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築史複習個人總結,僅供參考

2021-03-04 09:48:03 字數 5160 閱讀 2728

一.建築通史

一、中國與西方傳統建築比較

二、各朝代建築成就

1.西周建築成就

(1)合院式宮殿(2)瓦(3)柱頭座鬥(後發展為斗拱)

2.漢代建築成就

(1)木構架成熟(2)對傳統技術文化總結(3)宗教建築產生

3.隋代建築成就

第一次出現按比例製圖,施工管理制度

4.唐代建築成就

(1)大興城規劃(2)用1:100的比例繪圖,制模型(3)出現「都料」一職(4)沿中軸線展開序列空間(5)強調建築的實真性

5.宋代建築成就及其背景

(1)廢除城市宵禁、里坊制,街市面貌為之一新並出現瓦肆勾欄等新的建築型別(2)創立御街千步廊手法,建築群沿中軸線布局手法成熟(3)高坐具普及和磚的使用使得建築比例趨於協調(4)磚的普及,琉璃瓦、彩繪工藝使得建築外觀精緻化(5)建築標準化、規範化、模數化使得建築總體質量水平大為提公升。出現了《營造法式》這樣的由官方頒布的建築規範和技術標準典籍背景:(1)儒家「理學」的發展追求事物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

(2)技術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導致對生活質量更高的追求。「文人」文化的普及。

7.明代建築成就及其背景

(1)簡化單體形式、群體布置手法成熟(2)磚、琉璃瓦大量使用(3)建築工藝技術水平達到頂峰(4)私家園林建築水平發展達到極致(5)計成所作《園冶》一書成為世界上第一部造園理論專著背景:1)文人、士大夫文化高度發展(2)手工業技術水平、經濟水平上公升

8.清代建築成就1)裝飾華麗(2)建築工藝稍有進步(3)風格多樣化(4)園林普及(5)官方公布《工程做法則例》

三、其他

1.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四合院遺址是西周時代的陝西岐山鳳雛村早周遺址

2.我國已知最早採用榫卯技術構築木結構房屋的例項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3.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廊院式建築是河南偃師二里頭西亳宮殿遺址

1.結構型別:抬梁結構、穿鬥結構、井幹結構

(1)穿斗式構架:①又稱立帖式.②這是用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絡,並以挑枋承托出簷.③這種結構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柱密而空間不開闊.④因此,它有時和疊梁式構架混合使用.適用不同地勢,基本構件,柱檁穿挑.

(2)抬梁式構架:①(疊梁式)是一種梁架結構體系,水平構件為梁,垂直的為柱,梁是受彎構件,靠自重穩定建築.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兩端並承檁;如是層疊而上,在最上的梁**放脊瓜柱的承脊檁.③這種結構在我國應用很廣,多用於官式和北方民間建築,特別北方更是如此.優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獲得較大的空間;缺點是柱樑等用材較大,消耗木材較多.④重要建築則用斗拱承載出挑.主要構件,梁,柱,檁,枋.

(3)井乾式: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構,又是承重結構.

1.中國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是唐代山西五台縣南禪寺大殿山門

2.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採用金廂斗底槽

3.金廂斗底槽: 宋式建築平面,內外兩圈柱子

4.副階周匝:建築主體外部另加一圈迴廊

5.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

6.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華拱的挑頭上沒有與之垂直的斗拱與枋為偷心造

7.推山:廡殿屋頂的一種處理手法,由於立面上的需要將正脊向兩端推出,使四條垂脊呈柔和曲線

8.收山:歇山屋頂兩側山花自山面簷柱中線向內收進的做法

9.雀替:梁或闌額與柱交接處的承托梁枋的構件

10.昂:鬥栱的斜置構件,起槓桿作用

11.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一般指第二種),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周圍廊,前後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種).

12.捲殺:對木構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

13.鋪作:斗拱的出跳,1跳=4鋪作.

14.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後各出一跳.

