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

2021-03-04 09:40:37 字數 1104 閱讀 1138

《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德經》和《道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的前面幾章主要提出了「無為而治」的觀點。而在後續的一些章節當中,將「無為而治」引申到了做人當中,做人應當知足常樂,上善若水。在這裡主要講講《道德經》中第八章的感悟。

此篇第一句便是千古名言「上善若水」,最好的人像水一樣。那麼在老子看來,最好的人,即聖人,應當具有水的品質。那麼水又有哪些品質呢?

「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可以說和當今社會的價值觀有些出入,人們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老子在這裡不僅說是往低處流,而是說要處在人們都厭惡的地方,並且是滋潤萬物而不去爭,就是幫其他人做事情,但是不拿好處。差不多所有不好的事情是佔盡了。

但老子卻說這樣做可以「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不免令人有些費解了。

其實細想,就不難體察出其中的區別,在「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中往往追求的是物質上的享受;而老子所說「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追求的應當是道德上的一種境界。就道德境界來講,老子可以說是相當高的了,幾乎達到「水」之境,但對於今天粗淺的衡量乙個人的成功與否來講,老子似乎並沒有達到標準。既沒有富可敵國的財富,也沒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似乎就物質水平來講,離老子道德上的修養是差了一大截。但這並不關乎老子快樂的生活。「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的最後所獲得的結果是「無憂」。

人們常說人生不如意十之**,但老子卻可以做到沒有憂慮,實在是一種令人嚮往的境界。但當今社會一切都弄得很複雜,很多人都覺得沒有物質哪來精神上的享受,其實人活著最終的追求就是幸福,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能讓人類活得越來越幸福。假設人人都做到老子所言,那麼便是乙個人人無憂的境界。

可惜人的劣根性注定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我們依然只能在競爭中生存。這是乙個由競爭來維持穩定的社會,之所以不是由老子所提倡的來維持,個人認為根本性還是由於人的根性所致。

人主宰了社會,那麼便由人目前的根性選擇了目前這樣一種以競爭為本的社會機制。

至於老子,「利萬物而人不爭」的社會是乙個人人幸福感指數都非常高的社會,但對於目前的人來說難度不免大了些。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樣的一種競爭的機制不再適用於人的本性,那麼老子或許就有機會了。

《道德經》心得

道德經 讀後感 道德經 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智慧型。存世千年,仍吸引國內外無數學者爭相探索。乙個 道 字,形而上的實存者,宇宙萬物發生 存在 發展 運動的規律,人類社會的一種準則 標準,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通篇文章不過五千字,然而在這短小而精闢的文字間蘊藏的神秘幽昧 深不...

道德經讀書心得

道德經 是一部關於治國方略的書籍。它主張治理國家要實行 無為而治 小國寡民 治大國烹小鮮 以正治國 無為無不為 這些主張可以說對於現在我們管理國家 企業都具有借鑑意義。例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 道德經 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老子的辯證法的思想裡的量變與質變...

道德經學習心得

最初想學習 道德經 的原因動機很簡單,學中醫的老師說要學好中醫,首先要看 道德經 然後是 傷寒論 歷代的醫案 實踐 最後才是 黃帝內經 那會兒迷迷糊糊的,學中醫學得很困難,聽中醫老師說了就趕緊買了本 道德經 偶把 道德經 當成了學習中醫的鑰匙 捷徑 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為 道德經 讀完了,就可以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