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詩歌鑑賞備考方法無招勝有招

2021-03-04 09:38:42 字數 4721 閱讀 4219

為尊重這個規律,我們大膽做點改動,不侷限於備考的輪數,更注重備考的深度。備考深度是指什麼?我們認為:

詩歌備考的深度不在詩歌鑑賞的難點有多難,不在於訓練學生學會解答難度大的詩歌鑑賞題,而在於學生的情感和智慧型有無投入到對一首詩的關注、審視、理解、觸動、欣賞乃至鑑賞的過程中來。學生有沒有調動自己的心智去領悟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以及深藏在詞句背後的微妙的心境,最後在學生做題時學生的鑑賞思維有無得到相應訓練。顯然,這個「深度」是指鑑賞的活動有無深入到學生內心深處。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至於詩歌鑑賞中必然涉及到的種種鑑賞方法和答題技巧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老師一定要先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切實尊重學生習得規律,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事。

學生根本不懂詩歌,何談鑑賞?

那麼究竟怎麼做呢?用什麼策略呢?一言以蔽之,詩歌備考的策略就是不要有什麼策略,就是回到詩歌鑑賞的本來面目。

平常乙個人面對一首詩歌該怎麼讀就怎麼讀,讀懂了,自然就進入鑑賞的層次了。因此我們的高三老師主要做兩件實事:一是帶領學生讀懂詩歌;二是訓練學生規範答題。

簡單說乙個是「讀懂」,乙個是「會答」。從時間安排上,以「讀懂」為主,如何答題只是考前兩三個月作密集訓練,強化答題意識。大量時間都是做前一件事。

一、帶領學生讀懂詩歌

讀懂是一切鑑賞的前提。怎麼做?我們不再按部就班地講專題、講型別,而是帶領學生一頭栽進詩歌的海洋(說是「海洋」,其實也就五六十首包含各種基本型別的古典詩歌),不急於做題,只集中於乙個目標:

讀懂。讓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自己來關注和發現詩歌型別和相應的鑑賞方法。避免先入為主地拋給學生一些知識、概念、術語、技法。

實踐出真知。這些東西應該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欣賞詩歌的大量實踐中自己去發現、感悟。所以我們靜下心來,花時間帶領學生來賞讀大量詩歌,可利用的複習資料很多,如那本《早讀晚練》被我們用到淋漓盡致,學生隔三岔五就要與至少一首古詩詞打交道,要動口、動手、動腦地讀懂一首詩。

具體做法是指「學生書面翻譯——師生點評譯文——老師引導鑑賞」三個環節。我們幾乎在講一首詩歌前常常要求學生書面翻譯這首詩,這看起來很笨,但是卻很關鍵。學生有翻譯本,用來翻譯文言文,也用來翻譯詩歌。

儘管在詩歌的翻譯上學生遇到的問題比翻譯文言文更陌生,更有挑戰性,學生的翻譯肯定五花八門,但老師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學生翻得很準,而是引起學生對這首詩的高度關注,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客觀上讓學生投入到理解欣賞一首詩的實踐活動中去,然後,第二天的課堂上,老師不要急於解讀這首詩,詩歌鑑賞備考教學切忌被詩歌的鑑賞技巧架在空中,老師搖頭晃腦地鑑賞,學生仰望,始終無法企及詩歌的藝術境界,漸漸失去信心從而失去注意力。詩歌鑑賞備考,是學生去考,學生讀懂是關鍵,要先把老師的鑑賞,變成學生的鑑賞。既然學生已經初步翻譯過了,肯定有很多疑難,老師不要馬上解疑,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再領悟詩意,或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翻譯解讀詩意,甚至可以展示學生的翻譯讓大家討論,老師不要急於在學生面前炫自己的詩歌鑑賞的功底(包括我自己都常犯這個毛病),要耐住性子讓學生自己在詩歌的天地裡先摸索,錯了也沒關係,乙個學生的錯往往會成為老師最好的教學材料和教學契機。

就在這樣過程中,學生不但會漸漸悟到詩人的感情,還順便會發現一些詩歌鑑賞的技巧,老師只是順勢點評、引導、追問、歸納。一堂課,老師可能講10分鐘甚至幾分鐘,所講的都是學生已經感覺到卻不甚明了而且非常想明了的知識。舉個例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釋:郎中:官名。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

