,來消化並且把自己的感悟付諸於行動之中。

我會始終帶著虔誠的信念,藉著聖典的不朽之光前行。

讀《中國神話史》有感

一直以來,對於中國神話,都只停留在散亂無章、低幼簡單的階段,袁老先生將中國神話作為史學來研究,這是一種對中國文化莫大的尊重與巨集揚。托爾金為英倫三島創作史詩神話——指環王。而中國有那麼多迷人的神話,卻被後代子孫們當作簡單弱智的童話或者幾句話就講完了。

這是乙個莫大的諷刺。有時候想起來,中國的體制和人本身都很扯淡,沒有多少人能意識到神話的價值。神話,是歷史的童年。

試問,今天的社會,有幾人能識其瑰麗……

看完大家的讀後感,再來回顧一下《中國神話史》的主要內容:國古代神話,一向以零散不成體系著稱,致使我們這個擁有神話資料最豐富的國度,國一度被外國人誤解為缺乏神話、乃至沒有神話,袁珂先生首次將散落在群籍中的吉光片羽遴選、綴集起來,用簡練、通達、優美的文字將從上古迄於明清時代的神話材料,作了縱貫的系統的論述。對少數民族神話則聯絡漢族神話,作了橫向的分類的鳥瞰式介紹,勾勒了中國神話的歷史全貌……

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乙個聖賢的世界撲面而來。儘管神話沒有十分完整的情節,神話人物也沒有系統的神系家譜,但它們卻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其中尤為顯著的是它的尚德精神。這種尚德精神在與西方神話特別是希臘神話的比較時,顯得更加突出。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這種尚德精神,一方面源自於原始神話的內在特質,另一方面則是後代神話改造者們著墨最多的得意之筆。在西方神話尤其是希臘神話中,對神的褒貶標準多以智慧型、力量為準則,而中國上古神話對神的褒貶則多以道德為準繩。這種思維方式深深地注入中國的文化心理之中。

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神話的這種尚德精神影響著人們對歷史人物的品評與現實人物的期望,決定著社會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內容與目的,甚至也影響著20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文明的走向。

一「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神格的重要特徵。在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聖潔的。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

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幾乎每一位神王都沒有「紅杏出牆」或「亂播愛情種子」的現象。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

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在我國的神話天地中,姑且不說被後世改造過的神話,就是古老的原始神話,我們也看不到對大神們愛情生活的描寫,見不到他們這方面的生活細節。由於中國上古神話中有關愛情的內容極少,因而嫦娥奔月神話和後起的巫山神女傳說在中國神話天地裡就顯得秀麗旖旎,風景這邊獨好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也就是前2023年到前600年,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但是,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首。

《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 按當初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

「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諸候國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佔了詩經的一半以上。

與《雅》、《頌》相比,《風》顯得活潑,生活氣息更濃,如開篇《關雎》寫初涉愛河的青年。《氓》寫被丈夫拋棄的女子的哀怨。《靜女》寫戀愛時的微妙心理。

「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雅」分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於隆重盛大宴會的典禮;「小雅」則是用於一般宴會的典禮。

「頌」是祭祀樂歌,用於宮廷宗廟祭祀祖先,祈禱讚頌神明,現存共四十篇。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它內容豐富,對周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等各個方面都有所反映。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廣泛流傳。是中國幾千年來貴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孔子在《論語》裡也有「不學《詩》,無以言」的說法,並常用《詩》來教育自己的**。

此後,它與《書》、《禮》、《易》、《春秋》並稱「五經」。孔子以後的儒家學派人物,都把《詩》當作教本,傳授不絕。雖經秦始皇焚書,但《詩》由於學者的口頭傳誦,得以流傳下來。

《詩經》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詩經》的表現手法:

一、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二、《詩經》的表現手法之二:四言為主,章節復沓,反覆詠歎。

周代,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

媒氏》)在《詩經》中有許多男女戀情詩,而戀人之歌,多集於《國風》。國是地區、方城之意,風即指**曲調,「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風》取材於各地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時各地的民俗風情。

而男女戀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國風》中也頗多涉及。

《詩經》第一首便是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以《關雎》為始篇,列來眾多注家的評價多為淑女以配君子,說明在我國古代愛情便成為了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至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歌由內心的感髮所產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詩經》中的愛情詩型別多種多樣,涉及到愛情的酸酸甜甜:

有寫幽會親暱的《邶風。靜女》,有寫情侶春遊的歡快的《鄭風。溱洧》,有寫兩情野合歡娛的《召南。

野有死》,有寫飽含思念的《王風。采葛》,有寫情女想情郎的《鄭風。子衿》,有寫情侶鬧彆扭的《鄭風。

狡童》,有寫意中人不可求空餘恨的《周南。漢廣》,有寫表現意中人難以親近的《秦風。蒹葭》,有寫失戀苦澀的《召南。

江有汜》,有寫遭到家長干涉的《鄭風。將仲子》,還有反抗家長干涉的《王風。大車》。

從以上的這些列舉中我們可以看出,《詩經》中的愛情詩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哭,在閱讀中我們能夠體會出詩歌中充滿坦誠、真摯的感情。

在愛情詩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來寫的,她們對於愛情的追求是大膽的而且熱烈的,這也許是因為那時古樸的民風使然吧。如《鄭風。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讀後給人一種民生純樸的感覺,《詩經》裡這一篇僅用短短幾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來寫的以外,以男性口吻來寫的詩也很能體現女性在戀愛中開愛的情趣。如《邶風。

靜女》這首詩便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美之為美,美人之貽。

讀《菜根譚》有感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感觸深刻 謹德須謹於至微之事,施恩務施於不報之人 意思是說,人想要培養道德,就得從細微的小事做起 要想幫助別人,就幫助那些無力回報的人。無論是培養道德還是學會做人,都要先從小事入手,只有把小事做好才有可能成就大的事業,才能談得上齊家治國平天下,遙想古今中外多少人栽到一件小事上,前...

讀《菜根譚》有感

教育以育人為本,育人以育德為先。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有崇高的師德,為人師表 身正為范。這樣才能更好地教書育人。讀書是我們為人的根本,也是發展自己 改變自己的力量源泉。雖然我書讀得不多,但一直在追求一種讀書的 境界 一般說來,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有一本書我經常喜歡讀,在書中我能找到自己的影...

菜根譚讀後感

菜根譚 感悟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這是在陳眉公輯錄 幽窗小記 中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而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的不斷洗禮中,留下了一段段珍貴無比的精品文字,菜根譚 就是其中的一本,洪應明是 菜根譚 的作者,因此,菜根譚 中錄入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