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導遊詞

2021-03-04 09:30:34 字數 3712 閱讀 8898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慶陽北石窟寺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一樣,屬甘肅早期的一座規模較大的石窟寺,其風格與山西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相近,在中國佛教石代佛教聖地,全面體現了古代隴東佛教活動的興衰與發展。也是古絲綢之路東段上的一顆藝術明珠。

隴東,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先祖曾在董志塬一帶開創了華香農耕文化的先河。北石窟寺位於董志塬的西側,東北距慶陽地區行署所在地西峰市25公里。這裡古屬雍州,秦屬北地郡,西漢至晉代為安定郡,北魏時歸涇州,唐代為寧州,五代、宋時屬原州彭陽縣,元代為鎮原州,明清屬鎮原縣。

其地東抵陝西榆林,西通黑水,南接涇渭,北達賀蘭,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北達寧夏、內蒙、西抵河西的軍事重鎮和交通要衝。北魏以來,隨著佛教的興盛和開窟造像的風靡,這裡又成了蕭關古道上的一大佛教勝地。據史料記載,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涇州沙門劉慧汪聚眾反,詔華州刺史奚康生討之。

康生久為,及臨州尹,多所殺戮,而乃信向佛道,數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歷四州皆有建置。奚康生在涇州平定了沙門劉慧汪叛亂後,為了安定民心,鞏固北魏王朝的統治政權,於宣武帝永平二年,大耗民財,命匠呈奇,競工開剖,積節移年,營構乃就建立了北石窟寺和涇川的南石窟寺。無論奚康生當初開窟建寺的動機如何,足見當時佛事活動之興盛,而隴東的勞動人民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才智,在粗獷的黃土高坡上為後世留下了乙份極為精美的藝術瑰寶。

北石窟寺自北魏開窟建寺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不斷增修擴建,形成了這樣一處規模巨集大的石窟群。宋、清碑文記載,古代寺院、殿宇軒昂、龕像儼然,丹素炫彩、金玉垂輝、佛光普照、僧眾雲集、閣樓峻麗、蔚為壯觀。歲月悠悠,斗轉星移、清末兵燹。

戰亂烽起、寺院建築,付之一炬。僧眾遭戮,佛事廢棄。新中國成立,2023年甘肅文物工作隊在隴東進行文物普查,重新發現了北石窟寺,2023年成立文管所,對這一佛教文化古蹟開始清理保護。

寺院現有大小窟龕296 個,石雕造像2126尊,碑碣7通,各代遊人題記150余方。其窟龕分布密集,形如蜂房,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窟院南北長125公尺,寬40公尺,面積為 5000平方公尺。

窟龕分布的岩石斷面南北長120公尺、高20公尺,大小相間,可分三層雕鑿,造像均為高浮雕和圓雕,形象逼真,風格各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隴東著名的旅遊勝地。

165號窟是北石窟寺最大的乙個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位於窟區正中,是北魏永平二年奚康生主持開鑿的七佛窟。窟門兩側高浮雕兩尊守門天王,其事高5.8公尺,身著鎧甲,足蹬戰靴,怒目鎖眉,神情威嚴,大有震懾一切邪魔的氣魄。

身旁橫臥兩尊雄獅,雖年久殘損,然張口舞爪,威態猶存。

彌勒佛,方繼釋迦而降世。《增一阿含經》卷四雲:七佛天中天,照明於世間。

這些記載,說明七佛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佛經中的七佛,不但能宣說法教, 照明於世間,而且可解除一切眾生的生死病痛之苦。北魏王朝編造七佛的種種功德,對七佛和彌勒的宣揚是在於極力溝通人神之間的界限。

北魏從太祖拓跋矽到宣武帝元屬正好七位皇帝,奚康生稟皇帝即當今如來之義旨,為北魏七個正式皇帝大造七佛,一則歌頌佛教歷史,加強佛教正統思想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眾,鞏固北魏統治政權。因而供俸七佛在當時隴東地區十分盛行。

七佛造像成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從北魏一直延續到晚唐,題材形象十分突出。這說明北石窟寺在隴東古代是一處非常正統的佛教聖地。而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東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不惜血汗來雕鑿如此巨集偉、眾多的七佛像,也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願望。

篇二:炳靈寺石窟導遊詞

炳靈寺石窟

各位團友大家好,很高興我能擔任本次之旅的導遊員,我姓徐,你們可以叫我徐導或小徐,小徐將為大家竭誠服務,希望我們相處的愉快,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著名的炳靈寺石窟。

現在我們從蘭州出發,坐車行75公里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再換乘遊艇,經過54公里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即可到達炳靈寺。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公里積石山的大寺溝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炳靈寺最早稱為唐述窟,是羌語,意為「鬼窟」,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巖寺,明朝永樂年後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是「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

該窟始建於西晉,正式建立於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都有修復與擴建,炳靈寺石窟現存洞窟34個,龕149個;石雕像694身,泥塑像82身,壁畫約900平方公尺。