出一跳――四鋪作出兩跳――五鋪作出三跳――六鋪作出四跳――七鋪作

出五跳――八鋪作(見書p259——260)

一、佛教寺院構成

1.沿革塔院式——僧院式——佛殿式——伽藍七堂制

2.伽藍七堂制

禪宗的七堂之制:山門、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東司(廁所)

到明清時期演變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後殿、法堂、羅漢堂、觀音堂

二、佛光寺大殿

①位於山西五台山,大殿建於唐(公元857年).②面闊七開間(等開間),進深八架椽(四間),單簷四阿殿,屋面坡度較平緩,舉方約1/4.77.③正脊和簷口都有公升起曲線,有側腳,採用了叉手和託腳,屋面筒瓦雖然是後代鋪作,但鴟(音吃chi)尾式樣及疊瓦脊仍尊舊制,無仙人走獸.④柱高與開間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約為柱高的1/2.⑤粗壯的柱身,肥碩的斗拱,再加上深遠的出簷,都給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覺.⑥佛光寺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構架建築,處於晚唐時期,是木構架的成熟期.其應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

三、應縣木塔

位於山西應縣,又稱應州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層磚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徑30公尺,高九層67.31公尺(外觀5層,暗層四層).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層用來結構處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經過數次**,仍安然無恙.是世界現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國僅存兩個木塔之一,是現存最早的木塔.

1.中國塔的主要型別有密簷式、樓閣式、金剛寶座塔、單層塔、喇嘛塔等五種

2.我國現存最早的木塔是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平面八邊形

3.最早見於史籍的佛教建築,是東漢明帝時的洛陽白馬寺

一、中國宮殿建築沿革

1.新石器時代——大房子2.夏商時期——前堂後室——台榭宮室3.

西周——合院宮室——三朝五門制萌芽4.春秋戰國——台榭宮室5.秦漢——台榭宮室鼎盛——兩元構圖——台榭宮室衰落6.

魏晉南北朝——台榭宮室迴光返照7.隋唐至明清——三朝五門制發展完善

二、宮殿建築內容

1.前朝——殿 2.後寢——宮 3.苑囿 4.祭祀建築——太廟、社稷壇 5.防衛建築——紫禁城 6.服務設施

1.簡述漢長安城的布局特點

城市布局不規則,主宮未央宮位於西南,長樂宮位於東南;城市每面三門;設有外郭;城內設有160個閭里;在東南與北郊設有七座陵邑,加強**集權;城內分為八街九陌,主幹道分三股;路面為土路,用陶質排水管和磚砌排水陰溝排洩雨水;鄭渠用以漕運。

2.簡述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特徵

布局仿北魏洛陽城,方整對稱,沿南北軸線將宮城、皇城置於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盤式布局,將城市劃分為108個里坊,分割槽明確整齊,實行夜禁制度;長安的市集中於東西兩市;道路兩旁種有成行槐柳,又稱為「槐衙」;路面土路,兩邊設明溝排水。

3. 簡述山西應縣釋迦塔的造型特徵及結構技術成就

造型特徵:釋迦塔內部高九層,其中四個暗層,所以外部看來只有五層,再加重簷共六層。第一層柱高和第

二、三、四層包括柱、斗拱、屋簷、和上層平座四個部分的總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規則的韻律。各層屋簷按照總體輪廓所需以華栱和下昂進行調整,形成優美的總體輪廓並豐富了簷下造型。最下一層繞以副階周匝,加強塔的穩定感。

塔的總高恰等於中間層外圍柱頭內接圓的周長,也是塔設計時的重要比例數字。

結構技術成就:柱網和構件組合採用內外槽制度,內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動;結構上,外槽和屋頂使用明栿和草栿兩套構架;這種雙層套筒室平面和結構,不僅擴大了空間,而且大大增強了塔的剛度。塔內部有暗層,作為容納平作和屋簷的空間;各層上下柱不貫通,採用「插柱造」,每層外柱與其平座層柱都比下層外柱推入約半個柱徑,並向中心略有傾斜,不僅形成各層向內遞收的輪廓,也符合力學特性。

應縣木塔(佛宮寺釋伽塔)

應縣木塔位於應縣城內,又稱應州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是國內現存最古的木塔,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之一.其結構措施有:

① 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減小風力.② 套筒式結構,內外兩圈柱,底層簷柱外設有迴廊,即<營造法式>中的"副階周匝",內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 殿閣型構架,9個柱網層,9個鋪作層,1個屋架,每個鋪作層都象圈樑一樣.

