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洛陽龍門石窟造像 盧舍那大佛

2022-12-05 07:57:06 字數 1442 閱讀 2749

盧舍那大佛石窟造像洛陽龍門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而聞名世界,盧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的巔峰,又是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傳統文化的象徵,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體現。多少年來中外許多知名專家學者對盧舍那大佛造像的**和研究源源不斷,肯定和評價是眾多的。筆者就盧舍那大佛造像談談自己的認識理解和看法。

     一、佛教中的盧舍那盧舍那大佛造像是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造像中的一顆明珠,取材於佛教。眾所周知,佛教由釋迦牟尼創立於古印度,於兩漢之間開始傳入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初步的繁榮發展 ,出現了大量巨大的佛教造像,如雲岡大佛等。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佛教的興盛程度。

  在中國為什麼出現這麼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沒有佛像的。佛教徒認為佛是人天之師,其智慧型、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圓滿的、至高無上的。

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來表現佛陀的形體和相貌,所以原來只是以佛的腳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樹表示佛陀的智慧型,作為佛陀的標記。後來古希臘雕刻藝術傳入古印度,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佛教徒吸收了希臘藝術的表現形式,開始以人的形象來直接表現佛陀的容貌和身體,在中印度首先形成了後來的秣兔羅藝術。   大約公元一世紀前後,印度北部興起了一股佛教派別,就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宣稱自己修行的目標是普渡眾生,他們認為佛陀不僅是導師,而且是具有各種神通的超人,釋迦牟尼的肉身雖去,但法身永存,而且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直接對佛進行崇拜。在經典上極力宣揚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造像功德經》《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等,記載造佛像可以得到無窮的福報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大乘佛教教徒開始製作大量的各種佛像,隨著佛教的發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

  盧舍那大佛造像就是大乘佛教造像影響的結果,而盧舍那在佛教中被認為是佛陀的報身,梵語「盧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輝普遍之意,是源自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陽神信仰而來。佛教有「佛有三身」之說:即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遮那」,以及報身佛「盧舍那」。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佛也是如此,而在佛的「三身」之中,也只有報身佛「盧舍那」才宣稱「現世現報」,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為佛陀。

因此,報身佛也最接近塵世,最能體現慈悲和眾生平等的思想。莊嚴美麗的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的象徵,也是大唐盛世的體現,大佛位於奉先寺,所以又稱奉先寺大佛。   大佛建造於唐代中期武則天時期,據說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也就是說把武則天當作佛來歌頌和朝拜。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唐代的乙個女皇。在她執政期間,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農業和手工業都得到較大的發展。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由於佛教提倡「眾生平等」思想,符合武則天當時的形勢要求,所以武則天大力支援佛教,曾經親自組織並參與《華嚴經》的翻譯,為建造盧舍那大佛曾經捐贈了兩萬貫的脂粉錢等。

因此,佛教為武則天稱帝登基造了大量的**,使基層民眾對這位女皇給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評價,把她比作慈悲的化身、佛陀轉世,菩薩再來,於是按照她的形象來創造盧舍那也就不奇怪了。

龍門石窟導遊詞

安陽師範學院導遊 業務課程 實踐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2010級旅遊管理一班 101302004 曹瑞萍龍門石窟 奉先寺講解 歡迎辭 各們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遊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

龍門石窟導遊詞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 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

龍門石窟導遊詞

李明軒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李明軒,今天我們要參觀奇特 美麗的龍門石窟。我自然就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今天我一定讓大家大飽眼福 流連忘返!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處,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