石窟分上寺、洞溝、下寺三處,以下寺最為壯觀。它們分布在長200公尺,高60公尺的懸崖上。

炳靈寺所處地勢險要,是黃河上的重要渡口,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是從青海到達流沙;西域、中亞通往西亞的必經之地,是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交通要道,故有絲綢之路隴右南線「臨津古渡」之稱。

西秦曾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費時3年在附近黃河上架橋,以跨過黃河天塹,「橋高五十丈」,至今刻在飛石上的「天下第一橋」字樣依然可辨。十六國的西秦時期,由於當地的鮮卑族統治者篤信佛教,致使開窟造像活動十分活躍。這即是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乙個高潮,並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時期。

期間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169窟古稱「唐述窟」,現稱「天橋洞」,高15公尺、深8公尺、寬20公尺,為已知中國開鑿最早、儲存最好的洞窟。窟內有佛龕、石雕、石胎泥塑三類造型。

西秦時期的造像題材比較簡單,以佛、菩薩、供養人等為主,但壁畫內容比較豐富背項光圖案比較複雜同時又有了簡單的佛說法圖、十方佛、千佛、飛天、伎樂、以及多寶塔和維摩變等。儘管此時期造像雕鑿的是作為「胡神」的佛和菩薩,但除去姿態、手印、衣著等固有式樣外,大多摒棄了作為藝術原形的犍陀羅佛像的特徵,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審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國信眾的情感和理想內容。尤其明顯的是,在塑像及壁畫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書的名榜,在第169窟第6龕彩塑大勢至菩薩的左前方遊造像題銘悅,銘文結尾署:

「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歲在玄枵二月二十四日造」,這顯然是對漢代以來傳 1

統形式的繼承,這一題記不但使我們了解了炳靈寺建立的準確年代而且對研究佛教石窟的發展提供了證據和線索。 炳靈寺洞窟形式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近似,但佛龕多作覆缽式塔形,為別處少見;西秦佛像和脅侍菩薩頭頂多作磨光高髻,額平,面目瘦削,袈裟質感輕薄,衣紋貼體,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徵,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動,姿態優美,衣著線條流暢,整體技巧顯得純熟精妙,手法洗練細膩。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造像風潮再次興起,即炳靈寺石窟開鑿的第二個主要時期。期間比較著名的有第46號龕、第50號龕和第51號龕等。唐代窟龕中的造像組合,多為一佛、二菩薩(或四菩薩)、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和二天王。

這時期炳靈寺石窟造像的特點與唐代石窟造像的整體風格相彷彿,都是強調健康豐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如面型較長,動態誇張,起伏處稜角分明,刀法也更顯粗獷有力。唐代的雕塑,無論是石雕,還是泥雕,都以飽滿富麗、熱情奔放和充滿活力為特點。這些風格的形成與發展,從某種角度來說,也體現了一種意氣風發和蒸蒸日上的時代精神與社會風尚。

唐代以後,炳靈寺石窟的造像、壁畫雖有延續,但已無大的舉動。

11世紀,西夏與宋交戰,天下第一橋被毀,絲綢之路從此改道。炳靈寺自此冷落下來,古橋也消失在了歷史的煙雲中。此後,在元、明兩代,炳靈寺石窟也還有修妝,但石窟開鑿已趨於沒落了。

炳靈寺石窟是我國石窟開鑿史上比較早期的作品,儘管歷經千年,至今仍富有藝術生命力,是我國藝術史上的一件珍品。 與其他我國的其它石窟寺相比炳靈寺依然有其自己的特點:一是這裡的石雕、浮雕塔很多,這在其他石窟中少見;二是洞窟門頂上方再開洞窟,雕或塑有臥佛,這在其他石窟中也很好見;三是密宗壁畫較多,這與元代藏傳佛教興盛有關。

2篇三:導遊考試中文導遊詞:甘肅慶陽北石窟寺導遊詞

的傳播。二則討好朝廷,歌頌皇帝功德,安撫民眾,鞏固北魏統治政權。因而供俸七佛在當時隴東地區十分盛行。

七佛造像成為北石窟寺的一大特色,從北魏一直延續到晚唐,題材形象十分突出。這說明北石窟寺在隴東古代是一處非常正統的佛教聖地。而當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東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不惜血汗來雕鑿如此巨集偉、眾多的七佛像,也寄託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種種願望。

龍門石窟導遊詞

安陽師範學院導遊 業務課程 實踐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2010級旅遊管理一班 101302004 曹瑞萍龍門石窟 奉先寺講解 歡迎辭 各們遊客朋友們,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遊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這位是我...

龍門石窟導遊詞

大家好,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 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蹟。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

龍門石窟導遊詞

李明軒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叫李明軒,今天我們要參觀奇特 美麗的龍門石窟。我自然就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今天我一定讓大家大飽眼福 流連忘返!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處,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了。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