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原理複習筆記

2021-03-04 09:31:19 字數 3385 閱讀 8530

(一) 名詞解釋

1. 「城」是指:城郭,圍繞居住區的城牆。「市」是指:市場,商品集散地。

2. 城市經濟部類分為基本經濟部類和非基本經濟部類。基本經濟部類是指:

為滿足城市外部對產品及服務需求而進行的以輸出為主的經濟活動。非基本經濟部類是指:為滿足城市內部對產品及服務需求而進行的經濟活動。

3. 郊區化是指:城市人口、就業崗位等從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區的過程。它是城市化的乙個發展階段,標誌著城市由聚集式發展轉變為擴散式發展。

4.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在郊區化的基礎上,人口外遷,向更大範圍外遷,城市人口呈現負增長。

5. 再城市化是指:在逆城市化的基礎上,城市內部逐漸衰退,通過再開發城市以吸引人群回流,城市人口增長又呈現正增長。

6. 城市道路網密度是指:單位城市用地上的道路總長度。大城市道路網適宜密度一般為4~6 km/㎡。

7. 城市道路面積率是指:道路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最適宜的比率是20%。

8. 千人指標指:在設定公共建築設施時,以每千居民為計算單位,根據建築的不同性質而採用不同的定額單位來計算建築的面積和用地面積。

(二) 填空

1. 城市化水平量度指標公式是:pu = u / p,式中pu表示:城市化水平,u表示:城鎮人口,p表示:總人口。

2. 城市化三大階段城鎮人口所佔的比例分別是:初期階段30%以下,中期階段30%—70%,後期階段70%—90%。

3. 城市和鄉村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城市的最重要的特徵:聚集。城市是人口、經濟、文化、政治等等的聚集地。

4. 城市規劃體系包括:城市規劃法規體系,城市規劃行政體系,城市規劃運作(規劃編制和開發控制)體系。法規體系是整個體系的核心,包括:主幹法,從屬法規,專項法和相關法。

5. 城市用地分為10大類,分別為:居住用地(r),公共設施用地(c),工業用地(m),倉儲用地(w),對外交通用地(t) ,道路廣場用地(s),市政公用設施用地(u),綠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

6. 城市綜合交通包括:城市對外交通,城市交通。其中對外交通包括:公路交通,鐵路交通,航空交通,水運交通。航空港和城市的距離一般為20—30公里。

7. 城市交通系統包括:城市運輸系統,城市道路系統,城市交通管理系統。

8. 城市道路的分類:按照道路等級分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支路。按照道路功能分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9. 城市道路幹道網型別:方格網式(棋盤式),環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10. 城市道路銜接原則:低速讓高速,次要讓主要,生活性讓交通性,適當分離。

11. 道路紅線內用地包括:車行道,步行道,綠化帶,分隔帶。

12. 城市居住區用地分為四類:住宅用地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道路用地,綠化用地。

13.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合理服務半徑是:居住區級為800~1000m,居住小區級為400~500m,居住組團級為150~200m。

14. 居住區規劃綠地率下限是:新區建設不低於30%,舊區改建不低於25%。

15. 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核發的「一書兩證」是指:建設專案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三) 簡答題

1. 城市性質與城市職能的聯絡和區別

● 城市性質是城市職能的綜合概括和體現,城市職能是城市現狀的體現。

● 性質是類屬概念,職能是功能概念。

● 性質是城市的本質職能,只允許乙個本質特徵。職能是可以有多個職能存在。

● 性質是穩定的,職能是多變的。

● 性質是主觀意願,表達希望的目標和意願。職能是客觀存在的,城市現狀的具體表現。

● 性質評價在於正確或者不正確,職能評價在於合理不合理。

2. 道路橫斷面型別及其適用範圍

(1) 一塊板:適用於用於支路、商業街、交通量小的次幹路及車速不大的郊區道路機動車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次幹道及支路。

(2) 兩塊板:適用於城市快乾道,高速公路,適用於機動車輛多,夜間交通量多,車速要求高,非機動車型別較單純,且數量不多的聯絡遠郊區間交通的入城幹道

(3) 三塊板:適用於機動車輛大,車速要求高,非機動車多,道路紅線較寬的交通幹道;

(4) 四塊板:不適用於城市道路,占地面積大。

3. 居住區道路分級及對應紅線寬度

道路分為**或四級

1) 居住區級道路:紅線寬度20~30m。車行道寬度不小於9m。

2) 居住小區級道路:紅線寬度10~14m。車行道寬度6~8m。

3) 居住組團級道路:紅線寬度8~10m。車行道寬度4~6m。

4) 宅前小路:無車行道,一般寬度3m。

(四) 論述題

1. 城市居住區規劃需要滿足什麼要求?