④ 高寬比合理收分合理,內柱1-5層對齊,6.7層內錯半個柱徑,8.9層再內錯半個柱徑.外層每層都內錯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逐層向內遞收的輪廓.⑥ 暗層的處理,結構上增加了柱樑之間的斜向支撐,使塔的剛度大大增強.⑦ 底層加厚牆體,底層的內外兩圈柱都包砌在厚達一公尺的土坯牆內.⑧ 樓梯處理很獨到,分散布置避免縱向斷裂.⑨ 門窗上加斜撐,也增加了整體的剛度.⑩ 荷載方面,高大的建築用小構件,每層柱子不高,空間跨度小,但數量多,可使荷載分散,減輕自重,大的構件均在一層. 其立面造型上雄壯而華麗,採用了60多種斗拱,繁多的構件為結構所需,構築了華麗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時又是雄壯的. 評價:當時的磚塔為先進的結構形式,採用木結構是落後的,從歷史發展上說是落後的,但由於使用木材得體得法,是木結構中的精品,文物價值很高.

4. 簡述唐宋建築風格的區別

唐代建築柱礎矮平,柱身矮,舉折平緩,斗拱尺度巨集大,建築出簷深遠,整體造型舒展大氣;宋代柱身加高,舉折變陡,斗拱相對減小,補間鋪作數量增加,屋頂組合多樣化,裝飾豐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築呈現秀麗、精巧的特點。

6. 寫出中國塔五種主要型別,並各舉一例項(說明建造年代和地點)

樓閣式: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遼密簷式:河北登封嵩嶽寺塔,北魏單層:山東濟南神通寺四門塔,隋代喇嘛:北京妙應寺白塔,元代金剛寶座:北京大正覺寺塔,明

8. 結合佛光寺大殿談唐代木構建築的造型特點

唐代建築總體風格:規模巨集大、氣魄雄渾

(1)柱礎矮平(2)柱高約等於明間面闊,柱身較矮(3)鬥栱尺度大,補間鋪作數量少

(4)屋面坡度平緩,出簷深遠(5)建築裝飾簡潔有力

佛光寺大殿

晚唐建築,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為殿堂型構架.是兩個唐代木構架建築之一,是中國木構架體系進入成熟期後保留下來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築風貌的典型例項.

剖面特點:

① 佛光寺大殿的構架為殿堂型構架.殿堂型構架的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屋頂為四角頂.大殿殿堂型構架的前提是內外槽的柱子一樣高.分為三個水平層,柱網層,鋪作層,屋架層.(唐稱內外槽,明清稱簷柱,金柱,且簷柱,金柱不等高)

② 分明栿,草栿兩層.(明清稱梁,唐宋稱栿)明栿:平暗(音暗an)(室內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的室內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緻細膩,力求美觀.草栿:在平暗,平棋(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於看不見,所以製造粗略,未經任何藝術加工,製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於室內.③ 運用了叉手託腳.叉手:

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叫叉手,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樑:

抬梁式構架中最上一層的梁)託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築中沒有這個構件。

中國古代建築史複習

木結構的優勢 1 取材方便 2 適應性強 3 有較強的抗震效能 4 施工速度快 5 便於修繕 搬遷 木結構的缺陷 1 木材越來越稀少 2 木架建築易遭火災 3 在南方,還有白蟻對木架建築的嚴重威脅 4 木材受潮後易於朽壞 5 無論是抬梁式還是穿斗式結構,都難以滿足更大 更複雜的空間需求,木材的消耗量...

中國古代廣告史

中國廣告文化是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起來的,它吸收了中華文化的精髓而茁壯成長。它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如果用馬克思社會發展學說來分析,人類在原始部落時期就已經出現簡單的物物交換,隨之而來實物陳列 吆喝等最原始的廣告形式就開始出現。由是觀之,上下五千年,我國廣告的歷史也...

中國古代史

課程類別校級優秀 省級優質 省級精品 國家精品 專案主持人丁毅華 課程建設主要成員趙國華 吳琦 熊鐵基 中國古代史是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以內容豐富 資料浩繁 研究方法多樣 研究歷史悠久為基本特色的學科為依託的課程。華中師範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歷史文化學院是國學大師錢基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