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專業設計技術規定10第七章下部結構及基礎

2021-03-04 09:36:43 字數 3840 閱讀 3304

7 下部結構及基礎

7.1結構分析

7.1.1應對橋梁整體可能作用於下部結構的荷載進行縱向、橫向的分析計算,如上部結構恆載、活載、溫度力、制動力、**力、上部結構混凝土收縮徐變、離心力、土壓力等,以確定作用於下部結構的最不利荷載組合。

7.1.2 應合理選擇支座形式、厚度,合理確定墩柱截面及柱高、上部結構分聯位置等,以取得適宜的墩柱內力,合理配筋。

7.1.3 進行下部結構內力計算時宜適度考慮樁基礎的變形,或按其它方法模擬樁基礎的剛度。

7.1.4 蓋梁內力分析計算程式可採用現行受控版「橋梁綜合計算程式」,計算時應考慮墩柱、基礎及上部結構的影響。當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時,應力控制同主梁結構。

7.1.5 對於設定雙支座的倒梯形薄壁墩應計算分析墩身頂部橫向的劈裂拉力。

7.1.6 樁基礎應取樁頂最不利荷載組合按規範要求進行承載力及樁截面應力計算。對於有沖刷的跨河橋樁基礎應考慮沖刷前後的狀態分別進行計算,計算時可採用以m法編制的樁基計算程式。

7.1.7獨柱t形墩應有足夠的橫向剛度。

7.1.8蓋梁計算應考慮蓋梁單元與主梁單元分階段形成。

7.2 蓋梁構造

7.2.1 蓋樑應滿足上部結構及下部結構對其構造尺寸及內力的要求。

橋梁簡支端的蓋梁均應設主梁側擋塊。邊蓋梁長度應綜合考慮欄杆、地袱、伸縮縫、擋土牆構造或道路邊坡等因素來確定。

7.2.2 蓋梁構造圖中應標註支座頂面高程、支座墊塊尺寸,說明支座安

裝方式,採用環氧樹脂固定支座時,應要求環氧砂漿不得高於支座底面。蓋梁頂面與主梁底之間應有不小於0.1m的空間,以備更換支座時設定千斤頂。

7.2.3 蓋梁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時,預應力鋼筋可採用規範規定的鋼絲、鋼鉸線及標準強度為1860mpa的低鬆弛鋼鉸線。如採用低鬆弛鋼鉸線應在圖紙中予以說明。

設計中應採用經過鑑定並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錨具,預應力錨具、錨下鋼筋及波紋管應按產品手冊配套使用。

7.2.4 當蓋梁預應力鋼筋張拉與主梁吊裝交替進行時,應在設計檔案中寫明施工順序,並應要求主梁吊裝前將已張拉的預應力孔道及時灌漿。

7.2.5 構造圖中應註明蓋梁與柱、樁的幾何關係,特別是彎、斜、異型橋及橋梁中線與道路中線不重合時,應給出墩柱座標。

7.2.6 邊蓋梁雉牆和道路相接處,應註明銜接樁號,並標註與道路擋牆相對應的雉牆頂高程。搭板以外的雉牆頂部應留伸縮縫預埋槽,二次澆築混凝土。

7.2.7 斜蓋梁的箍筋宜垂直蓋梁放置。

7.2.8 當蓋梁較寬、支承反力偏心較大時,設計計算及配筋要考慮其雙向受力的特點,蓋梁橫向應設定整體式箍筋。

7.3 墩柱構造

7.3.1 墩柱斷面形式:

跨線橋宜優先採用矩形截面;跨河橋宜採用圓形截面;獨柱墩應盡量採用橫橋向剛度較大的矩形截面。當墩柱較高時,應加大墩柱斷面以取得滿意的視覺效果(一般取長細比1/6~1/8)。

7.3.2 墩柱主筋直徑及根數應根據受力計算確定,主筋在柱內不應截斷,並應錨固於蓋梁及承臺內。為便於施工,主筋可通到承檯底。

7.3.3矩形墩柱現澆時,應在柱中位置留1×0.7m的空擋,便於混凝土

振搗,此處箍筋可以用鉤筋替代,但應鉤於墩柱的箍筋上。

7.3.4 柱頂支座下應配直徑φ10的鋼筋網,間距0.