(前一天布置學生書面翻譯這首詩,第二天課堂上一起來讀懂這首詩)

教學環節如下:

1. 先讓學生齊讀全詩,整體感受詩意

2. 讓學生自由提出自己覺得不好翻譯或有疑問的詞句

3. 然後展示乙個學生的譯文。如

【學生的翻譯】庭院中的樹上有休息的烏鴉,冰冷的露水無聲無息地打濕了桂花。我在望著今晚月亮,不知道秋天的思念飄落在哪戶人家。(邱茜茹)

4.針對展出的同學的答案討論:對茜茹的翻譯有無疑惑處?

學生就很快七嘴八舌提出以下疑問:

① 第一句的「白」字沒有翻譯到,到底什麼意思

② 「秋天的思念」是什麼思念?

③翻譯中看不出詩人是什麼感情。

(這個過程讓老師了解了學生想知道而不知道的是什麼,這很關鍵。)

當學生七嘴八舌點評人家的翻譯時,老師也隨機發表點評,注意鼓勵學生。

5.【老師點評】

茜茹翻得相當不錯!主要詩意都讀懂了,尤其有乙個動詞翻得很好,是哪個?「飄落」,好在**?

思念本是無形的……真厲害!你們連「以有形寫無形」都懂啊!好,大家一起逐一來解決剛才提到的疑惑之處。

①首先「白」字怎麼翻譯?有沒有人會翻譯?白色的地?

下雪嗎?秋天啊,是霜。廣東很少見到的。

問題是詩中一定是指地上的霜嗎?別忽略題目啊!咦?

有人說是月光,好像小時候就讀過類似感覺的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對了!不管有霜沒霜,反正十五之夜的月光下的地面肯定鍍上一層白輝的。

②再來看「秋思」,字面上確實就是「秋天的思念」,大家都想想這是怎樣的思念?同學們還指出看不出茜茹翻譯的詩歌中詩人是什麼感情,可能關鍵就在對這個「秋思」的理解了。秋天會有什麼思念呢?

更準確地說是「秋夜的思念」,再準確說應該是「秋月下的思念」,還不是最準確,應該是「中秋月下的思念」,那你認為是什麼思念?(學生說「思鄉」「思親」「相思」)別忘了聯絡題目來理解,思念杜郎中?思念友人?

都對,就是「懷人」「思親」吧。

好,還有沒有疑問?對了,有同學指出了茜茹的翻譯還忽略了注釋的相關內容,「家」無實義。比如有乙個詞叫「花落誰家」本意是以擊鼓傳花行酒令,隨鼓聲傳花,鼓停時花落在誰手裡誰就罰酒,現在是「誰是獲勝一方」的意思,家,已是無實義的助詞了,不翻成「哪戶人家」,「誰家」應翻成「誰」「誰那邊」。

另外,老師覺得「冷」翻成「冰冷」是不是太冷了?秋天的夜露沒那麼冰冷,「清冷」就可以了。現在對比一下參考譯文:

【詩意譯文參考】庭院中,十五的月光照射到地面好似鋪了一層白霜,樹上鴉鵲已安然棲息,清冷的秋露無聲地打濕庭中桂花(或許也打濕了月宮裡桂花)。舉頭仰望,今夜明月當空,普天之下,人人都在對月感懷,深沉的秋夜裡不知這茫茫思念之情會隨月光飄落在誰那邊呢

譯文點評和比較完成了,學生也差不多理解了此詩表達的情感是一種對遠人的深深的思念。到此為止,老師要趁勢追問:

我們完全讀懂這首詩了嗎?這首詩吸引你的還有什麼?意象有哪些?意境如何?語言如何?抒情方式如何?還有什麼表達技巧?

提出這些問題並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就進入了「鑑賞引導」的環節。例如:

渲染:選擇月光、庭樹、冷露、桂花、望月懷遠的詩人等意象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創設空明、澄靜、清冷、悠遠、清美、情蘊深沉的意境

烘托:「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鍊,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

想象:「桂花」的意象,絕不僅僅交代庭院中有桂花樹。既然是望月,桂花的意象更讓人聯想到廣寒宮(月宮)的桂花樹,使「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暗點「望月」之題。

語言:寫「秋思」用了「落」字,形象新穎,雖沒有把思念比喻為具體之物,即所謂「以有形寫無形」(如把「愁」喻為一江春水向東流),但這個「落」字卻生動形象,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感情。若改為 「在」,就顯得平淡無味。

抒情: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那邊。「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可以想到: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其實能在月下這樣發問的人,豈不是那個秋思最深的人嗎?

