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學選擇題附答案2019

2021-03-04 09:35:23 字數 4625 閱讀 7445

2023年12《材力學》概念複習題(選擇題)

1.構件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c 。

(a)只與材料的力學性質有關; (b)只與構件的形狀尺寸有關;

(c)與二者都有關d)與二者都無關。

2.軸向拉伸杆,正應力最大的截面和剪應力最大的截面 d 。

(a)分別是橫截面、45°斜截面; (b)都是橫截面;

(c)分別是45°斜截面、橫截面; (d)都是45°斜截面。

3.某軸的軸力沿杆軸是變化的,則在發生破壞的截面上 d 。

(a)外力一定最大,且面積一定最小; (b)軸力一定最大,且面積一定最小;

(c)軸力不一定最大,但面積一定最小;(d)軸力和面積之比一定最大。

5.下圖為木榫接頭,左右兩部形狀相同,在力p作用下,接頭的剪下面積為 c 。

(a)ab; (b)cb; (c)lb; (d)lc。

6.上圖中,接頭的擠壓面積為 b 。

(a)ab; (b)cb; (c)lb; (d)lc。

7.下圖圓軸截面c左右兩側的扭矩mc-和mc+的 c 。

(a)大小相等,正負號相同; (b)大小不等,正負號相同

(c)大小相等,正負號不同; (d)大小不等,正負號不同。

8.下圖等直徑圓軸,若截面b、a的相對扭轉角φab=0,則外力偶m1和m2的關係為 b 。

(a)m1=m2; (b)m1=2m2; (c)2m1=m2; (d)m1=3m2。

分析:a點固定不動,則φab=φac, ip、g相等,tl也要相等。

9.中性軸是梁的 c 的交線。

(a)縱向對稱面與橫截面; (b)縱向對稱面與中性層;

(c)橫截面與中性層d)橫截面與頂面或底面。

10.矩形截面梁,若截面高度和寬度都增加1倍,則其彎曲強度將提高到原來的 c 倍。

(a)2; (b)4; (c)8; (d)16。

11.在下面關於梁、撓度和轉角的討論中,結論 d 是正確的。

(a)撓度最大的截面轉角為零; (b)撓度最大的截面轉角最大;

(c)轉角為零的截面撓度最大; (d)撓度的一階導數等於轉角。

12.下圖桿中,ab段為鋼,bd段為鋁。在p力作用下 d 。

(a)ab段軸力最大; (b)bc段軸力最大;

(c)cd段軸力最大; (d)三段軸力一樣大。

13.下圖桁架中,杆1和杆2的橫截面面積均為a,許用應力均為[σ]。設n1、n2分別表示杆1和杆2的軸力,則在下列結論中,c 是錯誤的。

(a)載荷p=n1cosα+n2cosβ; (b)n1sinα=n2sinβ;

(c)許可載荷[p]= [σ]a(cosα+cosβ); (d)許可載荷[p]≦ [σ]a(cosα+cosβ)。

14.下圖杆在力p作用下,m-m截面的 c 比n-n截面大。

(a)軸力b)應力;

(c)軸向線應變; (d)軸向線位移。

15.下圖連線件,插銷剪下面上的剪應力τ為 b 。

(a)4p/(πd2); (b)2p/(πd2) ; (c)p/(2dt); (d)p/(dt)。

分析:直徑上的受到剪力fs=p/2,面積是πd2/4

16.上圖中,掛鉤的最大擠壓應力σjy為 a 。

(a)p/(2dt); (b)p/(dt); c)p/(2πdt); (d)p/(πdt)。

17.下圖圓軸中,m1=1kn·m,m2=0.6kn·m,m3=0.2kn·m,m4=0.2kn·m,將m1和 a 的作用位置互換後,可使軸內的最大扭矩最小。

(a)m2; (b)m3; (c)m4

分析:如何布置四個扭矩,使得軸受到的最大扭矩為最小,這樣最大扭矩是0.6,從左到右依次是,m4,m3,m1,m2.

18.一內外徑之比d/d=0.8的空心圓軸,若外徑d固定不變,壁厚增加1倍,則該軸的抗扭強度和抗扭剛度分別提高 d 。

(a)不到1倍,1倍以上; (b)1倍以上,不到1倍;

(c)1倍以上,1倍以上; (d)不到1倍,不到1倍。

19.梁發生平面彎曲時,其橫截面繞 b 旋轉。

(a)梁的軸線b)中性軸;

(c)截面的對稱軸d)截面的上(或下)邊緣。

20.均勻性假設認為,材料內部各點的 b 是相同的。

(a)應力; (b)應變; (c)位移; (d)力學性質。

21.各向同性假設認為,材料沿各個方向具有相同的 a 。

(a)力學性質; (b)外力; (c)變形; (d)位移。

22.下圖桿中,ab、bc、cd段的橫截面面積分別為a、2a、3a,則三段杆的橫截面上 a 。

(a)軸力不等,應力相等; (b)軸力相等,應力不等;

(c)軸力和應力都相等; (d)軸力和應力都不相等。

23.下圖中,板條在受力前其表面上有兩個正方形a和b,則受力後正方形a、b分別為 c 。

(a)正方形、正方形b)正方形、菱形;

