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權利而鬥爭》讀後感

2021-03-04 09:40:37 字數 1163 閱讀 3580

本科生課程

2013-2014學年第1學期

課程名稱:憲法

作業名稱:《為權利而鬥爭》讀後感

院系名稱:社會科學試驗班

學生姓名:

學號:拜讀耶林的《為權利而鬥爭》全因憲法老師的推薦,這同時也是選擇法學專業後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潛心閱讀一本書,薄薄的一本,但給予我的卻不僅僅只是一百頁紙的知識。初讀時我特意去查詢了耶林的生平資料以及本書的寫作背景於時代,才了解到《為權利而鬥爭》是德國大師魯道夫·馮·耶林在2023年春天在維也納法學會上發表的一篇傳世演講,這篇演講當時獲得了滿堂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也是耶林從概念法學到利益法學之路上的著名作品,是一部劃時代的經典。

翻開書,第一句話便是:「法的目標是和平,而實現和平的手段是鬥爭」,人們之所以在當今的社會能夠大部分時間都平靜地生活,正是因為有法在規範周遭的亂象和不公。法是伸張正義、捍衛人們利益的力量,而法的具體表現便是權利的實現,是個人人格尊嚴的維護。

法本身就是長期鬥爭的成果,法要得到真正的實施,更需要進行不息的鬥爭,法的生命在於鬥爭!耶林認為法是規定了每個人生來的權利,而為了維護和捍衛自己的權利,對抗生活中的許多不公平不平等的現象,最重要的便是奮起為之不斷進取不斷鬥爭。這不僅是個人的義務,也是對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義務。

在全書中,耶林以一種嚴謹的法學思維方式思考和推論主題,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推導性,向後世的我們說明了為什麼權利如此重要以及我們為何要不顧一切地捍衛。

在這本書中,最吸引我的是第三章——為權利而鬥爭是對自己的義務。在這章中,耶林列舉了很多例子,像是農民捍衛其所有物、被挖去眼球者有權挖去加害者的眼球、旅者被騙時拒絕付款而寧願多花幾十倍的滯留費用等等,這些例子都實際地說明了乙個道理,那就是鬥爭的目的已經不僅僅是關乎金錢或者利益了,而是對自己權利的捍衛。就像在這些的例項中,人們以自己的行動所抗爭的目的不是想要多少倍數目的賠款,他們要的結果看似是對侵權方百害而也對自己無一利的事情,但其中所要表達的只是一種姿態,一種對不公的抗爭和對自身權利的維護。

為權利而鬥爭其實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如果不去達成這項義務,法本身會遭到破壞,倘若真到那時,當厄運降臨時便沒有什麼可以當作最後的稻草挽救時局的了。

正如書中最後引用的那兩句詩「人必須每天不停地開拓生活與自由,然後,才配有生活與自由的享受。」鬥爭是權利的生命,而為權利而鬥爭則是我們的義務。只有態度堅決地捍衛屬於自己的權利,才能促成法的形成,才能使我們所生活的周遭形成一種嶄新的法感情的氛圍,最終才能配有生活與自由的享受。

《為權利而鬥爭》讀後感

人的道德存在的條件是權利。即沒有權利,人類將淪落至動物的層面。恰如羅馬人從抽象法立場出發,始終不渝地把奴隸和動物同等看待。如今我們的社會已陷入道德危機,特別是 小悅悅事件 後,更彰顯出人們道德的缺乏。一些人認為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太快,拜金主義盛行。但我認為是道德生存的條件的喪失,即我們所享有的權利太...

讀為權利而鬥爭有感

法的目標是和平,而實現和平的手段是鬥爭。只要法必須防禦來自不法的侵害 此現象將與世共存,則法無鬥爭將無濟於事。法的生命是鬥爭,即國民的 國家權力的 階級的 個人的鬥爭。摘自 為權利而鬥爭 耶林 德 在我看來,面對自己的權利遭到侵害時,無非存在以下兩種反應。一種 姑息遷就,無所謂。另一種 為權利而鬥爭...

為誰而工作讀後感

在網上看過這樣乙個故事,有個木匠收了徒弟,先教他做乙個木箱子,箱子做好後,師傅將木箱外面修整好後,開始仔細的用沙紙打磨箱子裡面的各個角落,徒弟不解,覺得沒有必要。師傅說,這手藝活裡面也透著做人的品性,手藝不但要好,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態度要認真不能浮躁,信任你的人才會越來越多,生意也自然會越做越好,錢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