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別離思聚的情思,表現得深沉委婉。

給學生講解的同時,板書或展示***: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學生不懂意象、意境等基本概念或相關鑑賞術語,老師還要及時補充講解。之後歸納從這首詩學到的鑑賞方法:

(1)立足文字,揣摩每乙個字,嘗試連貫翻譯,領悟整體詩意

(2)找出基本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3)借助流露情感的詞語,揣摩詩人表達的情感

(4)積累自己已經感受到的卻不會表達的一些術語。如「形象化語言」「委婉的抒情方式」「豐富的聯想」尤其是形容意境的那些形容詞(空明、澄靜、清冷、悠遠等)需要記住。

到此為止,這首詩,算是讓學生讀懂了。

在「學生翻譯——師生點評翻譯——歸納鑑賞方法」三個環節中,如果說前兩個環節的活動主體是學生,老師所做的始終是依託於學生翻譯的詩歌來點評和引導,那麼後面引導鑑賞和歸納的環節就是老師在學生的翻譯中敏銳發現學生未知或困惑之處,有針對地啟發、引導、教給學生必要的詩歌文化常識、詩歌寫作常識、詩歌鑑賞的方法,正是在這個環節才告訴學生送別詩詩、邊塞詩是怎樣的,杜鵑、柳絮、長亭等意象傳達什麼情感,以動襯靜是怎樣的,虛實相生是怎樣的,總之有關意象、意境、村託、動靜、虛實、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什麼超然物外、恬靜閒適、什麼感時傷懷、興亡之嘆…………老師在這個環節點評、引導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教給了學生許多鑑賞詩歌的思路和方法,這些看上去是隨機教給學生,不系統,也不講究什麼順序,但這樣做的優勢是選擇了乙個最佳時機教給學生,且始終是以某首詩為例來理解的。也就是說老師是在學生極想知道的這個知識的絕佳機會輕鬆教給了學生,這與學生漠然被動的接受相比,哪乙個效果好不言而喻。當然這樣做其實對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機智要求較高,否則也駕馭不好。

這三個環節籠統地叫做「讀懂」。

老師們可能常擔心:放手讓學生去翻譯解讀詩歌是不是很浪費時間,是的,一開始是有點慢,部分起點太低的學生也有可能到最後也是雲裡霧裡不甚了了。不過要捨得放手,目的是讓學生自己首先與詩歌文字與詩人對話,要相信學生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差。

 再加上詩歌本質特點如語義的經驗直覺性、思維符號的物象性、表達效果的感染性、文字表達的簡練性,這些特點使詩歌的情感和意蘊多半憑人的審美直覺就可感知的,甚至學生只要有正常的心智和情志就大部分可以感受得到,不需要老師分析太多。我們放手讓學生先讀懂的做法正好與詩歌本質特徵相契合。

詩歌鑑賞備考方法

因為高考改卷和平常不同,我們無法知道準確資料說明詩歌鑑賞這個考點究竟為總分做了多少貢獻,只有根據平常聽課 研討交流所了解的來談談我們詩歌鑑賞備考教學的做法。其實,想法比做法更重要,觀念改變,姿態就會變,做法就隨之改變。高考備考要擺脫繁重 枯燥 低效的題海戰,首先老師的觀念一定要有乙個根本的改變。我們...

高考語文複習備考策略專題17詩歌鑑賞詩歌表達技巧

可以動靜結合 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烘托手法。也可以是喜景襯喜情,哀景襯哀情 情樂則景樂,情哀則景哀 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過景傳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襯哀情。以樂景寫哀,更見其哀。對比。對比的目的是為...

高考詩歌鑑賞方法總結

詩歌鑑賞分類練習 1 考察人或物的形象 答題步驟 1 分析形象特點,用概括性的語言一一表述。2 結合詩句對所表述的形象特點進行具體分析。3 分析該形象對表現主題和作者情感的作用或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主題。簡化記憶 1 形象特點。2 具體分析。3 情感主旨 例1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