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點總結中國古代史

2021-12-23 04:16:37 字數 5521 閱讀 1263

第一單元先秦

(距今約170萬年前~西元前221年)

【階段特徵】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涉及原始社會的出現與發展及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確立(戰國)時期;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形態演變的根本原因。

【基本線索】

一、經濟方面: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斷進步

1.原始農業採用先是簡單模仿後是「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誌著我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製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

土地屬於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夏商周):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1)發展過程:

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2)瓦解及原因:

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併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三)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

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

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

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④歷代統治者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②封建王朝統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

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

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四)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1、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

夏:鑄造比較講究

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漢: 廣泛採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學:

西周:已有鐵器

戰國:鐵農具推廣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製造鋼劍

2、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製出了原始瓷器。

3、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五)先秦商業產生

商朝時期:

「商人」(商朝人善於經商)出現、貨幣為貝殼、商業由官府控制;

春秋戰國:

由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許多商品市場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後世商人尊為祖師。

二、政治方面:社會制度不斷進步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

1.約西元前2023年,禹建立夏,我國開始有了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所取代。

2.夏商時期的行政管理制度:**設相、卿士等,地方設侯、伯。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1.目的:

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內容:

①分封物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於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被封諸侯的義務——要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被封諸侯的權利——職位世襲、對卿大夫再分封、設定**、建立武裝、徵派賦役。

3.作用:

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

②擴大了統治區域;

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為乙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4.瓦解:

西周後期,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這一生產方式使諸侯勢力日益壯大)。戰國末年,分封制瓦解。

(三)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1.定義:

用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內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定。

2.特點:

嫡長子繼承制

3.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4.影響:

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總結:中國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是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係維繫的宗法制。

(四)商鞅變法

1.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背景:

1)社會經濟的發展:

①農業生產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

②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③商業日漸活躍。

2)政治:社會階級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化.

①階級關係的變化:

出現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

②上層建築的變化:

封建**統治→奴隸主貴族制度;

選賢任能、獎勵軍功→世卿世祿;

俸祿制→封邑制;

**集權制→君主與貴族聯合執政;

3)軍事:富國強兵成為改革的動力.

4)文化: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

2.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社會改革

(1)改革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適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現,為進一步改革殘存的奴隸制,運用政權的力量,進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經濟改革。

(2)主要的改革運動: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

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3)改革的內容:

春秋時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認土地私有。

戰國時期的改革,政治上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加強封建君主**;

經濟上消除奴隸制土地制度,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生產;

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軍隊戰鬥力。

(4)效果:

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廢除了奴隸制政治經濟制度,鞏固和發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經濟制度,大大促進了封建制的建立和發展。因此,戰國初期變法運動實質是一場封建化運動。

3.秦國的歷史機遇(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

1)前提基礎:

①秦穆公稱霸西戎;

②秦獻公改革。

2)主觀因素:

秦國國君權力較集中,舊勢力相對薄弱;秦國比較認同注重實用、講求功利的法家學說;秦國充斥尚武精神;秦孝公奮發圖強並受到商鞅的輔佐。

3)客觀因素:

前4c長期扼制秦國的晉國分三家,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業為秦國變法提供可能性。

4.商鞅變法的內容

1)經濟措施:

①廢井田、開阡陌;

②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③統一度量衡。

2)政治措施:

①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③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④推行縣製⑤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5.商鞅變法的評價

1)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

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②政治上:

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③軍事上:

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鬥力,秦國在對外兼併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總之,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變法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後來秦的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歷史侷限性:

變法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廣大人民所受的剝削與壓迫。變法也未與舊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

6.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1)商鞅順應了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

(2)商鞅本著「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指導思想,提出一系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3)秦孝當信任、重用商鞅;

(4)商鞅有能力,敢於同舊勢力鬥爭。

三、思想文化方面:

(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

1、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根本原因)

①經濟: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的崩潰;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階級關係:士的活躍,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學在民間(學術下移,私學興起)

諸子百家針對各種問題,展開爭論,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百家爭鳴」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

主張:無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見後)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主張:兼愛、非功、節儉、尚賢。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韓非子;

主張:以法治國、**主義**集權(為統治階級所重視)

3、意義:

①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日後社會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春秋――孔子

(1)主張: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愛人」,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②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朝的禮樂制度。(保守性的體現)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國)反對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意義: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貢獻:

2、戰國――孟荀

(貢獻:總結改造儒家思想,體系更完整,成為諸子百家之大宗)

中國古代史

課程類別校級優秀 省級優質 省級精品 國家精品 專案主持人丁毅華 課程建設主要成員趙國華 吳琦 熊鐵基 中國古代史是高等學校歷史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以內容豐富 資料浩繁 研究方法多樣 研究歷史悠久為基本特色的學科為依託的課程。華中師範大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歷史文化學院是國學大師錢基博 ...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始於大約170萬年前的元謀人,止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前,是中國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 五四 運動前夕,...

中國古代史二

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古代文學史 二 試題 課程 00539 一 單項選擇題 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乙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 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 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蘇舜欽詩的藝術風格是 a.豪獷雄放 b.古淡瘦勁 c.曲雅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