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導遊詞

2021-03-04 09:39:17 字數 5343 閱讀 3011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蹟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後因處於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並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後出現的。

由於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築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築、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岩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於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岩石相比,有著宜於儲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之後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於北魏太和年間,先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後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佔40餘年)和隋唐(約佔110年左右)時期。

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 —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餘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2023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

大小造像10萬餘尊,佛塔40餘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佔百分之六十左右。

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岩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

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

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型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

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鑑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

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緻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乙個豐富多彩、包羅永珍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在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乙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公尺多,進深近7公尺,建於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

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簷等建築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公尺,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

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

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階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後,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

他是乙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後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併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後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

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並未結束。

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於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乙個賓陽中洞。

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後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

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於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物件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

賓陽中洞高9.8公尺,進深和寬均為11.10公尺。

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

4公尺,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

釋迦左右侍立著二**、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在賓陽洞諸像的後座上,雕飾著眾菩薩、**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

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

以前遊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願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於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

該洞高9公尺、寬8公尺多、進深9公尺。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 8 公尺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

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餘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

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於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公尺,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

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後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雲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

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天皇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願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

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

天皇指唐高宗,天後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

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於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

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於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裡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

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徵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

此洞開鑿於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後,屬於北魏後期作品。此洞高6.10公尺,深6.

15公尺,主尊釋迦高6公尺(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僕僕的苦行僧形象。

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公尺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

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後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龍門石窟導遊詞

安陽師範學院導遊 業務課程 實踐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2010級旅遊管理一班 101302004 曹瑞萍龍門石窟 奉先寺講解 歡迎辭 各們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遊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

龍門石窟導遊詞

李明軒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李明軒,今天我們要參觀奇特 美麗的龍門石窟。我自然就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今天我一定讓大家大飽眼福 流連忘返!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處,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龍門石窟導遊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河南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是導遊員小王,我身後右手旁的是咱們此次的安全大使於師傅,於師傅有多年的駕駛經驗和嫻熟的駕駛技術,安全問題大家盡可放心,我們倆都很榮幸也很樂意為大家服務。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麼意見和要求都可以給我們提出來,我們會虛心接受,並盡可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