1×0.1m,層距0.1m,形成空間網格,高度取0.

6倍柱直徑或短邊長度,並沿其周邊設一圈直徑φ10的豎直短筋。

7.3.5 當墩柱頂直接支承主梁時,應在墩柱頂設鋼板套箍,高度取0.8倍柱直徑或短邊長度。同一座橋墩柱尺寸不同時,套箍高度應相等,圓形套箍不必設錨固筋,矩形套箍應設拉筋。

7.3.6 當採用約束有方向性的支座時,應註明支座安裝的縱橫方向,在**烈度大於或等於7度地區應設防落梁設施(具體措施詳見第八章)。

7.3.7 設定於高速公路或快速路分隔帶上的墩柱宜設鋼管套箍,柱底設法蘭盤幷包封混凝土。墩柱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

7.3.8 當墩柱內力較大(相當於採用容許應力法設計時,混凝土壓應力達到容許值的90%),又不宜加大斷面時,應設鋼管套箍,柱底設法蘭盤幷包封混凝土。

墩高大於10m時,也可設鋼管套箍。墩柱鋼管套箍中混凝土應採用補償收縮混凝土。

7.4 承臺及樁構造

7.4.1 鑽孔灌注樁最小配筋率取6‰,樁底素混凝土長度取值:當樁長小於或等於20m時可取樁長的1/5;當樁長大於20m時可取樁長的1/3.5~1/4。

7.4.2 樁內主筋應分兩批截斷,第一批應在最大彎矩截面以下5~8倍樁徑處。

嵌巖樁αh≥4時應注意鋼筋伸至樁底(其中h為地面(無沖刷時)或區域性沖刷線以下基礎入土深度,α為土中基礎變形係數), 當αh≥4,但樁側土質較差時,也應考慮鋼筋伸至樁底。

7.4.3 樁的箍筋宜採用螺旋筋,直徑一般取φ8~φ14,根據主筋直徑、樁直徑等確定。箍筋在樁頂部分應按《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範》

(jtj004-xx)中抗震措施的要求加密。螺旋箍筋的接頭必須採用焊接,端頭應伸入混凝土核心內。

7.4.4 當受地形、管線、工期等因素限制時,也可採用矩形樁。矩形樁的配筋應考慮鋼筋籠吊裝時的變形問題,箍筋設定要考慮預留混凝土灌注孔。

7.4.5 當採用樁接柱且樁、柱直徑不同時,樁柱相接處應做成2:

1~3:1的變坡(包括主筋),此處墩柱鋼筋不宜採用直接錨入混凝土的形式,可將樁、柱主筋焊接,在主筋凹角處,必須設箍筋加強,見下圖。

7.4.6 承臺應根據樁柱設定進行二個方向的內力分析

(1) 二樁及四樁承臺,當w/d≤1時,採用萊昂哈特《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原理》中計算方法計算;當w/d>1時,簡化為簡支梁計算。(w:樁間淨距; d:承臺厚度。)

(2) 三排或多排樁承台宜採用彈性支承連續梁計算,並考慮樁反力重分布後對配筋的影響。

7.4.7 承臺受力主筋按計算配置,並沿承臺寬度均勻布置。

承臺四周的構造鋼筋直徑宜採用φ12~φ16,間距0.15~0.20m;在樁與樁之間,應配設吊起受力主筋的吊筋,可按《鋼筋混凝土結構配筋原理》中的萊

昂哈特方法計算。

7.4.8 樁頂應伸入承臺0.