在用地選擇上:

1) 選擇自然環境優良的地區

2) 與城市總體布局結構及其就業區與商業中心等功能地域協調相對關係

3) 注重用地自身及其周邊環境汙染

4) 選擇適應用地規模與形狀

5) 要考慮建設可行性

詳細內容

1) 滿足居民使用要求:創造合理的生活方便的環境。

2) 滿足居民衛生要求:創造衛生,安靜的居住環境,有良好日照通風等。

3) 滿足居民安全要求:考慮防盜防火等。

4) 滿足居民經濟要求:應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當。

5) 滿足施工要求:有利於施工的組織和經營。

6) 滿足美觀要求:創造環境優美的居住環境。

執行內容

1) 合理選擇住宅型別:參照當地人口結構,滿足不同人口組成的家庭對住宅的需求。

2) 設定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教育系統、醫療衛生系統、商業、服務業系統、文娛體育系統、金融郵電系統、行政管理系統、市政公用系統。

3) 設定合理的公共建築服務半徑:居住區級800~1000m,居住小區級400~500m,居住組團級150~200m。

4) 設定合理的道路寬度及紅線寬度:滿足居民日常交通活動需要,滿足鋪設各種工程管線需要,通行市政公用車輛,滿足通行消防救護車輛。

5) 配置合理綠地:新區綠化率不低於30%,舊區不低於25%。

細節部分

1) 在接近工業區時要選擇常年主導風的上風向。

2) 不同的地區要考慮住宅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習慣:南方較熱,首要滿足居室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風;北方較冷,首要滿足冬季防寒、防風雪。

3) 公共服務設施的設定要設定在交通方便**集中的地段,考慮居民上下班走向。

4) 各級公共服務中心要與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

5) 不宜有過多車道出口通向城市幹道,不應有過境交通穿越居住小區。

6) 住宅與最近的公共運輸站之間的距離不宜大於500m。

7) 盡端式道路長度不宜超過120m,端頭處應設定不小於12x12m的回車場。

8) 單車道每隔150m應設定車輛會讓處。

9) 停車位:別墅區級不低於2個/戶,居住區級不低於1~1.2個/戶,最低標準0.3個/戶。服務半徑不宜大於150m,且地面停車率不宜大於0.1個/戶。

10) 盡可能利用劣地、坡地、窪地進行綠化以節約用地。

城市規劃原理聽課筆記

熟悉掌握了解 第一章城市與城市發展 1 城市形成與發展規律 1 城市形成的主要動因 1 城市的一般性概念 城 防禦 市 商品交換 城市 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聚集為主要特徵的居民點,在我國是指按國家行政建制設立的市和鎮 2 城市的起源 第一次大分工 農業與漁牧業分離,形成以農業為主的固定居民點 ...

《城市規劃原理》複習

6 對城市用地自然環境條件分析的內容。1 地質條件,包括 建築地基 滑坡與崩塌 沖溝 礦藏等 2 水文及水文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包括地面水體的面闊 水深 水位 流速 水質 流量等。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含水層厚度 硫化度 硬度及動態等 3 氣候條件 太陽輻射 風象 溫度 降水與濕度等 4 ...

《城市規劃原理》複習要點

城市規劃專業 考試大綱 一 城市與城市發展 1 了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 1 城市的形成 2 城市發展的規律 2 了解城市的物質 社會和經濟構成及其發展1 城市的物質 社會 產業構成 2 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與城市化 3 城市與區域發展 二 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 發展及主要理論實踐1 了解古代城市規劃思想 ...