(c)矩形、菱形d)矩形、正方形。

分析:線應變,材料一樣,長度越長,變形愈大,與長度有關。

24.下圖中,杆1和杆2的材料相同,長度不同,橫截面面積分別為a1和a2。若載荷p使剛梁ab平行下移,則其橫截面面積 c 。

(a)a1a2; (d)a1、a2為任意。

分析:25.下圖鉚接件中,設鋼板和鉚釘的擠壓應力分別為σjy1和σjy2,則二者的關係是 b 。

(a)σjy1<σjy2; (b)σjy1=σjy2;

(c)σjy1>σjy2; (d)不確定的。

26.上圖中,若板和鉚釘的材料相同,且[σjy]=2[τ],則鉚釘的直徑d應該為 d 。

(a)d=2t; (b)d=4t; (c)d=4t/π; (d)d=8t /π。

分析:27.根據圓軸扭轉的平面假設,可以認為圓軸扭轉時其橫截面 a 。

(a)形狀尺寸不變,直徑仍為直線;

(b)形狀尺寸改變,直徑仍為直線;

(c)形狀尺寸不變,直徑不為直線;

(d)形狀尺寸改變,直徑不為直線。

28.直徑為d的實心圓軸,兩端受扭轉力矩作用,軸內最大剪應力為τ,若軸的直徑改為d/2,則軸內最大剪應力變為 c 。

(a)2τ; (b)4τ; (c)8τ; (d)16τ。

分析:,

29.下圖中,截面b的 d 。

(a)撓度為零,轉角不為零; (b)撓度不為零,轉角為零;

(c)撓度和轉角均不為零; d)撓度和轉角均為零。

30.過受力構件內任一點,隨著所取截面的方位不同,一般地說,各個面上的 d 。

(a)正應力相同,剪應力不同; (b)正應力不同,剪應力相同;

(c)正應力和剪應力均相同; (d)正應力和剪應力均不同。

31.根據小變形條件,可以認為 d 。

(a)構件不變形b)構件不破壞;

(c)構件僅發生彈性變形; d)構件的變形遠小於其原始尺寸。

32.一等直杆的橫截面形狀為任意三角形,當軸力作用線通過該三角形的 b 時,其橫截面上的正應力均勻分布。

(a)垂心; (b)重心; (c)內切圓心; (d)外接圓心。

33.設計構件時,從強度方面考慮應使得 b

(a)工作應力≦極限應力b)工作應力≦許用應力;

(c)極限應力≦工作應力d)極限應力≦許用應力。

34.下圖中,一等直圓截面杆在變形前橫截面上有兩個圓a和b,則在軸向拉伸變形後a、b分別為 a 。

(a)圓形、圓形b)圓形、橢圓形;

(c)橢圓形、圓形d)橢圓形、橢圓形。

分析:拉伸後,長度將長,但圓截面將變小,但是整體變小,各個方向都變小,所以兩個圓還是圓,但面積變小。

35.下圖中,拉桿和四個直徑相同的鉚釘固定在連線板上,若拉桿和鉚釘的材料相同,許用剪下應力均為[τ],則鉚釘的剪下強度條件為 a 。

(a)p/(πd2b)2p/(πd2)≦[τ];

(c)**/(πd2d)4p/(πd2)≦[τ]。

分析:每個鉚釘受到的力是p/4。剪下面積是πd2/4。

36.上圖中,設許用擠壓應力為[σjy],則拉桿的擠壓強度條件為 a 。

(a)p/4dt≦[σjy]; (b)p/2dt≦[σjy];

(c)**/4dt≦[σjy]; (d)p/dt≦[σjy]。

分析:每個鉚釘受到的力是p/4。擠壓面積是dt。

37.在圓軸的表面上畫乙個下圖所示的微正方形,圓軸扭轉時該正方形 b 。

(a)保持為正方形b)變為矩形;

(c)、變為菱形d)變為平行四邊形。

38.當實心圓軸的直徑增加1倍,則其抗扭強度、抗扭剛度將分別提高到原來的a 倍。

(a)8、16; (b)16、8; (c)8、8; (d)16、16。

分析:39.在下列因素中,梁的內力圖通常與 d 有關。

(a)橫截面形狀; (b)橫截面面積;

培訓實習選擇題附答案

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考試 nit 模擬試題 2012.12 案例描述 崗前培訓是新員工在組織中發展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崗前培訓意味著新員工必須放棄某些理念 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適應新組織的要求和目標,學習新的工作準則和有效的工作行為。企業在這一階段的工作要幫助新員工建立與同事的關係,建立符合實際的...

材料力學模擬題答案

第 1頁 共 2頁 10題 組卷時間 2010年01月05日 09 25am 材料力學組卷系統 2007a 版 同濟大學試卷統一命題紙答案 c卷 課號 課名 材料力學模擬題 注 本試卷答案僅限於教師在詳細制訂考試評分標準時參考!教師可在本答案基礎上完成考試評分標準的制定。總計100分選擇題 2題10...

選擇題答案

練習一1c 2.b 3.d 4.c 5.b 6.b 7.b 9.c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 x 2.x 67.x8910.練習二一,選擇題 1 a 2.c 3.b 4.b 5.b 6.a 10.c 11.b 13.b 14.b 15.b 二,判斷題 1 x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