05m。承台下應設0.1m厚c10混凝土墊層。

當承台下為回填土或樁計算時對承臺四周土抗力有要求時,設計應提出對承台下及四周土的處理要求。

7.5 橋台構造

7.5.1 橋台及基礎形式確定應綜合考慮填土高度、路基形式及地基條件等。

(1) 當採用埋置式橋台且地基條件較好時,填土高度小於5m,可採用單排柔性樁墩;填土高度大於或等於5m,宜採用肋板式橋台,肋板式橋台的承臺不應埋置太深。

(2) 當無條件放坡,且填土高大於5m時,可採用邊墩蓋梁,周邊設擋牆板與道路擋牆相接,形式應與道路擋牆一致;否則應採用雙排樁基承臺重力式橋台。

(3) 基礎可為樁基,在地基條件允許時亦可採用天然地基上的擴大基礎。

7.5.2 橋台的前牆應垂直設定溫度縫,間距6m左右,縫之間設止水帶,溫度縫應在牆背處設寬度1m左右的防水層。溫度縫不宜設在樁頂範圍。

7.5.3 橋台臺帽上必須設定排水槽及洩水孔。橋台台身應設定排水孔,當採用邊墩蓋梁時,其周邊的擋牆板也應設排水孔。

7.5.4 橋台前牆及側牆應設防收縮鋼筋,鋼筋間距設定:

由上至**身2/3範圍採用0.15(豎向)×0.10m(橫向)、1/3範圍採用0.

15(豎向)×0.075m(橫向),鋼筋採用直徑φ8(豎向)~φ12(橫向),水平鋼筋宜設在外層,垂直鋼筋宜錨入基礎或承臺;防收縮鋼筋也可採用冷軋帶肋鋼筋焊網0.1×0.

1m,鋼筋採用直徑φ7(豎向)~φ10.5(橫向)。

7.5.5 橋台側牆或耳牆寬度應考慮防撞護欄的構造要求,當耳牆較長時

應考慮填土碾壓時的土壓力。

7.5.6 橋台雉牆寬度不小於0.25m,抗震設防時配筋應按**力計算。雉牆上應設橋頭搭板錨筋。

7.5.7 橋台臺帽支座範圍應設間距0.075m的鋼筋網,鋼筋網應伸入雉牆內並與前牆豎筋搭接。

7.5.8 彎橋、斜橋應在橋台處設防轉動裝置,可採用四氟板橡膠支座嵌入橋台樑側擋塊與主梁之間形成。

7.5.9 橋台後宜回填碎石、卵石土、砂礫等,密實度應要求達96%以上。

橋梁專業設計技術規定第七章下部結構及基礎

裝方式,採用環氧樹脂固定支座時,應要求環氧砂漿不得高於支座底面。蓋梁頂面與主梁底之間應有不小於0.1m的空間,以備更換支座時設定千斤頂。7.2.3 蓋梁採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時,預應力鋼筋可採用規範規定的鋼絲 鋼鉸線及標準強度為1860mpa的低鬆弛鋼鉸線。如採用低鬆弛鋼鉸線應在圖紙中予以說明。設計中...

結構優化設計第七章

結構優化的理論和方法 第七章 工程優化中的 模型 趙國忠工程力學系計算力學與cae研究室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綜合實驗樓1號樓513 84708769 o 工程優化中的 模型 7.1 引言 現實中遇到的問題 某些物理響應和某些因素有關,各個因素採用不同的值會產生不同的物理響應值,但響應值...

第七章總結負反饋技術

放大器的輸出電壓 或電流 經反饋網路在放大器輸入端產生反饋訊號,該反饋訊號與放大器原來輸入訊號共同控制放大器的輸入,即構成反饋放大器。一 單環負反饋理想模型 圖7 2 分析 1 基本定義 a放大器及增益 開環增益 b網路及反饋係數 反饋放大器增益 閉環增益 反饋深度 環路傳輸 當,即淨輸入小於原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